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小说技巧:永恒观念与美丑之辩

现代小说技巧:永恒观念与美丑之辩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可以说永恒是一种观念,而常青树、长久是一种理念。理念世界是对应于事物世界的,有无穷无尽的事物便有无穷无尽地表达该事物的理念。这样说来似乎观念又是高于理念的东西。关键是要对该观念提供新的诠释。美,是一个认识的、审美的概念,它的相对概念是丑,但美与丑均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过是一个描述性

现代小说技巧:永恒观念与美丑之辩

四、理念的提炼与表达

我这里提理念,而没提观念(Ideas),特别是(Greatideas)一词,从含义上说这两个词是一个对象的两个不同的称呼。若是细细地考较一下,“观念”一词更为抽象,纯属于思想词汇;在中文里“理念”一词似乎要具体一些,永恒、长久、常青树。我们可以说永恒是一种观念,而常青树、长久是一种理念。观念与理念在柏拉图那儿是一体,在今天我以为它们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明确地说,观念,更概念化,是一种抽象的纯思想词汇,而理念较为具体,在理念背后有事物的影子。我们似乎可以说出相对属于精神状态的现象。关于观念与理念的几层含义:

一是主观意识状态的,是我们的一种纯精神,思想运动的过程,是意识在组织观念内容,是一种纯抽象的。它是我们感知、体悟、印象、记忆的东西在我们思维中所使用的概念。二是观念的客体化,是我们所有人都指认的理念对象,但这个理念对象都明白它代表一种形而上的观念,例如法律战争财富、家庭、犯罪这无疑是观念,但这个观念在我们接触第一眼便会感到它背后有具体的东西,法律文件,一次具体战争,多少金钱,家庭中的男女,罪犯的作恶。故它马上可进入实际谈论与分析,而且在双方言谈时通过限制,指涉对象不会有误,我把这类称之为理念。意思可以抽象,也可以具体。三是一种纯概念,用于思维的逻辑运动,我们大多是在推理中完成我们的判断,它不能是物化式的具体,也不是一种该观念的感觉印象的组织化过程,不是体验和顿悟的某种东西(物性)。而是明确地表达为某观念的意义、内涵。例如民主、平等、自由、想象、革命、正义、幸福、痛苦、邪恶、真理、心灵、理想、机会、原因等等。如果具体地说得更白一点:第一种是观念运动,作为动词性质。二种客体化,有形象运动,名词性质中的动化。三种纯抽象的,主观概念,作为名词。我这里取第二种用法,提小说的理念。但涉及到小说的特殊例子依然包括了第一种和第三种的含义在内。古往今来的小说中毕竟有部分的是在文本中直接讨论纯观念的,或者目的明确地表达某观念的,而且是大观念。《战争与和平》是绝对的大观念。它依然成了旷世名著。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虽是一个形象的理念,但实际上也含有死亡这种大观念。

理念世界是对应于事物世界的,有无穷无尽的事物便有无穷无尽地表达该事物的理念。观念似乎与理念不同的是,观念是限制性策略,从人类文明发展以来,我们命名的基本观念据美国穆蒂莫·艾德勒统计可以确定的说不会超过一千个词,也许只有五百个词。他在一部著作Syntopicon里列出了120个大观念。因此,我几乎可以断言,人类是一个贫乏的思想悲剧。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几乎是哀叹,思想使世界人口减少。从研究角度讲,人类的大观念即基本观念,应该是有限的。但表达思想差异的观点应该是众多的,纷繁复杂的。应该说人类经常会有新的洞见,新的启示,那就应该产生新的观念。可原创性的新颖观念、独特观念几乎少之又少。当代各学科发展很快,思想词汇也开始多起来。但是当代新观念多数都是建立在过去传统观念的反动之上,是一种破坏式重建。一般说来,原则的大观念便应该产生大学科。既是人类精神史中的重大领域的拓展,也是重大发现。这样说来似乎观念又是高于理念的东西。在具体的小说论中我并不准备把观念与理念绝对分开,特别是在基本理念上,2003年我写过一本书,选择了人类最重要的33个基本理念写成了一本《词语诗学》,在选这33个词时我分明征选3个文学科中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每人分别提供了他最喜欢的基本观念。共计有:记忆,自由,空间,时间,寂静,物质,感觉,孤独,灵魂,地缘,想象,神秘,忧郁,身份,情爱,隐喻,生命,平等,梦境,权力,正义,自我,真实,自然,文化,形象,符号,存在,认识,行为,国家,神话植物

