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对接的秘诀

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对接的秘诀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和高度上的一致。家长与教师在教育上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局面,怎么能达到家、校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目的呢?要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妈妈重视和做好与学校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才能将孩子培养成对祖国有用的现代化人才。

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完美对接的秘诀

第十章 与老师密切配合,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双赢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互相脱离,孩子在成长中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协调一致、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和高度上的一致。

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孩子

家庭与学校紧密配合,才能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与教师在教育上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是在众多家长中,不乏将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完全托付给学校的妈妈。这样的妈妈常常会对老师说,“孩子交给您了,请您多费心,我们不懂教育,就全指望您了,您怎么管教我们都没意见……”这是妈妈不相信自己的教育能力,想放弃家庭教育责任的想法。

一个合格的妈妈应该对子女成长承担教育责任。要记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还是孩子的终生教师。虽然学校是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学校教育中,毕竟每位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无法与孩子父母相比,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强化,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再者,由于家长与子女之间固有的血缘、感情和伦理上的内在联系,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必须有家长积极、主动、正确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那么,妈妈该怎样与学校教育配合呢?

一、端正态度,科学地爱孩子

在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上,有的妈妈对孩子过分严厉苛求,对孩子的差错动辄训斥;有的妈妈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无理要求百依百顺,无原则地迁就,过分溺爱放纵,这都会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和习惯。要知道,爱不能代替教育,严格要求是爱的体现,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有些人过分严格,有些人过分迁就,这两种情况都应当避免。”

在与学校教育的配合中,家庭教育一定要做到“三忌”:

1.忌过分保护。一根独苗,捧在手中,贴在胸口,含在嘴里,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妈妈要让孩子知道,生活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师,能自己做的事就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2.忌过分宠爱。现在的孩子,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长往往明知无理,但经不住孩子哭闹,只能样样事情依着他,从而导致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在不正常的环境中成长的现象,可是进入学校以后,是有约束和压力的,或许孩子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和批评,作为妈妈,对于孩子不合理的行为要让孩子受一些批评。

3.忌过分期望。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希望孩子样样都争第一名,心愿是好的,但要提醒妈妈,次次测验得100不可能,孩子努力了就行。

二、了解学校、班级对学生的要求

只有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比如:

品质方面:诚实,谦虚,勤奋,有集体荣誉感……

学习方面:专心听课,按时完成作业,预习新课……

课间要求: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乱丢乱扔,不带零食回学校……

校外要求:不独自到江河湖海去游泳,不到电子游戏机室去玩……

三、了解教师,配合有法

妈妈通过与老师接触和与孩子的交谈,尽快了解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性格、教育水平等。在配合中,要因人而异,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实施符合孩子特点的教育。比如,对脾气较急,喜欢采用直面批评方法的教师,就不能把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家庭中所发生的错误和盘托出。因为教师急脾气,不深入了解情况,就直接批评会不利于孩子对错误的认识,甚至会使孩子产生与施教者对抗等心理问题。

四、和老师架好沟通的桥梁

要做到正确配合,妈妈还要和老师密切联系,和老师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虚心听取老师对家庭配合教育问题的意见和要求,并在家庭中配合落实。平时,孩子在家里发生的问题,也要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交换意见,以便学校、家庭配合教育。另外,沟通时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沟通与合作。

五、冷静面对冲突和矛盾

当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的不当批评或不公正待遇时,妈妈要牢记沟通的目的,就是要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有的妈妈一时冲动情绪发泄式的找学校算账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一天,一位妈妈突然闯进德育主任的办公室,大声叫骂着,并命令主任将打他孩子的学生给他叫出来,并自言自语地说:“和你们学校讲也不能解决问题,那我就教训教训打我孩子的人。”主任再三给他解释,他根本听不进去。无奈,主任将打他孩子的学生叫来,只见这位妈妈扬手就要打这个学生,还好及时被主任拦住。这位妈妈不服气,嘴里不停地埋怨说“校风不好”、“学校无能”等一些与解决问题无关的话。

像这样的情绪发泄式不冷静的做法,使得学校的领导、教师很无奈。这种局面,怎么能达到家、校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目的呢?当妈妈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冷静想一想,这样冲动、不理智的做法,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吗?

