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木克星:解决水患沙害的铁柱

树木克星:解决水患沙害的铁柱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铁柱镇蛟”是许逊传说的画龙点睛之笔——南昌的铁柱万寿宫以“铁柱”为名,便是为了强调镇蛟的那根铁柱。这就是许真君铁柱镇蛟或铁树锁蛟的秘密。[47]“铁柱镇蛟”传递的信息,就是让人大力植树造林,用覆盖地面的植被和扎入地下的草木根须,以涵蓄水源保育土壤,这是在江南地区防治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的最好方法。与水患一道影响江西生态环境的还有沙害。

树木克星:解决水患沙害的铁柱

“铁柱镇蛟”是许逊传说的画龙点睛之笔——南昌的铁柱万寿宫以“铁柱”为名,便是为了强调镇蛟的那根铁柱。那么镇蛟为什么要用铁柱呢?铁柱又名铁树,[46]这一名称已让人联想到树木,章文焕循此思路给出了极富冲击力的解释:

(许逊)最终在南昌城南铸铁柱,象征树木;下施八索象征树根,而以铁柱镇蛟螭的谶语表达他抗御水旱灾的用意。多少年来,人们还不了解他的宗教涵义。随着现代科学实验证实,一株25年生的天然树,每小时能吸收150毫米降水,而22年生的人工水源树每小时吸收300毫米降水。一公顷树木蓄水量是300立方米,为无林地的20倍。3000公顷森林蓄水量相当一个容量1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就是许真君铁柱镇蛟或铁树锁蛟的秘密。[47]

“铁柱镇蛟”传递的信息,就是让人大力植树造林,用覆盖地面的植被和扎入地下的草木根须,以涵蓄水源保育土壤,这是在江南地区防治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的最好方法。然而水患危害主要是广大农村,为什么要把那根铁柱安在豫章城内呢?这或许是因为豫章郡的郡治在南昌,让被缚的孽龙在政治中心示众,更有利于将“以木克水”的道理晓谕四方。“豫章”之名据说得之于江西城乡广为种植的樟树,《水经注》说南昌城内有棵“垂荫数亩”的大樟树,[48]流行于赣地的“樟树崇拜”显然也具保育生态的隐性功能。

印证这一观点的还有许逊植树传说,据章文焕调查,江西各地有不少据说是许逊手植的植物,包括仙柏、侧柏、罗汉柏、倒插松、槐树杉树、樟树、竹子、仙茅与紫荆等,分布在南昌、新建、丰城奉新高安、安义、宜丰、永修、新余、宜春等地。“西山猴岭之东禅悟院井有深岩,藤生井上,摇藤取雨,许祖谶云:‘老龙寄在蟾坞内,留与江南救旱灾。’此谓用森林涵蓄水源,抗旱救灾。”[49] 与擒龙传说一样,植树传说反映的也是故事讲述人即广大民众的经验与智慧,他们将自己的认识附会于名人,是因为名人传说能使其传之久远。树木吸水缘于其内部有特殊管道,这些管道通过水分子之间以及水分子与木质管道之间的分子间力,把水从地下提升到树木的支干与根须之中,因此一棵树就是一具吸水器与储水器。赣江上过去常常发生一种被称为“清涨”的现象,[50]山上植物根系蓄积的水分超过饱和程度之后,会突然之间释放出来,形成不含泥沙的绿色山洪,这种奇观告诉我们树木蓄水的能力是多么不可思议。(www.xing528.com)

与水患一道影响江西生态环境的还有沙害。“赣抚信饶修”五条巨龙从古到今不舍昼夜地流动,将大量沙土搬运至下游和滨湖地区,形成了“豫章十章”之一的“龙沙夕照”和新建县境内的“厚田沙漠”,濒临鄱阳湖的都昌县更有江南大的4.5万亩沙山。沙多了不是好事,大风吹起的沙土不仅吞噬良田毁坏植被,对湖区人民的正常生活也构成严重侵扰。清代同治年间的《星子县志》记载该地蓼华池周围沙害猖獗,民不聊生,知府董文伟以蔓荆遍种沙山,取得了良好的治沙效果:

又购蔓荆百担,遍种近地沟旁诸沙山,禁民采取。数年后荆藤滋蔓,葛累联络,解飞沙填淤沟道之患。询之耆老,蓼池左近,原皆柴草山林,其沙系外湖冬涸狂风所扬而集,日积月增,山头沙均数尺,或深及丈馀,致草木不能生发。唯蔓荆一种可生于沙,蔓密则山头之沙不能起,诚为良法。第冬旱湖涸,风扬沙飞则亦不能有恃无恐也。唯当是时,岁修奏效,故数十年人食其惠,民到于今称之。

选择合适的植物在沙化土地上栽种,现在看来仍是消弭沙害的唯一有效途径。近年来湖区人民通过引入湿地松、蔓荆子、沙棘、香根草等五十多种适应当地环境的先锋物种,让大片沙山披上绿装,这是对历史经验与智慧的最好继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