艾德勒列举了65个基本观念:动物艺术,美,存在,原因,机会,变化,公民,宪法,民主,欲望,责任,教育,平等,经验,上帝,政府,幸福,想象,正义,劳动,法律,生死,人,记忆,自然,苦乐,进步,推理,宗教,感觉,奴隶制,空间,时间,情绪,演化,家庭,善恶,习惯,荣誉,判断,知识,语言,自由,爱,物质,心灵,意见,诗,惩罚,关系,革命,罪恶,灵魂,国家,真理,专制,美德,财富,智慧,暴力,战争,意志,世界,和平。然后艾德勒又从这么多的观念中最后抽取了6个:正义,平等,自由,真,善,美,写了一本书:《六大观念》(三联书店)。

我写《词语诗学》主要侧重于政治、艺术、文化、哲学几个方面,许多重要词都没能收入进去,一个原因,书太大,33个条目就七十多万字了。第二个原因,学养不够,许多知识我无法涉及,当然不是那些词条的资料。关键是要对该观念提供新的诠释。第三个原因,这样的书需要巨大的天才,我也算是拼命写作,一年之中完成33个条目,就觉得已经把自己写得枯竭了。还有一些词我以为是必须写的,如主体,文学,进化,人类,资本,结构,经济,启蒙,意识,共同体,合法性,现代性乌托邦,性别,意象,声音,色彩,农业,风格,科学,契约,技术,城市,乡村等等词条。如果《词语诗学》能写到100个条目,那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我不知道能不能产生这样的一个杰出的天才之作来。

能明确的人类观念假定是一千个,它可以作为一个明确的知识,可以作为学科的研究,但我们写小说只在表达人类这些共同的观念,并不要做学科研究,不需要从内涵和外延做许多考证。小说家仅仅是去触碰这些观念的某个方面,提出一些新颖独特的看法,而且是用形象去说话。那么首要的是小说家要知道人类有那么多基本的观念,具有哪些基本的知识,大致做什么用,不能从根本上弄错了这些观念。举例说,真、善、美。我们常爱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衡量某一事物。但真、善、美是三个概念,分属不同范畴,真,真理,是哲学词汇,而且是相关本体的,存在的,它的相对概念是假,有意思的是,真是一个存在,凡存在均是真,而假,从本质上是一个没有的概念。善,是一个伦理概念,是人为所说,纯客观自然没什么善与恶。可见善与恶是一个道德评估,是相对性的,而真没有相对性。美,是一个认识的、审美的概念,它的相对概念是丑,但美与丑均是一个客观存在,不过是一个描述性的,从程度上说它不能如真、善那么明确,美是给人一种感观的东西,不是善,为人所拥有而超出于自身之外。美可以看见,而善不能看见。真、善是对每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美却无法要求,是一种自然生成。真是所有事物与人的前提。了解这一切仅是对真、善、美具有的一个常识,然后再分别用它们判断事物与人,使这些基本观念达到日常功用。你不能对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斯、黑格尔、弗洛伊德提出这样的要求,你们要有人类的良知,你们要讲真话,这仅是人的基本前提,我们对一个儿童也如此要求。我们对思想家要求的是他们对人类精神思想宝库提供更丰富、更新颖、更独特的思想观念,并用这些观念去解决现实问题,以此使人类受惠。