最后,妈妈必须用教育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效能;同时为孩子做一个良好的榜样,事事以身作则。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父母的希望。古人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要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负有重大责任,只有妈妈重视和做好与学校配合教育孩子的工作,才能将孩子培养成对祖国有用的现代化人才。

多与孩子的老师沟通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得好,会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妈妈如果想取得这种效果,就必须和老师做很好的沟通,了解双方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问题。

一位妈妈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她说:“女儿的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小学阶段基本上一直处于中游水平,到了五年级却突然考了个年级第一,给了我一个惊喜。刚上初中时,我发现她好长时间也说不上任课老师的名字。我从学校了解到,女儿上课几乎从不主动发言回答问题,在老师心目中,她并不是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通过与老师及时地沟通,老师开始有意识地培养我女儿的主动性,班上有什么活动尽量让她参加,如参加学校军乐队、班上的板报小组等。慢慢地,女儿有了些改变,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也顺畅了许多。后来,根据女儿的兴趣,我又鼓励她参加了跆拳道班及声乐培训班。如今,内向害羞的女儿已能在陌生人面前自如地演唱歌曲了,学习成绩也逐渐稳定在班里的前几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学校是第二课堂,在教育的过程中,两者是不能割裂开的。学校教育只有在妈妈的参与配合下,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孩子如果能得到正确而全面的教育,就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他将来迈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妈妈要学会与老师沟通,才能和老师一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一些妈妈认为,在家长会上与老师沟通一下就可以了,孩子每天都在学校,如果老师想要传递什么要求或意见,让孩子到家后告诉自己就可以。但是,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家长会上的沟通远远不够,家长会的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对妈妈做详细讲解,而通过孩子来沟通的这个方式也同样有缺陷,孩子的信息传达往往不到位,尤其是孩子受到老师批评或成绩不佳时,会因害怕等心理不愿告诉妈妈,这些都是妈妈与老师沟通的障碍

只有妈妈与老师之间积极地交流沟通,孩子的教育才能算是成功。妈妈与老师步调一致、形成合力、互相补充,才能避免教育上的盲区,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妈妈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不了解孩子在家中的一些情况,时间长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会形成一片教育沟通上的“真空地带”。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时,对孩子的培养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关于沟通,妈妈可以在发现孩子的思想、学习或行为出现某种反常后,及时向老师反映,和老师共同探寻解决孩子问题的方法;同样,孩子平时的表现没有异常,妈妈也要定期和老师沟通,探讨一下如何让孩子发展得更好,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

那么,妈妈如何与老师正确地沟通呢?

一、沟通需要掌握的原则

妈妈在与老师沟通中需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这样能帮助沟通起到预期的效果。

1.姿态主动

一位老师所要面对的学生一般是50到100个,有的甚至更多,要做到对每个学生都了如指掌是很难的,何况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所以,作为沟通双方之一,妈妈的态度要比老师主动,自己主动的发起沟通,而不是等着老师来找自己,使得在沟通中陷入被动。

2.感情真诚

在与老师沟通的时候,妈妈尽量把工作先放在一边,全身心地倾听老师的话语,不能表现出不屑一顾或者漫不经心的姿态。如果老师看到妈妈是这样的态度,会大大打消谈话的积极性,甚至对下一次交流造成影响。

3.充分信任

妈妈一定要充分信任老师,老师做出某种对孩子的评价,或者老师运用某种教育方法,妈妈不能根据自己情感,而一味怀疑指责老师。

但是同时,在给予老师信任的同时,妈妈也应该给予孩子信任,在双方出现矛盾时,妈妈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不能单纯相信老师或单纯相信孩子,还是要做到公平公正。

二、注重沟通质量多于次数

妈妈与老师沟通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频繁,有些妈妈只在家长会上与老师沟通一下,或者工作太忙,就找别人代替自己去开家长会,这是一个极端的表现,而另一个极端表现就是妈妈与老师沟通次数过于频繁,有的甚至每天打一个电话。

沟通的质量远远大于沟通的次数,沟通次数多但效果小,也是不可取的。老师的时间有限,负责一个班甚至几个班的学生,妈妈用沟通这个名义大量占用老师时间,却每次沟通重复性高,甚至言之无物,老师也会产生反感。

对此正确的做法是,可以和老师讨论一下沟通的时间,确定沟通的周期,一个星期或几个星期一次都可以;在发现孩子问题时,再与老师沟通;每次沟通前,确定自己要讨论的话题,切忌说着说着就“拉家常”了;沟通后,妈妈要积极按照沟通时所说的话实行。

三、多种沟通方式相结合

考虑到老师与妈妈不同的工作时间或安排,也考虑到双方的喜好,妈妈可以借鉴多种沟通方式,灵活运用和组合。

1.当面拜访

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拜访老师之前务必和老师联系好,确定时间,并且拜访时务必不能迟到。最好到孩子的学校拜访老师,在与老师不熟悉的情况下,提出到老师的家里拜访是不礼貌的。

