首页 理论教育 为何少数服从多数是错误的?

为何少数服从多数是错误的?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林远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份由多数人的意愿确定下来的广告策划会如此糟糕,甚至不如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的好,难道少数服从多数错了吗?由此可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能得出合理的社会大多数人的偏好次序。解决方案要想避免林远所遇到的困境,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不行的,要换一种决策方式。经济学小常识阿罗不可能性定律:“少数服从多数”结果并不能达成100%的满意度。

为何少数服从多数是错误的?

林远是公司的策划人员,因策划了好几个很不错的方案最近晋升为策划小组的主管。更让他高兴的是,刚上任没几天就接到了一家跨国公司的广告案。

为选出最优秀的策划案,林远发动全组投票,多数人认为哪个方案最好就选哪个方案。

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份被小组大多数成员认同的广告策划案,无论是策划总监还是公司老总都很不满意。

现在,林远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样一份由多数人的意愿确定下来的广告策划会如此糟糕,甚至不如由一个人单独完成的好,难道少数服从多数错了吗?

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中的“阿罗不可能性定律”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阿罗不可能定律源自孔多塞的“投票悖论”。

下面我们以林远的例子来作分析。假设策划小组中有甲、乙、丙三个成员,目前有A、B、C三个备选方案。甲、乙、丙三人对方案的偏好如下表所示:

这里“A>B>C”代表喜欢A方案胜过B方案,而喜欢B方案又胜过C方案,换言之,在A、B、C三个方案中觉得A方案最好、B方案次之,C方案最差。其他类似表述以此类推。

先看看A方案与B方案的“PK”,甲认为A>B,乙认为B>A,丙认为A>B,也就是说,三个人中有两个人认为A方案胜过B方案,社会次序偏好为A>B。

再来看看B方案与C方案的“PK”,甲认为B>C,乙认为B>C,丙认为C>B,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B方案优于C方案,社会次序偏好为B>C。

最后来看看A方案与C方案的“PK”,甲认为A>C,乙认为C>A,丙认为C>A,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倾向于C方案,社会次序偏好为C>A。

由此我们得到三个社会偏好次序:A>B;B>C;C>A。也就是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A方案胜于B方案,B方案胜于C方案,C方案胜于A方案。(www.xing528.com)

显而易见,这个结果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由此可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能得出合理的社会大多数人的偏好次序。

换言之,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方案也可能被大多数人所否定。依靠简单多数的投票原则,要在各种个人偏好中选择出一个共同一致的顺序是不可能的。

如此看来,林远策划小组的大多数成员认同的方案却被总监和老总否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决方案

要想避免林远所遇到的困境,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不行的,要换一种决策方式。而“全员通过制”则是很不错的选择。

首先,职场中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决定团体、组织、企业的发展命运,如果此时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会使得决策所承担的风险大大增加。相反,如果采用全员通过制,则可以降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

其次,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每一个环节都顺利完成,才能保证达到最终的目的。然而,要让一个反对决策的人去执行决策,其出错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也就是说,在决策时投反对票的环节就成为公司运作、决策执行中最危险的环节。

总的来说,在决策时,必须关注反对意见,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判断;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只要有人反对就暂缓决策的原则,进行进一步论证,以求达到全体通过的理想决策。

经济学小常识

阿罗不可能性定律:“少数服从多数”结果并不能达成100%的满意度(至少还有反对者存在)。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使这一研究更加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律”。其基本内容是:由于众多社会成员有着各自不同的喜好偏向,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是不可能得到令所有人都满意的结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