其次,小说家不是去提供现存的理念知识,他不是告诉你观念知识,而是去发现观念在事物、在人的行为中的一些独特作用。观念是如何改变事物的,人又如何受到观念的左右,这种左右是创造性的,不仅仅是物的,还是精神的。《老人与海》谈的是古巴老渔民桑提亚哥在海上三天三夜捕捉大马林鱼的活动。徒弟马诺林全力帮助老人出海,第一天老人出了哈瓦那港湾,在很远的海域大鱼咬钩了。第二天老人和那条大鱼斗争,把它拽出海面,发现那鱼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老人手抽筋,没能把鱼拉起来,反被鱼拖着跑。第三天,老人把鱼拖到船边,用渔叉杀死了它,捆在船的一边,返航,一条大鳍鲨追着他的船,吞吃了40磅鱼肉,老人和鳍鲨斗时丢了渔叉,随后又有犁头鲨,老人用力杀死它们,刀都砍断了。日落时又来两条墨鲨,桑提亚哥用桨敲打它们,鱼肉渐渐减少。第三天夜里,在哈瓦那灯光中发现鱼仅剩下一副骨架了。在自己茅棚里昏昏地睡到第二天,村民发现了大得出奇的鱼骨架。马诺林照顾老人,发誓永远同他出海打鱼。这个小说中有三个观念:自然,英雄基督教。海明威并没有解释这几个观念,桑提亚哥是主人公,大背景是海(象征),鱼,敌手。主人公的描述是一个耶稣般的圣人,但又是罪人,侵犯神圣的海域。大海是有生命的,是可爱的女人式的,他爱海,爱鱼,爱鸟。但桑提亚哥仍然是要战胜它,因而主人公是海明威的准则英雄。海明威的准则英雄是,人在艰苦疼痛中和不幸的生活中应该保持自己的荣誉与勇气,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在失败中也是光明正大的。以次此证明个人的勇气与价值。桑提亚哥是苦难贫穷的,但他又是勇敢高尚、善良而富有献身的技术熟练的渔民。自然,英雄,基督教三个观念变成了小说中的画面,自然生成状态,是一种有机的人物活动。这对于观念写作的启发是:一、观念是有机的,与人和事物是整体的交互关系的存在。并不为观念而观念。二、观念并不是单一的,三个观念是连贯渗透的,在文本中缺一不可,相互映衬成为一种内在力量的旋律。三、人、海、鱼三者是矛盾的,又是相互共存的,自然,英雄,基督教也是共存的,又是矛盾的,这种复合的矛盾纠缠在一起,构成了文本中巨大的张力。四、观念的发现与陡转。老人无畏地在海上搏斗了三天三夜,他是英雄,按常理说,观念在演释过程已发挥到极点,最后却是一次深刻的突转,反向的转折把观念思考引入深层。悲剧英雄。老人战胜的只是一副没用的大鱼骨架,他并没获得1500磅马林鱼肉。

再次,观念在小说中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说出来,但不是说一种概念:自由,正义,真理,善良,而是对这些概念分析性的,发现其中新的衍生含义。例如自由有积极和消极自由(柏林)的说法。西方是选择的自由,东方是放弃选择的自由,自由可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个细部看到。心灵自由与行动自由的关系,自由是人们呼吸的空气。许多小说中把观念作为一种讨论方式出现。特别是在后现代小说中或现代派的内心冲突中,意识流中都有关于观念的追问。凡属追问为什么都会是对一个观念的疑问。前文我举的例《如何讲述真实的战争故事》,这篇小说奥布莱恩讨论的实际是两个观念:真实与战争。唐·德里罗写过一篇《第三次世界大战中的人情味》,这实际是战争大观念的一次讨论。模拟想象了战争中许多技术的元素,也暗含了戏拟反讽,战争实际并不存在预言,它的灾难后果对未来人类来说仅有一次。小说是这样表述的:我们是一场灾难,但我们仅发生一次。核大战只能是一次,结果是毁灭,宇宙笔记是主人公的,伏尔默认真研究未来战争,那种绝对技术化的战争,人们只能寻找幸存者的人情味。有意思的是这篇小说虽然写得轻松、调侃,把战争作为一场未来游戏,实际人们读了并不轻松,我以为还有一个大观念隐藏在文本中,那就是恐惧。恐惧的颤栗改成了另一幽默形式的想象。人们能不害怕战争吗?害怕有什么用,战争是必然爆发的。

