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光荣,从小热爱
高尔基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所谓“不劳动者不得食”。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妈妈由于溺爱自己的孩子,或是不舍得让孩子“受苦”等原因忽视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豆豆可喜欢帮妈妈做家务了。看到妈妈收拾桌子,就拿起布凑过去要帮妈妈一起擦桌子,看到妈妈拖地,就赶紧跑过去搬花盆,总之,豆豆就像妈妈的小尾巴,妈妈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可妈妈总是催着豆豆走开,“宝贝,快放下,这不是小孩子做的事,赶紧去玩吧。”每次,豆豆都只好悻悻地走开。
慢慢地,豆豆也觉得自己是个小孩子,家里的事都是大人干的,自己只要玩儿就可以了。妈妈在一旁做家务活,豆豆就在一边玩,好像什么都与她无关,玩完玩具就喊:“妈妈,快帮我收拾玩具!”弄脏了小手也让妈妈帮着洗。
其实,3岁左右的幼儿便逐渐意识到自我的力量,乐于表现、喜欢做大人做的事情,因而常主动插手大人的家务劳动,表现出初步的服务意识和劳动意识。比如,见大人扫地,他会抢走你的笤帚,非要自己扫;见大人洗碗,他会卷起袖子学着你的样子动手干;见爸爸修自行车,孩子也会拿着工具敲敲打打。他们把和大人一起干活儿看得像做游戏、玩玩具一样有趣。如果家长把握不好这个时机,幼儿参与劳动的需求被一味拒绝,就容易使幼儿产生错误的认识,降低其参与劳动的积极性。故事中的豆豆由于受到太多的娇惯,使他从小就养尊处优,养成了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劳动,应当是妈妈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之一。因为劳动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力、增强一个人的自信心;劳动还能增强人的体质、使人成熟稳重;劳动更能让孩子了解生活的艰辛、感恩父母,珍惜幸福生活。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呢?
一、让孩子懂得劳动最光荣
妈妈可经常给孩子讲述一些劳动带给人们的方便与快乐,如果没有人耕作,我们将没有食物;没有人打扫卫生,城市就不会干净、卫生;没有人建筑高楼大厦,人们将无处栖身等等。
要让孩子懂得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这样他会逐渐认识到,劳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此愿意参与到劳动中来。
二、从家务劳动开始
现在的绝大多数家庭中,家务差不多都是由父母来做的。但是,如果想让孩子热爱劳动,就要从做家务开始,这虽然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却绝对不可以忽略。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之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专家们分析说,让孩子从小做些家务,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www.xing528.com)
妈妈什么家务都不让孩子做,这看起来好像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爱”,可就是这种“爱”在无形中抑制了孩子许多良好习惯的生成。所以,妈妈一定要舍得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帮助孩子成为有责任感和热爱劳动的人。
三、教会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干什么活都有一定的干法,这就要求妈妈教给孩子一些劳动的程序,劳动的操作要领、方法及劳动的技巧。比如,妈妈要求孩子做饭,就应该告诉孩子做饭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长时间等等。
妈妈要孩子洗衣服,就要教孩子洗衣服的技能。教孩子先将脏衣服按颜色分为深色、浅色、白色几类,教他看衣服的标签把要干洗和特殊处理的衣服挑出来,再告诉他该怎么操作洗衣机、倒入洗衣粉、事先处理污垢等。
另外,在教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妈妈不要急于示范,更不要伸手代劳,而是让孩子先动脑筋,看他能否独立地想出办法来。
四、让孩子量力而行
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和时间。比如让三四岁的孩子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自己吃饭、漱口、洗脸、穿脱衣服等;让五六岁的孩子学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比如擦桌椅、扫地、洗手帕等;让七八岁的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比如打扫环境卫生等等。
妈妈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劳动让孩子做,一般来说,小学生每天20~40分钟,中学生每天30~50分钟为宜,具体可根据孩子的功课情况来调节。
一定要记住,孩子年龄越小,干活儿时,他关注到的细节就越少,因此不要对孩子要求得太多太细。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努力劳动的价值,并且,我们是希望他们能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挫折和失败。
五、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
当孩子做完一件家务时,妈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不要管孩子的劳动质量如何,即使是一件小事,做妈妈的也应该向他表示感谢和肯定,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劳动的兴趣,使孩子从劳动中得到成就感及自信心。
需要注意的是,要多用精神奖励,不要用金钱作为交换条件让孩子劳动,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也不要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这会导致孩子对劳动产生消极情绪。
“孩子天生并不懒”。如果我们的妈妈们真正了解了孩子,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或许可以从转变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开始,来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从而改变孩子的懒惰行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练就立足社会的本领。
劳动是孩子的权利。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妈妈要给孩子施展自己能力的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会做的事情经常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