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罗·谢弗的文化本位发展范式的重要价值

保罗·谢弗的文化本位发展范式的重要价值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2]由此,谢弗提出了“文化本位”的社会发展新范式。“文化本位”发展范式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史观。

保罗·谢弗的文化本位发展范式的重要价值

2.3.3 保罗·谢弗的“文化本位发展范式

保罗·谢弗认为,“人类已经走到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60],“经济时代无法解决那些棘手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并且正挫伤着人类生存元气的问题,无法使地球生态恢复其健康状态。”[61]这些问题只能在文化时代得到解决。“这样一个时代的主要成果是,在其包含一切的结构中,文化和民族文化、整体论、人民、人道关怀、共享、利他主义、平等、自然资源保护、合作,以及精神文明环境保护,将获得更高的优先发展地位。这就有可能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其他物种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把财富、收入、资源和机会更平等地分配给全世界所有的人民和国家;同时,这种时代还将把人道主义推向一个更加强大的地位,使地球文明的未来发展方向得到切合实际的、持续连贯的确立。”[62]由此,谢弗提出了“文化本位”的社会发展新范式。他认为,文化时代充满了人文关怀,其发展追求代内和谐与代际和谐,是对原来的“经济增长范式”的全面超越。

“文化本位”发展范式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史观。保罗·谢弗认为要解决好发展问题,必须用文化史观来代替经济史观:

“历史上被创造出来的每一种文化都是生活方式的全部内容,都是由众多各自独立且相互关系错综复杂的部分所构成的整体。尽管经济学和经济的确构成了其中极为根本的部分,因为他们历来都被视为人类的物质需求、生理需求,并且关系到生生不息的问题,但它们实质上仍然只是一个更加广泛、更加深刻,并且也更加根本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正如前面所说,文化和民族文化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构件,并且成为人类生存的基础。这使得文化史观成为切实可行的对历史最准确和最可靠的解读方法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它符合现实状况、人类生存状况,以及历史发展的本质。这一史观出自于这样一个原理,即看待历史应当从一种全面的、平等的和多维的角度出发,而不应当从片面的、偏袒的和一维的角度出发。”[63]

保罗·谢弗认为经济只是考察社会问题的一个维度,是文化的一个维度,认为单纯对社会发展问题进行经济维度的考察评析是有问题的。他认为人是多维的,是全面的,因为“无论人们现在如何贫困或一直以来如何贫困,他们从来都没有忽视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即社会组织、娱乐、宗教和精神文明、艺术表现、神化、表演、象征主义、通知方式、培训,以及简单的休闲。这些需求对于人的整体生存和福利来说,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有着与其经济和物质要求完全相同的重要意义。”[64]因此,在“解读历史”时,“文化史观与经济史观相比”就“更加准确和可靠”。

【注释】

[1]丰子义:《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2]转引自[加]D.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1页。

[3][加]D.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1页。

[4][加]D.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1—2页。

[5][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序言第23—24页。

[6][美]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丹尼斯·梅多斯,《增长的极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7][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前言第6页。

[8]同上,前言第6—7页。

[9]同上,第29页。

[10]其观点主要出现在《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该书的中译本已经被商务印书馆出版。见[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等译,商务印书馆。

[11][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57页。

[12]同上,第58页。

[13]同上,第93页。

[14]同上,第93页。

[15]同上,第175页。

[16][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16页。

[1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18]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19]同上,第10页。

[20]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50—151页。

[21]同上,第162页。

[22]威廉·莱易斯:《自然的控制》,岳长岭、李建华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169页。

[2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24]同上,第4页。

[25]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123页。

[26][加]罗伯特·韦尔、凯·尼尔森:《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鲁克俭、王来金、杨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27]同上。

[28]John E.Roemer.A General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al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PP194—195.

[29]Ibid,PP194—195.

[30][美]埃里克·欧林·赖特:《阶级》,刘磊、吕梁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www.xing528.com)

[31]John E.Roemer.A General Theory of Exploitation and Cal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PP194.

[32][美]埃里克·欧林·赖特:《阶级》,刘磊、吕梁山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33]同上。

[34]同上,第287页。

[35]同上,第89页。

[36][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8—9页。

[37]同上,第165页。

[38]同上,第15页。

[39][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40]同上,第101页。

[41]同上,第101页。

[42]同上,第22页。

[43][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页。

[44]同上,第67页。

[45]同上,第116页。

[46]同上,第25页。

[47][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张宁、丰子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48]同上,第175页。

[49][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50][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51]同上,2002年版,第2页。

[52]同上,2002年版,第2页。

[53]同上,2002年版,第2页。

[54]同上,2002年版,第31页。

[55]同上,2002年版,第43页。

[56]同上,2002年版,第85页。

[57][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6页。

[58]同上,2002年版,第136页。

[59]同上,2002年版,第136页。

[60][加]D.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1页。

[61][加]D.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序言第7页。

[62]同上,2006年版,序言第9页。

[63][加]D.保罗·谢弗:《经济革命还是文化复兴》,高广卿、陈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页。

[64]同上,2006年版,第3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