另一种是不说出来的观念,它像一根红线样隐伏在文本中,让人从震撼的事件与物的感受中认识到观念。《林中之死》我已分析过了叙事中格顿姆斯的性格形象。现在我们看看这篇小说中隐含的理念。老妇人永不反抗,仅在于给生命、人和动物的食品。这种性格和行为存在的基本理由是什么?如何解释,害怕残暴,但文本没有提供老妇人的害怕,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去喂她的猪、马、牛、狗,而且为了一切生命的延续她乞讨。只有一个理念可以解释:善良。在一切付出的行为过程中我们看到一种默默奉献的善良。对于环境老妇人已心如止水。我们在一个文本中说善良这个观念没用,一切善良必须变成善行,但格顿姆斯的善行已经写到极致了,这样善良的力量才异乎寻常。另外还有两个观念:美与成长。美是在一个冰冷而残酷的环境中的发现,不是文本一开始提供的。她死了,还有着少女迷人的身体。写一种死亡的美丽,这美丽的死在人们心灵上狠狠抽了一鞭子。一种在垃圾上长出来的美,令人反思。这个小说还有一个不太令人注意的视角,我的视角,我看到了事件的全过程。我长大了也在农庄干活儿,后来去林间,去那条小河寻找小屋仅有两只野狗了。我是在发现中成长的。发现的是苦难,善良,美。自然还发现了罪恶(暗含),我长大了。我长大与老妇人的一切有什么关系?关键是我看到了,老妇人成了我心里的形象,心灵成长的一个部分。《林中之死》的观念:善良、苦难、美、成长四个理念,作者没有一句去解释,也没一句讨论,是我分析后抽象出来的。舍伍德·安德森把这些理念藏在自己心里,在文本中仅透出一点点蛛丝马迹。更多的我们只能从语境中找到。顺便说一句,这又给语境产生意义提供了一个明证。关于理念在文本中的表述,一种方法是态度越隐蔽越好,深藏不露,合乎含蓄的美学特征,这是传统的意见。另一种把理念与现象作为同一平面展示,不要捉迷藏。我们说什么强调启示与智慧,观点在论辩中具有强大的智慧力量,昆德拉小说有许多这样的议论。前者强调了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区别。

最后谈谈理念在作者那儿是如何进入构思的。换一句话说,一个小说的理念应该从那儿来。它怎么能够来?如果说理念仅是我们从前人那里搬来的一千个或一百个理念而在文章中讨论,那是学术文章,不是小说,而可以肯定:小说的理念并不来自现存的那些词汇。因为就算你背得500个观念词,仍不可能写出一篇好小说,可见小说的理念获得另有一个秘密渠道。能明确说出来源的大概只有两种:一种是源于人与事感性力量的强大,生活事件的强大,特殊的人与事对语境中的个体产生强大的冲击力量,作者便会因此产生写作冲动,写人写事的冲动不仅仅是人与事的性质,还是人与事的活动,作者自会对它有一种认识的审美的评估,从中产生一个表达意图。理念是从感性材料与作者的情感结合中来的。这大抵均是生活实感很强的作品,古典的或现实主义的作品。另一种源于作者主体的冥思苦想,或沉思中的感悟,即使借助材料也是间接的。更多的是幻想。这些理念大抵来源于神思偶得,或者是天然的艺术敏感。例如博尔赫斯与卡夫卡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由此可见,小说理念并不来自于现存理念的搬迁,而是来自作者本人所感受的理念,是一个悟出来的结果。这个现象其实不难理解,如同宗教,任何人在没有信宗教前生死问题也是一个自明的观念,善恶也是一个自明的观念,当他信教了其核心仍在悟善恶生死的问题。参悟是一个观念,并不是简单的释义,如果释义得明白,找一本词典查解便可,最重要的是该观念形成了你对世界事物的一种认识方法。你透解人事时也是透解观念,复杂在于观念的认识不同,方法不同,会引起事件与人的行为方式的不同变化,功用、结果也截然不同,因此,当我们表达事件行为与人物性格时,会有不同的观念去与它融合,借助一句伟大的句子:一切危机都是观念危机。现在我们应该明白了,小说理念是从我们所有人类理念里提取出来的,是作者通过主观情思(通过主客体的融合),在事物与思维中循环了一周的理念,是一种经过情感与思考的结果。只有这样的理念才真正具有小说理念的力量。

一个小说理念的提炼会因作家的才华学识不一样,而出现不同效果。同时也因人不同而提炼理念的方法也不同。这里只能拟出一个大致的规律:

第一,作者自身必须有一个对世界事物的基本认识。有因这个认识而形成的基本理念,简单说,作者必须要有一个自己的世界观,你的认识与评判,你的思考与结论。一个自己没有世界观的人,严格来说是不能写小说的。因为一个小说不是一段格言,或几句话,或描写,它必须要构成一个人与事的整体活动。因此,世界观是对所有理念判断的前提,也是一个小说写作的前提。

