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痹证
1.风寒湿痹证
[原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素问·痹论》)
[释析]痹证类似于今之风湿、类风湿之关节炎病。虽言“三气”杂至,但必有“湿”邪,所谓“无湿不成痹”,单纯的受风、受寒,虽也可以导致四肢疼痛,如麻黄汤证就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一般得汗即解,不会形成痹证。
注:至阴,指长夏。
[原文]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素问·痹论》)
[释析]此节说明痹证的内因与五脏之静躁及饮食失节有关。此节所谓的阴气,是指内脏之气。
[原文]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痛,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素问·痹论》)
[释析]此节言痹证有痛、不痛、不仁、寒、热、燥、湿等不同类形的病机:一为感邪有风、寒、湿、热不同;二为病人体质有阴阳盛衰的差异;三与病位深浅有关。其中的不痛不仁,仲景分列为“血痹”。
注:疏,指空虚;濡,指皮肤湿润;虫,指拘急疼痛;纵,指疼痛缓解。
2.周痹
[原文]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灵枢·周痹》)
[释析]此节论形成“周痹”病之病机,其病因虽与《素问·痹论》相同,即同为风、寒、湿三气,但其邪伤部位只在分肉之间,内未伤于脏,外不在皮、脉、筋、骨。此病类似于“肌肉风湿”病。
注:沫,即邪气挤压津液形成“痰饮”,类似于“积液”。
3.骨痹
[原文]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逆调论》)
[释析]此节讲述骨痹的病机。骨痹,是关节拘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病机为肾精亏虚。
注:以水为事,经常接触水湿;肾孤脏,即一水之义;挛节,即关节拘挛。
(二)痿证
[原文]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素问·痿论》)
[释析]本篇言痿证的病机,说明痿证是因热盛伤耗津液,津液不能滋养五脏,致使筋脉肌肤失其荣养所致。
注:痿躄,躄,指下肢痿废;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枢折挈,即关节不能随意举动;胫纵,指小腿肌肉痿软无力;肺者,脏之长,是由于肺为相傅之官,主治节周身之气;肺鸣,即咳喘;白淫,男子为遗精,女子为白带。
(三)水肿
[原文]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汗空也。(《素问·水热穴论》)
[释析]此两节条文,皆讲的是水肿病,其病机都与肾有关,但上节讲的是因肾、肺、胃三个脏器功能失常而引起的胕肿;下节则是因劳甚汗出当风所致,故名曰“风水”,其本仍在肾。
注:胕肿,即全身浮肿,胕同“肤”;玄府、汗空,均指汗孔。
[原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素问·评热病论》)
[释析]此节首先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点。以此解释“肾风”,即风水所见症状之机制,充分体现出发病的整体观。
注:薄,有侵之义。
[原文]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素问·平人气象论》)
[释析]此节描述了水肿所致的不同见症。
注:颈脉动,指人迎脉,即颈动脉搏动处;如卧蚕起之状,即眼胞肿;胃疸,即胃热。
(四)胀症
[原文]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灵枢·胀论》)
[释析]此节论“胀”的病机,胀的部位在胸、胁、腹部之皮肌之处,与脏腑无关,主要是卫气失调,卫气与邪气,包括寒邪、热邪等相搏而致。可与《灵枢·水胀》互参。
注:郭胸胁,即指胸胁部有扩张感。
(五)疟病
[原文]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名曰瘅疟。(《素问·疟论》)
[释析]以上三段皆论“疟”之病机,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更替,阴阳互相转化所致。
注:痎疟,为疟之统称;蓄作,不发为蓄,发则为作;内薄,薄同搏。
[原文]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稸积而作焉。
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灵枢·岁露论》)
[释析]此节论述了疟疾为什么在发作时会出现有迟有早的机制。并指出疟疾的发作是卫气与邪气相搏的表现。
注:其日作晏,是指疾发作的时间一天天向后推迟,晏,晚之意;缺盆之中,指在两缺盆穴之间,即天突穴;其病稍益至,是说疟疾发作的时间慢慢的提前;稸积,即蓄积,稸同蓄,积即聚集之意;风府无常,当为“风无常府”,是说风邪入侵没有固定部位。
[原文]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灵枢·岁露论》)
[释析]此节是说明风病与疟病在症状、病因、病机方面皆不相同,即指出疟邪是一种独具特点的致病因素。
注:疟特以时休,在《素问·疟论》作“疟得有时而休者”。
(六)厥证
[原文]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胜则足下热也。帝曰: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岐伯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
寒厥何失而然也?岐伯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薄,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有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素问·厥论》)
