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封建史籍中的民族偏见及其原因

封建史籍中的民族偏见及其原因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体现封建正统观念的处理民族历史的格局贯穿于整个封建史学中。这也是在汉文资料中反映少数民族情况少的原因之一。在封建史籍中,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全面认识和正确阐述各民族的历史贡献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带来了一系列困难。

封建史籍中的民族偏见及其原因

四、封建史籍中的民族偏见及其原因

我国有悠久的治史传统,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以史为鉴。早在奴隶社会的殷王朝,国家机构里就设置了一些精通文字、掌管文书的“史官”,记载朝政典册和统治者的“言”和“事”。至司马迁编修第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史记》,历经封建时期的各朝代,这种官修史书的传统经久不衰,且日臻完善。但是,在浩如烟海的史料和史著中,专门记载和论述少数民族的文献不多,已有的记载中,对边疆少数民族则多带有歧视和偏见,常常冠以歧视和污蔑的称谓,如犬戎、狄、猃狁、獯育、貊、蛮等等,视少数民族为野蛮、凶恶。对少数民族历史的叙述,在规格上要比中原低。《史记》对中原王朝的历史作“本纪”,如《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而对周边民族建立的国家则作“传”,如《匈奴列传》、《大宛列传》。这种体现封建正统观念的处理民族历史的格局贯穿于整个封建史学中。蒙古入主中原以后,虽将辽、金与宋并列修为正史,但对为他最先消灭的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却视为从属,在各正史中只立传。对于各个时期少数民族的重要作用和历史贡献更是语焉不详,甚至加以歪曲和抹杀。封建史籍中这种民族偏见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阶级的局限性。封建史籍大多出自封建朝廷史官之手,由官方组织编写。封建统治者编史的目的在于颂扬统治阶级的文功武治,并以史为鉴巩固其统治。历来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原王朝的统治是一种威胁,中原王朝或用武力或以联姻等政治手段征服或控驭边疆少数民族,以求边疆安宁。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必然要削弱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在史书中较少反映,或者加以鄙视、污蔑,以至于歪曲历史的现象不可避免。

第二,封建正统思想的局限。中国两千余年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是儒家思想。自汉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更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编写史料及史著的史家都是儒生,儒家思想必然要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之中。儒家主张“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君主专制为天下有道,视中原王朝为正统,周边民族只能列入中原王朝统治的范围以内,其历史也只能以“传”的形式加以叙述。这种正统思想,贯穿于古代的历史著作之中。

第三,历史条件的限制。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偏远高寒干旱地区,以游牧为主,文明发展较晚,不少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直至中世纪,一些民族仍处于口传本民族历史的阶段,文化难以保存流传。有自己文字的民族,由于文字创制较晚,民族文字记载的文献资料较少。古代交通不便,汉族文人只能以朝廷与边疆民族的战争或通使往来中收集零星资料进行编著,到边疆地区的游历记载和个别人质对当地社会的叙述是极少的。这也是在汉文资料中反映少数民族情况少的原因之一。《魏书》、《晋书》、《金史》、《辽史》、《元史》等以少数民族为统治者的王朝历史得以修成,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边疆少数民族受到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用汉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起居注等,又由汉族文人修成正史。

在封建史籍中,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全面认识和正确阐述各民族的历史贡献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过程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因此,进一步挖掘、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各种历史资料,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述少数民族的历史作用及其贡献,不仅是民族史学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通史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一点,对于加强今天的民族团结,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边疆地区的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www.xing528.com)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32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第2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方国瑜:《南宋邕州与大理交通》。

[4]《明太宗实录》,卷107。

[5]《马可波罗纪行》,第2卷,第83、91章,冯承钧译本,印书馆,1957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