第二,作者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或者超常的幻想能力。必须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经验,这很重要,一般而言,小说是经验的结晶,这不仅是小说的自身规定性,小说家的理念最好来自于经验的提炼,是一个认识循环了的结果与经验相融合的理念,这样才有真切的感受力,所以少年小说家是不可取的。小说家应该是青年成熟了之后,阅历丰富了之后的一种真正发于情感与生活的理念感悟这才有力量。这时候的理念才能真正属于作者认识了而又有了独特感受的理念。空洞的理念是从书本搬来的,对于小说是一个弊病。

第三,必须要从人类文化史角度梳理一下文学理念史。就是要弄清我们文学的历史已表现过哪些重大的观念,并具有哪些独特性,不然,你所表达的是前人表达过并被承认为经典的东西,你却自以为有了个绝妙的想法,这种重复是很要命的,往往个人的独创性就在此处显示出来。为写作者的方便,我初拟了一个文学主题史中的一些表述过并被认为经典的理念,目的在于我们不要去简单重复。

1.史诗式的酒神精神,浪漫神话,把人格夸大为神性的一种认识,它成为浪漫传奇的源头。希腊神话,中国神话都是。这成为小说中的一类基本命题:神话。颂扬的是酒神精神,表达人类的狂欢情绪。

2.启蒙精神,理性复苏,有了人的觉醒并认识司芬克斯之谜(恋母情结),人类是矛盾的,终究免不了命运悲剧,这种命运悲剧建筑在人的自身,即性格悲剧。

3.宗教精神,寻找人类源头是一种罪感文化,原罪是一个重要理念,人有罪又不断追求欲望,因而造成二元对立的精神分裂,人生的行为便是不断地赎罪。鼓励人的善行。

4.堂吉珂德的理想主义与哈姆雷特的悲观主义的冲突。盲目的喜剧典型与忧郁缺少行为的悲剧典型。两类人性的概括是一种大分类的代表。

5.失落与寻找。人与社会的矛盾激化,人在社会环境中的失落便反思人的价值的再认识,企图恢复人的尊严,于是人开始多方寻找精神家园,宗教的,使命的,重要的,是返璞归真的归依大自然。(www.xing528.com)

6.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表现在人的本性吁求与道德律令的两难。我们要求个人的自由,但又有社会规范的制约。小说家如何调剂这个矛盾。

7.进化论与宿命论的矛盾。世界是进步的,理想的,个人在社会中大有作用,居于中心地位。但人类多数是怀疑论者,世界是一种无可挽回的绝望。忧郁,孤独是人性的本体。在时空内人们会周期性地产生抑郁症、世纪病。

8.现代世界产生两种怪物: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前者物质的膨胀,金钱成为世界的标准,导致异化,人性大改变。疯狂与堕落,绝望与穷凶极恶。后者提出相异的乌托邦,相信人类可以重构美好的社会。而这种集体主义又带来重大灾难。人类处于社会的两难境地。

9.由两个社会的矛盾性而产生的现代病,城市魔障,人们在表面已无法改造社会了,转转为一种心理沉积,情感心理是无序的河流,又是病态的,这决定了现代主义均是顷向一种个人的心理运动。

10.现代人寻常失去的灵魂。路漫漫而修远,精神裂变而萎缩,走向彻底的悲观主义,荒原象征,是废墟与死亡的必然归宿。我的目的不在于寻找某种终极,而在于表现这种荒原情结。病态社会的病态人生。

11.他人即地狱,荒诞即人生的存在主义。在英雄、硬汉精神的负面影响下出现了反英雄。现代社会的三种现状:一种现状,由异化到变形,人的非人不是物而是弱小动物,人变为可怜虫。第二种现状,人是一种滑稽英雄,像西西弗神话一样,我们的生活在重复着一种无望的奋斗,一种必然破灭的失败。第三是局外人,世界一切均与我无关,美好与罪恶是在我外界发生的。我已木偶化,麻木了,空心人是我们对之从生理到精神最准确的代称。

12.意义的深层探究与绝对无意义的认识构成的矛盾性,我们都是垮掉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没有归宿,所有的人都在路上,不再相信自救与他救,只强调人与事件过程。人生仅是一种过程感。一切都不用追问。

13.我们仅在一种物象世界里活动,取消意识形态,没有二元对立的深度模式,一切都在物的平面,我们只要准确精细地表现这种物的世界,不要加入评判,情感,所有的客观性都是人们一望而知的。我们不要扮演上帝的全能视角,只需要零度冷漠地表述客观事物,在无情感状态的人,行为是愚偶性的,精神是茫然的,也是恍惚性的。

