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明五色辨
[原文]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素问·脉要精微论》)
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素问·五脏生成》)
[释析]望诊的内容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三个部分。
所谓“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精明”指的是望眼神,“五色”指的是望面色,“气之华”指的是五脏精华之气。《灵枢·大惑论》谓:“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也,故阴阳合传(即搏聚之义)而精明也”。
1.望神 首要是看眼睛,目光明亮,神采奕奕,对所看到的事物判断准确,是为炯炯有神;其次是看其面色润泽,体态活动自如,语言流利,不胖不瘦,即可视为有神,反之则为失神。《灵枢·天年》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古人谓:“人之三宝,精、气、神。”说明“神旺”来自于“精气”,精充、气足则神旺。故《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当然,中医把神看作是生命的外在表现,而生命源于先天,故望神是可以判断人的禀赋及后天的情况,其临床意义不容忽视。
2.望色 望色主要分两部分,一为颜色是否润泽,一为颜色所见在面部的某一位置。上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与《素问·五脏生成》所述的内容,主要讲颜色是否润泽方面。
正常人的面色(包括肤色)大抵可分为黄、白、黑、红、青五种,尽管中国人属于黄种人,但也有偏白、偏黑、偏红等区别。通过望色看是否属于病理现象的关键,是在“泽”上,无论哪种肤色,只要是润泽的,一般属正常或病情不重。如果颜色晦暗,没有一点光彩,则为异常。其次,要兼红色,红色是血之色,所以正常之色如“缟裹朱”,为赤之深者;如“缟裹红”,为赤之浅者;如“缟裹绀”,为青而含赤;如“缟裹紫”,为赤黑相间之色。
五色配五脏,不是绝对的。如赤色属心,心病热可能出现赤色,但热病皆可见面赤,如阳明病等;黑色属肾,有的肤色(包括面部)黧黑,如现代之帕金森病,中医按肾病来治;但慢性肾病(肾功能不全、肾衰竭、尿毒症等)有的是面呈萎黄,有的是惨白,如此等等,则不能一概而论。
(二)以面部分属色、脏的部位及属病
[原文]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
明堂骨高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其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五官恶得无辨乎。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
雷公曰:以色言病之间甚奈何?黄帝曰:其色粗以明者为间,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
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
[释析]以上内容摘自《灵枢·五色》,将其分为6个方面。
第一段 说明面部不同位置的名称,以及望诊的意义。鼻的位置叫明堂,两眉之间叫阙,前额部叫庭,两颊的外侧叫蕃,耳前方的位置叫蔽。以上所说的五个位置都很端正,间距恰当,在离10步远的情况下,都能看的十分清楚,这样的人很可能会活到100岁,即尽终其天年。
第二段 正常面部位置的表现是:鼻梁骨高起端正而平直,五脏在面部的相应部排列,分布在面部中心位置(一般说法是额上属心,左颊属肝,右颊属肺,鼻属脾,颏属肾),六腑在面部也有其相应的部位。头面的问题可从阙(眉间)、庭(额)位置去观察,心脏(王宫)则表现在两目之间(下极)。如果位于胸腹部的五脏生理功能正常,即“五脏安于胸中”,其脏气所化生的五色,反映到面部也会是正常的气色,不会出现异常的色泽,鼻部(明堂)的色泽也会是明润的。所以说观察脏腑的生理与病理的变化,是不能不辨别面部的五官及其色泽的。
第三段 五色的一般主病是:青色与黑色多主疼痛;黄色与赤色多主热病;白色多主寒证。从临床观察,青色主肝病者有之;黑色主肾病者有之;黄色如属黄疸则有湿热与寒湿(阴黄)之分,且脾病、贫血亦可见黄色;颜面红赤虽属热象,但有实证、虚证和真假之辨;白色亦可见于血气虚少(贫血)证,不可拘泥才是。
第四段 怎样分辨色泽的病势轻重。面部色泽较明的,病轻;若色泽沉滞而枯晦的,病重;五色从下部(面的下部)逐渐向上部蔓延的,属病势趋向严重;如果五色从面的上部像云雾一样逐渐向下消散的,属病势趋向好转。五脏在面部有其各自的位置,五脏属阴而居于内,六腑属阳而居外;而在发病过程中,有的是由六腑内传于五脏,有的则是从五脏外传于六腑,因此在望色泽时,还应注意辨别是在脏还是在腑,是腑传于脏,还是脏传于腑。一般多是腑传于脏,但“咳嗽”则多是脏传于腑(见《素问·咳论》)。
第五段 在面部不仅可观察脏腑,而且还可以观察肢体的病变。额上称庭,主面部;眉心之上称阙上,主咽喉;眉心间称阙中,主肺;两目间称下极,主心;两目间的正下方,即鼻柱部称直下,主肝;鼻柱两傍与肝平行的位置,主胆;在肝的下方即鼻头部,主脾;脾的两侧即鼻翼部称方上,主胃;在两鼻孔鼻翼的外侧称中央,主大肠;对着大肠的外侧称挟大肠,主肾及脐部;在鼻头的外上方即大肠位置的内上方正对眼珠的下方称面王以上,主小肠;在鼻孔两侧的下方称面王以上,主膀胱及子宫;两颧主肩;颧后主臂;臂下主手;目内眦的上方主膺乳;绳,指颊之外侧,即面颊的外侧、耳边的上方主背;在颊车的下方主大腿,即股;在上下牙床之间的位置主膝;膝的下方主小腿,即胫;小腿的下主方足;巨分,在口旁大纹处,主大腿的内侧;巨屈,指面颊下方曲骨的位置,主膝膑骨,以上是五脏六腑及肢体在面部所分布的位置。弄明白了这些位置,还要分清阴阳盛衰的状况进行调节,才能达到“万举万当”。
关于面部分属脏腑的问题,《内经》所述并不统一,如《素问·刺热》谓:“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因此,临证时,不要过于拘泥面部位置所主之脏腑肢节的病变,需通过四诊,进行综合分析加以判断为妥。
第六段 观察五色的浮沉、夭泽、散抟的诊断意义。五脏发生病变,在面部可出现相应的变化。观察五色的浮浅与深沉,其表现是病的部位在浅表或深层;观察面色的润泽与晦暗,可判断疾病的预后的好坏;观察五色的散布和凝聚,能了解病程的长短;观察五色在面部所出现的位置,就能判断出疾病所发生的部位。在望面色时,医生必须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进行观察分析,才能正确地判断以往的病情和现在的变化。如果不是细微地观察,恐怕连正常与不正常都分不清楚。只有思想专一,认真地观察分析,才能了解出是新病、是旧病以及病情的变化。如面色没有呈现出应有的明润,却见晦暗枯滞,病情肯定是严重的;若面色虽然不够明润,但也没有出现晦暗枯滞,这说明病情不重。