[释析]本篇所论之“厥”病,是指3种情况,一是手足厥冷和手足厥热;二是指昏厥;三是指六经的厥逆见证,可参见第7讲病证结合的辨证论治相关部分。关于“厥”的病机,仲景概之为“阴阳气不相顺接谓之厥”,这可以说是对本篇《厥论》之病机的概括。但细而分之,则手足厥冷,亦有因寒、因热、因气、因血及因蛔等多种因素;昏厥同样是有虚实之分;至于六经厥证,则属经络辨证的内容。
[原文]有病厥者,诊右肺沉而紧,左脉浮而迟,不然,病主安在?岐伯曰:冬诊之,右脉固当沉紧,此应四时,左脉浮而迟,此逆四时,在左当主病在肾,颇关在肺,当腰痛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少阴脉贯肾络肺,今得肺脉,肾为之病,故肾为腰痛之病也。(《素问·病能论》)
[释析]此节主要是分析因厥逆引起的腰痛,而脉反出现浮而迟的机制。即肾与肺有经络相连,浮为在上与肺有关,故肾病可以见肺脉。
注:不然,即不知;肺脉,指脉浮而迟。
(七)痛症
[原文]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
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
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
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www.xing528.com)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素问·举痛论》)
[释析]本节分述了15种疼痛的病证及其机制。
注:绌急,即屈曲拘急;炅,即指热;厥逆上泄之“泄”作越解;小肠不得成聚,是指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失调;坚干不得出,即便秘。
(八)肉苛病机
[原文]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素问·逆调论》)
[释析]此节讲述肉苛的病机。肉苛,是以肌肉麻木不仁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其病机为营卫气虚。
注:苛,麻木不仁且沉重的感觉;肉如故,《太素》为“肉如苛”,可从;人身与志不相有,是说人的意识不能支配形体的活动。
(九)汗证病机
[原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
[释析]此述饮食饱甚、惊而夺精、持重远行、疾走恐惧、摇体劳苦5种因素皆可导致汗出,然其皆因其“过”所致。
[原文]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灵枢·营卫生会》)
[释析]“漏泄”是指出汗较多,其病机为卫气不固而内有蕴热,得之于外受风邪,故饮食时即易大汗出。
(十)眠梦
[原文]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素问·脉要精微论》)
[释析]此节是以病机变化来解释做梦的原因,虽不尽然,但无神秘色彩。
[原文]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气淫于腑,则有余于外,不足于内;气淫于脏,则有余于内,不足于外。
有余不足有形乎?岐伯曰: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胜则梦大火而燔焫,阴阳俱盛则梦相杀。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饥则梦取,甚饱则梦予。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哭泣、飞扬,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脾气盛则梦歌乐,身体重不举,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凡此十二盛,至而泻之立已。
厥气客于心,则梦见丘山烟火。客于肺,则梦飞扬,见金铁之奇物。客于肝,则梦山林树木。客于脾,则梦见丘陵大泽,坏屋风雨。客于肾,则梦临渊,没居水中。客于膀胱,则梦游行。客于胃,则梦饮食。客于大肠,则梦田野。客于小肠,则梦聚邑冲衢。客于胆,则梦斗讼自刳。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客于项,则梦斩首。客于胫,则梦行走而不能前,及居深地窌苑中。客于股肱,则梦礼节拜起。客于胞,则梦溲便。凡此十五不足者,至而补之立已也。(《灵枢·淫邪发梦》)
[释析]此为论梦的专篇。认为人之所以发梦,主要是因“邪气”内扰到营卫(即气血),使人的知觉、意识受到干扰而影响五脏六腑及阴阳上下、肢体等部的生理活动,而出现各种梦境。
但因邪气有亢盛,正气有不足,所以表现的梦境各异。此即该篇所述之“十二盛”“十五不足”的情况。古人对“梦”的解释,历来有唯心、唯物之分。《内经》本着“道无鬼神”的思想,从脏腑、气血、阴阳、上下、肢体等之虚实变化,来分述发梦的机制,至今验之临床,虽未必如是,但绝无神秘色彩。而且为医生在诊断时需要做释义梦的时候,提供了具体的方法。
注:腰脊两解不属,是说腰脊部断裂而不相连,解作分离解,属即不相接之意;聚邑冲衢,是说在聚居许多人的街道,聚有聚集的意思,邑[yì],音义,国都意,衢[qú],音瞿,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冲衢有交通要冲的意思;自刳,即自杀刳[kū],音枯,解剖之意;地窌,即地窖,窌[jiào],音叫,同窖;胞,指直肠,[zhí],音直。
[原文]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邪客》)
[释析]此专论不寐,即失眠病之病机。其论点是营卫运行失调后,卫气不能入于阴,导致阴虚;另一方面卫气行于阳,而不得入阴,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脉满,因阳跷司目之开合,故阳跷脉满目不瞑而失眠。此不谈脏而谈营卫及阳跷,是其特点。
注:三隧,即三条道;以应刻数,指古之漏水下百刻,营卫循行50周。
[原文]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素问·病能论》)
[释析]此指失眠病,卧而不安有因白天精神疲劳,而五脏之精气有耗,若睡卧时精气血液归于各脏则自安,如果白天已很疲倦,睡时又思虑不止,则就很难入睡了。
注:寄,即指归宿;不能悬,悬作猜测解,实际示人不要胡思乱想。
(十一)狂病