这是从西方文学理念上大致梳理的。为什么不从中国文学来观看,重要原因是当代中国太意识形态化,而我们所探讨的理念大致又没超出西方理念的范围。例如我们对于人性的认识比西方便浅薄多了。我们百年来仅写了一些人性现象,鲁迅是作了一些深刻反思,他依然还是文化反思,是一种语境性的,当代的国民性。比较一下我们会发现在中国现当代多数均是在一种文化前提下进行人的思考,我们找到什么呢?文化劣根性的反抗。我们的人性有问题,谁也没找有到真正的人格重塑的思想与方法。问题摆在那儿,关键我们要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重构途径。注意:欧洲文学中没有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所谓文化劣根的文化运动,没有什么人性的意识形态批判运动。因为前提不存在。西方文学从源头便有一个基本假定,人是罪人,原罪决定了人性的缺陷。只有人格的完善才是重塑的。在文化与人性问题上我们一开始便犯了根本错误,把方向弄反了。我们相信政治,可政治不是塑造人格的,政治是一种限制性策略,是一种权力压制,政治话语也是一种管理压制,而不是一种创造重建。它也没有这个责任,这个责任在哲学思想那儿,当代中国人不知从哪儿去找中国的现当代哲学。这不是西方哲学思想的搬迁。我们如何从政治理论中找到解决人格问题的方法。政治仅仅是一种统治手段。最彻底的政治反抗仅仅是变换另一种社会统治的秩序,国民性是无法由政治解决的。人性走的是一条社会伦理之路,一条思想哲学之路。

第四,必须对事物有极端的艺术敏感,对人性有深度的窥测,对人类精神要有极精微的洞彻。我们对事物与人的考察不是建立在分类学上,而是建立在每个理念范畴上的细微的差异性。从差异性中找到独特性,然后赋予它新的精神内涵。也许大的观念仍是在人类早期的发现,正如马克·吐温说的,古人已从我们身上偷走了我们所有的观念。但是注意:小说表现的永远是某个大观念中一些细小的特征,揭示的观念的某个特征面,或者该观念内的许多细小的分支理念,例如表现欲望是大观念,有性的,食的。在性之下也有暴力与嫉妒,在嫉妒之下有心理的,行为的;显在的与隐在的。有表面宽宏大量而内在的自私狭隘。有阴谋与阳谋。有忏悔和嫉妒的交织,偶然的嫉妒铸成大错。而大嫉妒在防范下却没有后果,荣誉的嫉妒和性的嫉妒并不一样,心理沉积的嫉妒与行为嫉妒并非互为表里。对亲人的嫉妒与对仇人的嫉妒有质的不同,嫉妒总是在生长与克服之间,有时嫉妒却是一种良好的一个动力,有时却因嫉妒毁了自己。这表明了观念如同基本粒子一样可以无限细分为各种细小单位去表现。因此,在基本观念之下,个别事物的理念永远是表达不完的,不够的,永远是自己才智的欠缺。观念的独特性也许不是改变概念的名称,而是要发现观念之下,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人群中,该观念不同侧面,不同子系的特别的差异性,人类由来已久都没有发现的特征与新奇的个案。因此我们并不需要担心我们作品理念化,需要的是在细微的差异中找到独特性。很好的例子便是博尔赫斯写了许多复仇的决斗故事,而每个决斗都显示细微的独特性。欧洲的古典时代基本是一个为荣誉的决斗史,但其间该藏着多少人性欲望的秘密。我们是否真正悟到了它的真谛(是差异性的独特意味)。可见理念的精神分析永远是不会穷尽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真正去发现。去开掘其独特性。

