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

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由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进入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是战争促进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这七个强国为争夺人口、土地,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前期主要是大国之间为控制、兼并小国或攻取战略要地而发生的战争,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还未全面展开。周显王三十五年以后,兼并战争更为复杂、激烈。战国后期战争的特点除规模较前更大之外,由于青铜和铁兵器的使用,伤亡剧增。

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

战国七雄兼并战争

由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进入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5至前221年)是战争促进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春秋末年呈现晋、楚、齐、越对峙局面,各国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兼并斗争空前激烈。晋在变革中解体,最后形成“三家分晋”,魏、赵、韩变成三个独立的封建政权。齐国被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田氏所代。处于边远地区的楚、秦、燕最终也转化为封建政权。越国因发展缓慢,被楚所灭。在淮河、泗水之间还有十多个弱小的诸侯国。魏、赵、韩、齐、楚、秦、燕所处条件较好,加之不断改革,都具雄厚实力,史称“战国七雄”。这七个强国为争夺人口、土地,兼并战争连年不断。其发展过程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五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大国之间为控制、兼并小国或攻取战略要地而发生的战争,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还未全面展开。主要包括两个阶段:

魏国称雄阶段。魏、赵、韩三家分晋后,魏国占据山西西南部富饶、险要地区,又经改革,迅速强大起来,文侯、武侯两代联合韩、赵两国四面扩张:向西夺取了秦的河西地(今陕西北洛河南段与黄河之间地区);向北越过赵国边境灭了中山国;向东攻齐,进入齐的长城;向南攻取楚地直至方城以北。魏国一时声威显赫,称雄中原

魏、齐争雄阶段。韩、赵助魏称雄后,没有得到好处,遂自求发展,致使联盟关系破裂,打了起来。这时,魏国东面的齐国,西边的秦国,逐渐崛起。齐桓公为摆脱魏的控制,征服了泗水上游附近的诸侯国,与魏争雄。秦国为夺回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两次大败魏军,震动中原。魏惠王时,为了打破齐、秦东西夹攻的态势,又拉拢韩、赵,使三国矛盾暂时得以缓解。但不久,赵国又与齐、宋、燕联合抗魏。齐威王利用赵、魏矛盾,图霸中原。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为争夺卫国,魏发兵攻赵。赵向齐求救。齐军在田忌、孙膑率领下在桂陵之战中大败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的战法。齐、秦也趁机抢占魏地。魏惠王因为韩国抵制其会盟,又于周显王二十七年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军在马陵之战中以减灶之计诱敌,设伏全歼魏军10万之众。齐国从此称霸中原。在齐、魏相争的同时,秦国重用商鞅改革,国势日盛,不断向东扩展,两次大败魏军,迫使魏又想附齐抗秦。周显王三十五年以后,兼并战争更为复杂、激烈。

战国前期的战争较之春秋时期,规模更加扩大,一次投入的兵力多达一二十万。步兵为主的野战已成为作战的主要方式。军队机动性增强,围魏救赵战法的出现说明了指挥艺术的提高。战国后期战争,以大国兼并为特征,主要是针对和围绕着齐、秦“合纵”(弱国联合抵抗强国)“连横”(跟随强国进攻弱国)进行的,最后秦国独强,终成一统。后期战争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www.xing528.com)

齐、秦对峙阶段。秦国采纳商鞅的建议,攻占魏国的河山以求巩固,再向东制服各诸侯国。连续派兵伐魏,攻城掠地,控制了函谷及黄河天险,占据了东出中原的有利地势。齐深怕秦、魏连横,遂支持魏、赵、韩、燕、楚五国合纵攻秦,由于心不齐,只有魏、赵、韩三国出了兵,结果被秦军打败。于是齐、秦各谋扩大地盘。秦派兵攻占了“天府之国”及义渠25城,巩固了西北地区。齐乘燕内乱,一度灭了燕国。至此,形成秦、韩、魏及齐、楚两大对立集团。秦使诈离间了齐、楚关系,两次打败楚军,夺得汉中地,使秦的关中地区与巴蜀连成了一片。随后秦国又背盟转兵攻占了韩、魏许多城镇,逼使韩、魏投入了齐的怀抱。齐、韩、魏三国联合攻楚,迫楚服齐。接着又联合攻秦,经三年苦战,终破函谷关,迫秦求和,归还了以前攻占的韩、魏部分土地。联军又乘胜攻燕,全歼燕军10万之众。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0年),秦将白起率军攻韩,在伊阙之战中全歼韩魏联军24万,迫魏献河东地400里,韩献武遂地200里于秦。楚、韩、魏在齐、秦之争中日益削弱。这时,北方赵国掘起,先灭中山,后败林胡、楼烦,震动列国。齐、秦为了各自利益又想联合起来伐赵,矛盾斗争复杂多变。

秦重创齐、楚、赵阶段。齐、秦瓜分赵国的图谋很快被燕的反间计所破坏。燕昭王为了防止齐国攻燕,派苏秦入齐破坏齐、秦关系,引齐攻宋,孤立齐国。齐缗王中计,遂与赵、韩、魏、燕合纵攻秦,迫秦交出所占韩、魏部分土地。又连续攻宋,灭其国,引起列国震惧。秦国决心联合天下力量以摧毁强齐。经多方努力,终成联合伐齐局面。周赧王三十一年,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合攻破齐都,缗王身死,齐亡。其后,齐将田单即墨之战中智破燕军,使齐得以复国,但已元气大伤。此后,秦又想灭魏,因强赵存在而作罢,移兵攻楚,迫楚从郢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占楚大别山以西之地。齐、楚既弱,惟有赵国可与秦抗衡。秦低估了赵国的力量,冒险强取,在阏与(今山西和顺)被赵军击败。随后,秦采取远交近攻之策,先取韩、魏,后攻齐、赵。五十五年,秦、赵大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40万赵军战败降秦。不久,赵又借魏、楚之力在邯郸击败秦军,但已无力称雄了。

秦灭六国阶段。长平之战后,六国皆弱,已无抗秦之力。各国又只图自保,甚至相互攻伐,难于形成合纵抗秦的力量。秦则坚持远交近攻的战略,攻占了韩、魏、赵大片土地。至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齐、秦领土已接壤,阻断了赵、楚联系,对韩、魏成三面包围。秦灭六国条件已经成熟。秦王政采纳大臣建议,以破坏六国合纵为指导思想,重点打击赵、楚两国。秦王政十一至十五年,秦国四次出兵攻赵,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秦军先胜,后被赵将李牧击败。秦遂转向弱小的韩国,于十七年灭韩。这时赵国遭灾,秦国趁机实施反间计,除掉了李牧,于十七年灭了赵国。赵公子嘉奔代(今河北蔚县东北),自立为代王。接着,秦军又重创燕军主力,燕王喜与代王嘉退往辽东郡。二十二年,秦以一部兵力灭魏,进而由北南下,先以30万大军攻楚,不料大败而归。后派老将王翦率60万大军再次攻楚,终将楚国灭亡。二十五年,秦军又扫清了燕、赵残余势力,仅剩下一个齐国。二十六年,秦军避开齐国正面防御,自燕地南下,一举攻占齐都。至此六国皆平,终成统一大业。

战国后期战争的特点除规模较前更大之外,由于青铜和铁兵器的使用,伤亡剧增。战争持续时间有的长达三五年。由于骑兵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机动性和进攻的突然性。合纵、连横使战争与政治、外交的结合更加紧密,战争的取胜更有赖于国家战略的正确与策略的灵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