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病机属于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心、脾、肾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主要指气滞、血瘀、痰浊、阴寒。标本又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因此在临证施治时必须全面审视标本的主次,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根据上述中医学理论,治疗冠心病的大法主要是调理气血、通痹补虚,具体可概括为“四通”与“四补”。所谓“四通”即指“芳香温通、活血化瘀、宣痹通阳、豁痰通络”;所谓“四补”即指“补阴、补阳、补气、补血”。
1.芳香温通法 芳香温通之法可达到“开结滞、行血脉”之功。常可用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及宽胸丸等,绝大部分冠心病患者服后顿感胸闷、心痛缓解。此类药之芳香之品对末梢感受器有兴奋作用,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扩张,从而使临床症状迅速缓解。
2.活血化瘀法 冠心病患者大多由于心阳不振或心气不足而致心脉痹阻,气滞血瘀,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痛、心律失常和舌质淡紫等,给予理气活血或益气活血治疗之后,常能使这些症状得以改善。常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及补阳还五汤等加减,临床常用药有丹参、川芎、赤芍、当归、红花、桃仁、郁金、香附等。
3.宣痹通阳法 冠心病气滞血瘀是标,心阳不足是本。胸为阳气所居,如阳气虚衰,浊阴弥漫,阳虚阴盛则气郁不运,以致痰浊瘀血闭塞胸中形成胸闷心痛,此即《金匮要略》“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之谓。因此,对心阳不振患者采用宣痹通阳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常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或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加减,常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4.豁痰通络法 在临床上常有些冠心病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或饮食过度,或嗜烟酒,以致损伤脾胃,酿湿成痰,久则痰浊上扰心胸,胸阳失展,痰气互结,阻于心脉,使脉络痹阻,发为心痛。临床可见胸脘痞闷,口干不欲饮,口淡无味,形体肥胖,血脂较高,舌胖苔浊腻,舌边瘀紫,脉弦滑或濡滑。对此类患者宜采用豁痰通络法,常选用二陈汤、温胆汤及瓜蒌薤白半夏汤等豁痰通络,临床可选用陈皮、半夏、白术、茯苓、郁金、香附、瓜蒌、八月札等豁痰理气解郁之药。(www.xing528.com)
5.补气法 补气法适用于心痛并有气短乏力、懒言胸闷、舌质淡胖嫩或有齿印,脉濡或沉细、结代的冠心病患者。若属心气虚,则兼见心悸;若属肾气虚,则兼见头晕目眩、健忘、腰膝酸软、耳鸣等。心气虚可用炙甘草汤加减;肾气虚可选用肾气丸、右归饮等,常用黄芪、人参、刺五加之类。
6.补血法 补血法主要适用于心痛兼心动悸、头晕眼花、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脉细。可用益气补血法,常选用黄芪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加减,常用当归、何首乌、白芍之类。
7.补阴法 补阴发适用于心痛兼五心烦热、口干、盗汗、两颧潮红、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促的冠心病患者。若肝肾阴虚者,则兼见头晕、目眩、耳鸣、肢麻、腰膝酸软等,常用六味地黄汤等随症加减,常用药物有生地黄、山茱萸、玄参、女贞子、枸杞子等。
8.补阳法 补阳法适用于心痛并有精神倦怠、水肿、自汗、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怕冷、舌质淡或胖、脉沉细。若属心阳虚者,则兼见身寒肢冷、心悸;若系肾阳虚,除见身寒肢冷外,兼见夜尿频数;若系脾阳虚,则见食少、腹胀、便溏;当阳气虚脱时则兼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舌质黯淡,此时大多为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当心肾阳虚时则宜温补心肾,选用桂枝人参汤合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加减;阳气虚脱者应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常选用四逆汤、参附汤或参附注射液静滴。
在临床具体应用此八法时,或以治标为主,或以治本为主,或标本兼顾,须根据临床表现灵活应用,或一法独进,或二法、三法合用,而不能胶柱鼓瑟,只有这样才能药中肯綮,效果满意。[何建成.陈汝兴教授学术研究.中医药通报,2004,3(4):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