第五,我们对一个理念的新奇的发现,不要匆忙去表现它,要沉思,要长时间去孕育它,发现其精神妙处,并注意从不同角度的比较,以发现是否有更绝妙的东西,使它变成我们精神创造的一个结果。不成熟时千万别去写它,这会使一个很好的理念变成一个残品。许多作家都会有类似的体验。一个小作品在心里装了几十年,只有到了非常必要的时候才瓜熟蒂落。汪曾祺的《受戒》在心里40年,是一个永恒的梦;博尔赫斯《代表大会》三十多年的思考。鲁迅的《朝花夕拾》也是如此,基本上可以断定暮年写童年的东西,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我的《金小蜂》、《一往情深》、《孤独鸽子》、《制度》、《梦与诗》等许多小说少则在心里放了十年,多则二三十年。甚至有二三十个小说的意图仍在心里,包括洞庭湖的长篇已经40年了。1980年代初去宁夏,我有一个沙漠短篇想写,到了2002年再去宁夏写了几百字,没写成,放下了,还不知哪年去完成它。提取一个绝妙的意图真是很不容易,有时在你绝望时,突然顿悟,一挥而就。许多短篇小说我以为是上帝神授的,这当然是一个形象的说法。一定要注意写小说不能成为一部机器,俗话叫写油了。那样小说也就死亡了。最可取的是人生每一个片段按兴趣来,你该干吗便干什么,不要强行施力。从1992年以后我有八九年仅写过一二篇短篇小说,可2001年后,我在几年中写了几十个短篇小说。一生可以有许多兴趣,都试图去做一做,我的特点是有一个兴趣便入迷,阶段性的,保持二三年,转头又做别的。但你个人一生应该有一个主攻不移的方向。例如我只能把小说写一辈子了。但我的副业也可以写几部理论专著。我说这话的意思是,对于大观念,或某事件与人的感悟,你每天苦思冥想地盯着并不会解决问题。世界事物总有一个自行解决的方法,你的作用便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去插入,激活它,很快就找到解决的途径了。

第六,我们可以学习前人的许多创作经验。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当然,只能学习前人提取理念的经验与方法,不是照着前人的办法做,因为那样你会成为一个没有出息的摹仿者。我的体会是反其道而行之,怀疑并批判前人的理念,这样往往你会有更新奇的发现。例如《林中之死》写的是一种至善论,这种至善表现在人物的系列行动,凝结为性格。以至于这种至善达到了宗教的精神。对此人类无疑是需要的,是我们认为的好人好事,但我们要批判地认识它。至善有纵恶之嫌,邪恶成了善的附骨之肉,我们如何去惩恶扬善,这种至善成了一种乌托邦。如果我的成长是秉承一种至善,那我会没有任何防御和抵抗能力。因而我的成长永远会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在批判的过程中便有了发现:至善不能成长。如果写一个至善的少女或男孩,他们永远长不大,这就有意思。我们还可以拓深一点,至善的人拒绝成长,又更深了一层。或者至善者在环境中陡转成为至恶者,犯罪了,这又转向另一层意思。如果写一个至善的死亡,唤醒了邪恶,意思很好,但却是许多人常写的理念。我们仍可以有许多想法:如事物到善为止,至善。善行循环一周,至善。善在于完成他者的人格塑形,至善。善只是一种内涵、一种符号,至善。善无始无终,抱元守一,至善。我们由《林中之死》的反思评论会引出如此多的思考。如果我们仅是对老妇人的至善的认同,我们便会没有发现,那么我们对理念的认识也会终止。如果这样,你对安德森的学习会一点用处也没有。

第七,任何观念史都会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在不同历史时代都有不同含义注入,不同语境会有截然不同的意义,有时甚至是相左的的含义,我们需要充分开掘它的内涵,展示其多义性。特别现代小说,它的理念表现是开放多元的。我们文本的理念也应该是和读者交流式的:平等对话,展示文本中的多重声音,使其成为复调小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是一个观念上不同声音的对话;另一方面是不同观念的相互平等对话。文本中的不同声音实质上就是文本所包含着的几种不同的意识、价值、观念等要素。一般说来,短篇小说声音要单纯一些,而长篇小说声音是多重复杂的。意思是说,短篇小说宜集中一些,表述一个理念,最多只是一个理念的多重理解。能达到《杀人者》那样一个事件的多重理解是最好的,因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也基本是长篇小说。

第八,一个观念要发乎于心。因为观念是大众的,人类的,是先于我们存在的,小说家再次使用它并发现它的新奇,如果没有心灵的震动,没有情感,没有体验,没有个性,这个观念仍是外在的,说白了它仅是一个概念一句话。重要的观念要经过心灵的内化,成为你的切身体验,成为与你灵魂相伴的东西。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一般都是来自作家的生命体验,是他最深刻的感受。他的观念便是这种情感和思想的结晶体。所以许多绝妙作品都凝聚着作家一生心血,或一个绝妙动人的故事,既是个体人性的观念,又能表现许多人共同思想的意向。那么这个小说内在的理念便应该是成功的了。一个理念可能是作家长期思考的问题,也可能是作者对某意向长期感念于心而不能忘怀的,更有可能是某次受到了人生的震惊。总而言之,作者把握的一个绝妙观念一般都经过震惊体验,然后沉淀为一个深刻的人生感受。