[原文]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帝曰: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素问·阳明脉解》)
[释析]此节主要讲的是“狂”病的机制,同时说明阳明经多为热证、实证。
(十二)积证
[原文]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胀,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
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
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灵枢·百病始生》)
[释析]此上4段内容,分述“积”证形成的几种病因病机。大抵是寒凝、血瘀、水湿(汁沫)、气滞4个方面相互因果所致。
注:血内溢则后血,即便血。
(十三)痈疽
[原文]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灵枢·玉版》)
[释析]此节简述形成“痈疽”病的机制。当与《灵枢·痈疽》互参。说明五志化火,饮食不节可以化热,营卫气血阻滞亦可以产生热郁,这样火热相搏,即可发为“痈疽”,甚至成脓。
[原文]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不当骨空,不得泄泻,血枯空虚,则筋骨肌肉不相荣,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灵枢·痈疽》)
[释析]此节主要讲述了痈证形成的病因、病机。说明寒凝血瘀亦可化热,而发为痈肿。
注:不当骨空,即痈脓不在骨间隙之处;不得泄泻,是指热毒不能向外排泄。
[原文]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则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素问·病能论》)
[释析]胃痈,可理解为今之消化性溃疡病,此病始得,多因热盛郁结,故谓“始受热中”。
(十四)杂病
[原文]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疸暴痛,巅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素问·通评虚实论》)
[释析]对消瘅、仆击、偏枯、气满、发逆、暴厥而聋、瘦留著、蹠跛、黄疸暴痛、巅疾、厥狂、头痛、耳鸣等十几种病的致病因素做出分析。
注:蹠跛,即行步不正;黄疸暴痛,类似阻塞性黄疸,胆石症。
[原文]人之不得偃卧者何也?岐伯曰:肺者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素问·病能论》)
[释析]此节是讲有的人不能偃卧,即不能仰卧,仰卧则呼吸困难的病机。即肺之络脉阻滞所致。
注:《奇恒阴阳》,为书名。
[原文]人之欠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气入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
人之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疾而阳气徐,阴气盛而阳气绝,故为唏。
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慄。
人之噫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人之嚏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
人之亸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胃不实则诸脉虚,诸脉虚则筋脉懈惰,筋脉懈惰则行阴用力,气不能复,故为亸。
人之哀而泣涕出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
人之太息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
人之涎下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饮食者皆入于胃,胃中有热则虫动,虫动则胃缓,胃缓则廉泉开,故涎下。
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人之自啮舌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厥逆走上,脉气辈至也。少阴气至则啮舌,少阳气至则啮颊,阳明气至啮唇矣。
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灵枢·口问》)
[释析]上述之欠、哕、唏、振寒、噫、嚏、亸、哀而泣涕出、太息、涎下、耳中鸣及自啮舌等十二症,皆分述其病机,有的并未解释义的很明白,也未必全面,如耳鸣。但当时能观察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各种单一的异常变化,并进行分析,实属可贵,对现实临床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至于对上、中、下三气不足,归纳出的见证,很有现实意义。
注:欠,即打呵欠;哕,此指呃逆,后亦有谓为干哕即恶心者;唏,即欷,指悲哭时的抽泣声;噫,即嗳气,俗称打饱嗝;亸[duǒ],音朵,即懈惰之义,此指全身酸楚乏力。
[原文]人之善忘者,何气使然?岐伯曰: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也。
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满,不得入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
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灵枢·大惑论》)
[释析]以上五节分述了善忘、善饥不嗜食、不得卧、不得视、多卧、少瞑、卒然多卧七种症状的病机。综合分析,主要是与肠胃、卫气、阴阳二脉相关。
注:常经,正常运行,“经”为循行之意;已食若饮汤,是说吃饱了又喝热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