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侈靡和虚荣,阴谋和暴行
公元前546年的晋楚弭兵之盟,令人一则以喜,一则以忧。所喜的,是晋楚双方都同意弭兵了;所忧的,是彼此仍相互猜疑,相互戒备,会盟时仍在明争暗斗。楚人袍里藏甲,晋人惊呼“楚氛甚恶”。为了争先歃盟,几乎不欢而散。自然,当初谁也不会对它抱太大的希望。可是,这次弭兵之盟果然给晋楚两国带来了荫及几代人的和平。40年之后,即在公元前506年,晋定公与若干诸侯会于召陵,谋伐楚国,但未与楚师交战就散伙了。后来,晋分为韩、赵、魏三国。公元前413年,楚伐魏,楚与晋才重启战端,这时上距公元前506年已达93年。从弭兵之盟算起,晋楚之间的和平历一又三分之一个世纪。经验使晋楚双方都认识到:他们争战不已,时而晋胜,时而楚胜,实际是两败俱伤。晋在北方,楚在南方,各自都还大有用武之地。从弭兵之盟起,晋楚双方都专注于自己周围的中小国家了。
已经控制了长江中游的楚国,其主要对手是控制着长江下游的吴国。(www.xing528.com)
吴国从寿梦起,开始积极吸收中原的文化。寿梦死,子诸樊立。诸樊死,弟余祭立。积四十年之功,其文化已颇有起色。公元前544年,余祭被越人战俘刺杀,弟夷昧立。是年,夷昧弟公子札(季札)到“上国”访问,通报夷昧即位。公子札访问了鲁国,要求“观乐”——即欣赏歌舞,对每套歌舞都发表了中肯的评论。他还访问了齐、郑、卫、晋诸国,与晏婴、子产、蘧瑗、叔向等贤臣相友善。公子札出访时经过徐国,徐君对他的佩剑有掩饰不住的强烈兴趣,但不便求索;公子札则因使命未毕,而不便献赠。归途中又经过徐国,徐君乃已谢世,公子札不胜伤怀,特意拜谒其冢,解下所佩的宝剑挂在冢旁的树上,拜辞而去。公子札的学识和品格倾动“上国”,改善了吴人的国间形象。此后数十年内楚人的劲敌,就是这个方兴未艾的吴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