这八个方面大致告诉我们理念如何产生,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其中也包括如何提炼这些理念。注意:真正的理念创制又是一个看不见的复杂方式,必须是针对每一个理念的内涵外延的变化,在这里作者的改造与发现,尤其含有一个才学识的问题,含有一个天才的感悟问题,同样的理念在不同作家那里是各放异彩的。具体的某个理念的提炼是我们无法总结为条例准则去说的。仅有的是每个作家对某个具体理念提炼的独到体会,而且你不能学,你应该有自己创造理念的方法。你首先是从生活中去发现,然后对某种理念质疑,再切割组合是否有新认识的可能,到第四个步骤才是提出你的新理念,第五步骤是把你的理念和所有的观念史比较,找到创新的地方,依然是从细部和侧面开掘进去。第六步骤便是你如何表达这个理念,让它成为一个格式塔。

我在生活中接触到两个特别残暴的事例,一个壮实高大男人打老婆,那矮小老婆几乎被打死。另一个是每次都把打老婆打出血,而老婆每次都把有血的斑点用剪刀铰了补一块新布,最后衣服成了百衲衣。十年后,我去探访学生时,她强壮的父亲死了,母亲却很好地活着。这个生活实例让我发现了罪恶,而战胜罪恶的却是时间。那么我质疑“暴力”一词,它并不是我们日常用一种革命的力量击败它的,而是每种邪恶均有自己的天敌,在切割组合过程中我发现今天的线性时间有问题,而东方的循环时间更本质。我的新看法于是变成了任何力量在一个循环中有开始、鼎盛、灭亡。这是一个生命圈,这个生命圈正好对应于时间循环圈。接着便是比较观念史,发现并没把两个圈层结构叠合起来的文本例子,于是我从一个细部侧面进入,找到一个老女人六十岁经历一个时间圆周以后的幸福。这个幸福的保障乃在于,时间和天敌对和平的保护。这样我写了《金小蜂》一个女人和五六个残暴的男人生活过,但她最终是幸福的,和楮树一样,是由于她的生命在于根深叶茂。用如此的方法我在《考古学》中找到了对战争的看法,在《民族志》中真正看到了人本性上的反征服的民族性。在《制度》中看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不在宏大的等级上而是它最普通子民内心的一种制度。在《博物馆》中革命作为内容如何演变为一种形式,革命如何被复仇颠覆而真正的革命荡然无存。在《没完》中我看到永恒性并不单纯在物质上延续,它业已成为生物遗传、精神遗传范例,所以,没完表明“结束”一词并不存在。一般寻找母题均是对存在物的追踪,我却写了好几篇小说,表现人们对一种子虚乌有的寻找。一个人执著于欺骗自己,它深刻揭示人性自身执著一种虚妄而对一种真实的恐惧。例如《第九街区》、《河的第三条岸》,我们没有第三种婚姻,所有的人均是对真实婚姻的恐惧,但又是别无选择的。

理念的提炼与创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精神能动过程。有时你几乎说不出什么方法,而是一种神秘的天启,很多时候你会突然发现你有许多精彩的想法,可有时你冥思苦想也没有什么结果。如果一旦有什么好的理念产生千万别放跑了它,记录下来,或者马上进入构思。我个人还有一些特殊的状态,即写一篇小说之初什么想法也没有,只有一种语言上的感觉,在写作过程中许多精彩的想法会蜂拥而上,有时候一篇小说会出乎意料的完美。小说《墙上鱼耳朵》开始仅仅只是写出鱼巷子那种韵味儿,写着写着便涌上了事物是共时地成长,每一个神秘也是成长的。最后成了每一个人极力保护的成长都被自己不经意地毁灭了。一个美妇人死亡之后,小说的结论是叙述毁灭了事物的同时也创造了事物。好像某个理念自身是一个成长的观念,它在自足地丰富完善。一个成熟的作家有时候他会是不经意地发现了奥秘,或者他根本不用刻意地去创造观念。他会在创作中产生出那些思想精华,这当然是指那些艺术敏感非常良好而且理论功力又非常扎实的写作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