2.电话联系

这是家校联系的一个最常见、最方便的方式。妈妈最好在老师课后或下班后打电话,不要影响到老师上课。交流尽量简短,说清问题即可。

3.联系手册

妈妈与老师之间可以建立一个联系手册。妈妈将自己的教育问题或孩子的问题写在联系手册上,让孩子带给老师,同样,老师想要阐述的问题也可以写在本子上。这种交流方式所受的限制较少。

引导孩子和老师搞好关系

有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家长,非常注意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而且十分笃定地认为:老师不喜欢他的孩子。有一天,当孩子放学时,妈妈立即问他:“今天怎么样?”孩子答道:“真无聊!今天我一直举手,老师却只叫别的同学。”一听到孩子的叙述,她再也按捺不住怒气,立刻打电话到学校,一口气说出她对老师的不满。当校领导找那位老师调查情况时,老师感到很意外,而且对这位家长的指责也感到非常委屈和气愤。

妈妈通常只能经由孩子口中知悉学校中的种种状况。假如孩子对妈妈诉说“不管我做什么,老师总喜欢骂我”或“我举手想作答,老师却不点我的名字”,此时,妈妈的态度相当重要。如果妈妈不进行适当的引导,只会搞坏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有偏见,不喜欢这位老师,甚至讨厌学习这门科目,妨碍了他的正常发展。这是相当普遍的一个问题,不只小学,甚至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有这种情况发生。这背后的深层问题是人际关系,而且这个问题不仅仅限于学校,更是需要一生必修的功课。

要想孩子与老师亲起来,妈妈首先要了解孩子和老师亲不起来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找准了原因,再思考解决措施。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可能的原因:

1.孩子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老师没有让孩子当小干部,没有给孩子一定的工作任务,甚至在课堂上很少提问他,或者老师跟某个孩子从来没有交谈过。

2.孩子对某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即使老师没有对孩子批评、责备,孩子自认为学习不好,老师不会喜欢自己,于是对老师缺乏感情。

3.因为纪律问题或个别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过多、过于严厉。受到太多、太严厉批评的孩子,在老师面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造成感情上的隔阂。

4.被老师冤枉过,老师又没有认真承认自己的失误。老师教育、批评学生时,难免出现错误,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于怀,产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绪,与老师感情疏远。

妈妈面对以上原因,其实不便直接给老师提出意见,要求老师改变教育行为。所以,妈妈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孩子主动和老师搞好关系。

一、引导孩子多理解老师

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缺点和不足;老师也是有差别的,不是等齐划一的。如果用完美的眼光、同样的标准看老师,就会感到老师很多方面做得不好,甚至是专门与自己作对。作为老师,可能不会无缘无故地刁难某个学生,但是在处理某些事情上可能考虑不全面,或者是处理方式不合理。很多情况是孩子感觉老师对自己不好而老师还不知道。即使老师没做错,一个班级那么多的孩子,也不可能做到人人满意。如果孩子能用客观的、辩证的观点来分析老师的行为,就可能不会感到老师是为难自己了。(www.xing528.com)

所以,妈妈要引导孩子换位去理解老师,主动和老师沟通交流,不要感到有什么事不合自己心意就认为是老师对自己不好。

二、维护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有一天,老师带着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观赏植物,一个5岁多的小男孩对一种植物产生了好奇心,于是便问老师:“老师,这种树叫做什么树?”老师也不知道这种树叫做什么树,于是就对小男孩说:“对不起,老师也不知道。不过,你妈妈是植物学家,你可以回家后问问你妈妈。”

小男孩回家后,问了当植物学家的妈妈。可是没想到的是,他妈妈回答说:“我也不知道,明天你再去问问老师。”第二天,小男孩上学时,他爸爸特意交给小男孩一封信,说是带给老师的。老师接过信后,明白了家长的意图:老师已经查了有关的资料,知道这种树的名字了……

家长的苦心是再明显不过的了,她就是想要让老师在孩子心中树立美好的形象,要孩子相信老师。

有些妈妈可能犯过这样的错误:当对老师不满时,不考虑孩子,随意在孩子面前说老师的不好,比如,在饭桌上,因为发生了一件事,孩子表达对老师的不满,妈妈会说:“你们老师怎么这样啊?有没有素质啊?”或者说:“别听你们老师的,她不就是因为×××的爸爸是局长吗,势利小人!”也许妈妈说的这些都是事实,但妈妈想到过没有,你的这些言行对孩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你只管发泄了不满,没有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一旦你的孩子不喜欢他的老师,倒霉的是谁?