以上6点,主要说明望面部的五色和不同位置,以及枯泽的变化等与发病的部位和性质是有相关联系的。(www.xing528.com)
(三)观察面部五官的外候,以判断五脏的病变
[原文]黄帝曰:愿闻五官。岐伯曰: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黄帝曰:以官何候?岐伯曰;以候五脏。故肺病者,喘息鼻胀;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
黄帝曰:五脉安出,五色安见,其常色殆者如何?岐伯曰: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
[释析]上述两节条文,摘自《灵枢·五阅五使》,“阅”作“察”讲;“使”作“外使”讲。即观察五脏可从面部所表露的情况来判断疾病的变化,也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两节条文,讲了两个问题。
第一段 所谓五官,就是“藏象”所说的五脏所主诸窍。从望诊角度讲,此节谈的很简练,也可以说是个举例。如:肝之官为目,只讲了个眦青,而在《灵枢·大惑论》谓“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此即后世“五轮八廓”说之依据;耳,虽为肾之官,但近代流行的耳针疗法,则是把耳亦分为五脏六腑及四肢各部,这也是在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发展;舌,虽说是由心所主,但从经络学角度,好几条经络都与舌有关,如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肾经“挟舌本”等等。从金元之后即有了“舌诊”专著,如《敖氏伤寒金镜录》等。温病学确立后,对望舌更有了详细的论述。尽管如此,对《内经》所述的内容还是不要忽视,如“唇黄”为脾病,在现实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第二段 主要是从望面的形态来判断人体的强弱。如:有的人在平时的面色表现是正常的,或者是脉象也没有异常变化,但为什么一旦患病后,就很严重了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与面部的形态有关,也可以说是先天禀赋不足。如出现五官失常时,即鼻不能辨气味(嗅)、舌不能辨味道(味觉)、耳之听力也差,目之视物不清,颜、额、眉间的部位都不明朗(阙庭不张),鼻子很小(小其明堂),颊及耳前都瘦的很(蕃蔽不见),整个面部没有丰满的肌肉(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埤同卑,低小的意思),耳垂、耳上角尖都窄,向外突出(垂角去外)。像这样的人,即使平时面色没有异常变化,但因其先天不足,一旦有病,可能就很危重。
(四)望形体各部的动态以判断脏腑的病变
[原文]岐伯曰:身形肢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知而阅之奈何?岐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骨有余,以候
……肝者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肾者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者也。(《灵枢·师传》)
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者心高,
小短举者心下。
长者心下坚,
弱小以薄者心脆。
直下不举者心端正,
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五脏皆小者,少病,苦燋心,大愁忧;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忧。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
么者胃薄。肉
小而么者胃不坚;肉
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
不坚者胃缓,肉
无小里累者胃急。肉
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岐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脏》)
[释析]《师传》《本脏》所论述的望形体动态以判断内脏的病变,内容有所不同。但可以说都是古代根据临床观察所得出的认识、论点。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如今已少应用,甚至根本不再传述。现在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与封建社会制度有关,从唐至清代中叶,可以说是封建制度的绝对统治,不仅“男女授受不亲”,即使男子也不能随便露体,医生的“望诊”只能从面部及两手部观察,常规上不能轻意察看胸、腹、背、腰及下身部。这就对《师传》篇所总结的望诊很难通过重复实践来印证。笔者之所以有这样认识,是从儒家经典的发展分析出来的。儒家经典在汉代,只有“诗、书、易、礼、春秋”五经,至唐代初期,增至“诗、书、易、周礼、礼记、仪礼、公羊、谷梁、左传”九经;唐文宗刻石经时,又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成为十二经;到宋代复把“孟子”列入,称之为十三经。这说明了封建思想意识的巩固与发展。对当时的医生来说,不能不受制约。二是随着科学、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客观检查手段不断增多,对医学上望诊、闻诊、切诊和视触叩听,无论在方法上、内容上都有所变化。这种直观的观察既麻烦,又需要靠经验,逐渐的也就淡漠了。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从发展中医独特理论的角度,还是从不断提高诊断水平,做到早治、早愈,避免贻误的角度,作为现代中医师,都应在继承这些直观望诊上下一番功夫,并加以整理提高。
总之,在《内经》中所论述的望诊,虽然是散见于各篇章,不够系统,但其内容确已奠定了中医诊断学望诊的要领,即望神、色、形、态。这就使得历代医家以此为基础,通过实践予以充实与发展,并有望诊的专著,如汪宏的《望诊遵经》等。
注:骨,在胸骨上锁骨内侧端,也叫肩端骨,
[guā],音瓜;
,即胸骨剑突,俗称蔽心骨,
[hé],音合,
[yú],音鱼;小里累,指小颗粒累累无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