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大民间传说新解-中国叙事学第七章

四大民间传说新解-中国叙事学第七章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大传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民间传说的代表,全仗成千上万同类故事的“顶托”,其脱颖而出乃是无数同类故事自动筛选淘汰的结果。四大传说流传至今还与其承载的教化功能有关。按照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界的共识,四大民间传说包括《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与《牛郎织女》四个故事。真正值得做深入研究的,本人认为还是四大传说之间的“间性”。

四大民间传说新解-中国叙事学第七章

【提要】 把握四大民间传说的关键在于洞察其“间性”或曰“互文性”——将四个故事看作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序列,也就是说唯有让这四个故事彼此印证,相互映发,其隐含的意义才能真正被召唤出来。从“互文”这一角度观察,四大传说之间的配合相当默契,它们固然是四个不同的故事,但是由于那些复杂微妙的“异中之同”,它们给人的印象就像是同一故事的不同变体。故事中行动的主动方均为追求变化的女性(蛇精变形跨越了人妖之隔,祝英台易服跨越了男女之隔,孟姜女投海跨越了生死之隔,织女下嫁跨越了仙凡之隔),她们或希望获得与男性平等的身份,或努力进入与对方同样的状态,此类“趋同”的愿望不啻是事件演进的驱动器,而对这些追求的反复讲述则构成了叙事语义中的“互文见义”。四大传说的相互契合还有如下表现:1.情节动力均来自女主人公;2.伦理取位均与正统观念相悖;3.传说结尾均有一抹亮色;4.人物身份对应士农工商;5.故事时间覆盖春夏秋冬。四大传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民间传说的代表,全仗成千上万同类故事的“顶托”,其脱颖而出乃是无数同类故事自动筛选淘汰的结果。四大传说流传至今还与其承载的教化功能有关。这些故事实际上是在进行伦理教育,它们携带古人对生命的理解与对爱情的诠释,告诉我们什么最有价值,什么最有力量,什么最有意义,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就是在这样的爱情学校人生课堂中接受启蒙。

中国古代不但有四大古典小说,还有四大民间传说,它们分别是笔头叙事与口头叙事的经典之作,我们不能只讨论前者而不涉及后者。按照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界的共识,四大民间传说包括《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与《牛郎织女》四个故事。

如果说四大小说之间存在着令人诧异的结构相似,那么四大传说更像是一个天然契合的有机序列。像四大小说一样,四大传说也有其共同的深层结构,用前述列维—斯特劳斯的模式来表述,或许就是“镇压/反抗”与“禁锢/自由”这样两组相互对立的范畴。但本章无意重作冯妇,以四大传说为对象再作一番深层叙述结构的追踪剖析,因为民间故事本身就是一目了然“透明见底”的。真正值得做深入研究的,本人认为还是四大传说之间的“间性”。

“间性”又称“互文”或“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里指的是单个故事与所属故事群中其他故事之间的差异与相似,亦即故事“家族”成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哈罗德·布鲁姆说“文本的意义取决于文本间性”:(www.xing528.com)

为要解释一首诗,你必须解释它与别的诗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该诗生气勃勃地创造意义的地方,这是一种家庭的差异,一首诗正是借此差异来抵偿另一首诗的。[18]

“互文”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不难接受,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之类“互文见义”的表述,把握“互文”的关键在于将分开来的表述当成一个整体,这样我们就不会以为“东市”才有“骏马”,“西市”才有“鞍鞯”。同理,把握四大传说的关键在于洞察其“间性”——将四个故事看作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序列,唯有让这四个故事彼此印证,相互映发,其隐含的意义才能真正被召唤出来。从“互文”这个角度观察,四大传说之间的配合相当默契,它们固然是四个不同的故事,但是由于那些复杂微妙的“异中之同”,它们给人的印象就像是同一故事的不同变体。这就是四大传说的“互文见义”功能,它们之所以能从浩如烟海的民间故事中脱颖而出,或者说为什么中国的四大传说偏偏是它们而不是别的什么故事,原因就在于它们是一个被“间性”牢牢吸附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为了更好地说明互文的魅力,本章不得不先对这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逐一讨论,然后再从“见木”回到“见林”状态上来。当然“见木”与“见林”也并非绝对相斥,在集中剖析一个传说时,也不妨让其他传说保持一种若隐若现的“在场”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