老师是低年级学生最尊敬、最崇拜的人。老师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是最完美的,他们听老师的话,模仿老师的言行,这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关键时期。这时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如果破坏了老师的形象,降低了老师的威信,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还能再听谁的话,还能崇拜谁呢?

正确的做法是:避免在孩子面前评判老师的是非,不管这个老师多么不好,你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要尽量维护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尤其在低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还很差,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喜欢学习,就要想办法让他喜欢自己的老师。

三、鼓励孩子主动和老师交往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肯定,最好的方法是,妈妈要鼓励孩子与老师积极交往。

比如,平时常叮嘱孩子要主动帮老师多分担一些事情:老师下课时,主动帮老师拿东西;老师发作业本时,主动提出帮老师发;看老师讲课太累就给老师倒杯水……可以说,只要孩子愿意,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帮助老师做。通过帮助老师做事,不仅可以多和老师接触交流,也可以在老师面前表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能够让老师全面地了解自己,从而得到肯定和接纳。

再比如,平时多鼓励孩子主动和老师交流:孩子有不会的问题主动请教老师,哪怕只是一个字不认识;也可以经常追到老师的办公室向老师提提自己的问题,让老师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多给自己提提意见;也可以直接找老师谈谈自己对班级、同学的事情的好的建议,说说怎样做可能会更好。这样一来,老师不仅能够感觉到孩子有进步的要求,而且关心班级,关心老师……

还有,教师节或学期末给老师写一个感谢卡等等。这件事情做起来很容易,但对培养孩子社会交往、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非常有益。

怎样帮助孩子处理好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它显示着一个当妈妈的智慧,爱和恨只差一笔,让孩子爱老师还是恨老师,只差妈妈的这一笔。所以,妈妈要多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和技巧,这不仅可以提高你自身的修养和品位,更有利于你孩子的健康成长。

积极参加家长会

家长会,是学校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一般有规律地在学期中或期末考试结束后,召集所有家长共同沟通孩子在学校情况的会议。

家长会有很多好处的,一些工作繁忙的妈妈,平常疏于对孩子的照顾管理,也很少和学校的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家长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通过家长会,妈妈与孩子老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双方各自了解对方的教育方法,是消除误解,建立合作基础的好机会;家长会可以使妈妈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妈妈不可能随时看到,通过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妈妈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会上,妈妈还可以向老师学到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

那么,妈妈如何利用好家长会呢?

一、做好会前各项准备

家长会前,妈妈要做很多项的准备工作:首先是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本身以及班级的情况。妈妈在平时就要注意和孩子沟通学校的情况,包括学习状况、品德纪律、同学交往、与老师关系等等。

家长会之前,妈妈可以将会上或会后询问老师的问题用小本子记录下来。

妈妈要予以家长会一定的重视,穿着尽量正式一些,但是不宜太隆重,务必提前十分钟到达会场。

在家长会之前,打消孩子对家长会的顾虑与恐惧,保持良好心态参加家长会。

二、家长会时的注意事项

家长会上,妈妈也要遵循一些会议上的礼节,或者参考一些小窍门。

1.关闭手机等通讯设备再进入教室

这是一个基本的礼节。妈妈再忙,也要给开会的老师和参加的其他孩子家长予以尊重,在会议快开始前,关闭自己的手机,在会上,专心听老师开会。

2.认真倾听老师的话,不要打断

老师在说话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众多家长说话的时候,妈妈即使心存疑问,也要等到老师说完,再进行发问。或者是老师在对孩子表达某种意见时,妈妈不能因为宠爱孩子的心情而反驳老师,而应该冷静下来,分析老师的意见是否正确,等老师说完,再阐述自己的观点。

3.找恰当时机去询问老师

家长会上,老师会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介绍等,单独针对一个孩子的情况很少,一般在家长会的最后阶段,老师会留出一段时间供有问题的家长来咨询,妈妈可以抓住这个机会,问老师一些重点问题。

4.做适当笔记

在家长会上,将老师说的重点内容记录在本子上,用做会后和孩子沟通交流之用,或者作为下一阶段教育孩子的重点。

三、家长会后妈妈的工作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孩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出泪来。因为全班30个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老师就不喜欢他。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的儿子排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有障碍,您最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家的路上,妈妈流下了泪。然而,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只要你能够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一次家长会上,儿子的名字在差生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也没有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妈妈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理有一股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叫她到儿子的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的特快专递交到妈妈的手里,突然转过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

这时妈妈悲喜交加,再也按耐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滴在手中的信封上。

家长会后,妈妈一般是分成两派,一派是听了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夸奖,回到家后就表扬、鼓励孩子,甚至买些奖品。另一派是听了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批评,回到家后立刻就指责孩子,甚者还打骂孩子。但是也有一些妈妈,像上例一样,孩子表现不好,依然积极鼓励他,最终,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成材了!

所以,妈妈要明白一点,孩子做得好与不好都已经是过去式,而对待这种过去式有两种方法,指责和鼓励,如果鼓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何不运用鼓励来让孩子自信的成长呢?

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完美对接

在教育过程中,常能听到教师抱怨:我们对学生苦口婆心地说教,使学生刚在思想上有点进步,但有家长的一句话就削弱或抵消了几天,甚至几个月的教育。也有家长说过这样的话:我的小孩,家长的话根本不听,他只听老师的!一般而言,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教育力量,如果形成合力,就能相互支持和配合,强化教育作用;如果不能形成合力,则相互削弱和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无法充分发挥。

为了孩子可以成材,妈妈首先需要认清并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关系。

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指父母及家庭中的成年人)自觉地有目的地按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及年幼者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这种实施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就是家庭教育。这种实施教育的环境是家庭,教育者是家庭中的长辈,受教育者是子女及年幼者。

我们知道,学校的教育更多地是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而家庭则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两者相比后者就更显重要,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哪怕有再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是不能造福社会的,反而可能还会危害社会。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在品质、才智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家庭教育的不同。如,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有69.8%来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他们的身心发展从小就得到家长的引导和训练。据统计,北京西城区工读学校两个班的48名学生中,受家庭的教唆或不良行为熏染的有18人;家庭教育不当的16人;家庭结构破裂,父母离婚、吵架,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教育的9人。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谚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家庭教育的重点应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提高综合素养。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材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我国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等的成材,都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既是最初的教育,又是时间最长的教育。在人生各个阶段家庭教育都显得那么重要,特别是最初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每位年轻的妈妈,千万别忽视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这个地位。

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和引申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一般来说,学校教育集中体现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全面的系统影响。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着自身的优势:

1.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学校教育是在国家教育部门统一计划的,是由专业人士经过专业组织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按部就班,更加循序渐进。

2.学校教育人员的专业性。教师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不管在知识上还是教育理念上都优于一般人。教师的知识更加广博和专业,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

家庭教育主要以感性教育为主,家长通过言传身教,更多的是用自身行为来影响、感染孩子。而学校教育则是以系统的理性教育为主,正如《礼记》所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无论是做人的道理,还是众多学科的学习,都要引导学生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把学生领进科学的殿堂,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这种功能必须由学校担当。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千万不可忽视学校教育所起的作用。

三、二者相互配合,发挥教育合力

由于学校和教师的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应发挥其调节作用。学校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宣传者、指导者和调节者,对家庭教育给予指导和帮助,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要求上保持一致性,从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系统。

但是更多地,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积极配合,发挥教育合力。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过多,家长对孩子的爱不言而喻,而家长的爱更多时候是爱得盲目、爱得糊涂、爱得失去理智。不得不承认,这些都给学校教育带来许多阻力。有的老师常常会辛酸地感到——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的一天。

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女孩,学校教育孩子,要回报父母,应该知道爸爸妈妈很辛苦,应该给他们多点关怀、多点爱。孩子回家了,看见妈妈在洗菜,非常高兴地说,“妈妈,你非常辛苦,坐下来喝口水歇会儿吧,我来帮您洗菜。”妈妈却说,“这个不用你做,你到房间里读书、写字、算题。”学校让孩子对母亲付出爱,但母亲却不领情,她的理念是,不让孩子做,不接受这个东西。这叫孩子怎么做才好?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取得一致,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妈妈送孩子去学校的那天起就意味着,希望老师能够把自己的孩子从一个无知、散漫、什么都不懂的小孩,逐步变成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有道理、有理想,能独立生存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家长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工作,采取科学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而且,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父母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说明配合学校教育子女是每一位家长必须承担的义务。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切联系互为基础的,所以两方面缺一不可。再辅以好的社会教育,学生的教育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预期效果。希望各位妈妈能充分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在今后的日子里,配合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把孩子教育好,使他成为可用之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