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
白马驮经事已空,断碑残刹见遗踪。
萧萧茅屋秋风起,一夜雨声羁思浓。
张继 生卒年不详。约公元756年前后在世。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
白马寺:在今河南洛阳东郊,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是中原最早的寺院。
白马驮经:相传东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高僧用白马把佛经驮到洛阳。
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当今世界的三大宗教。三教之中,在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那么,佛教是在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呢?唐代诗人张继这首诗中提到的"白马驮经",便是早期佛教传入中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www.xing528.com)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后经西域传入中国。但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现在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佛教早在孔子时便已传入中国,也有说是在秦朝以前传入的。这些说法现在一般认为不可信,比较公认的看法是,佛教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到了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驮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也就是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此后,佛教开始在中国内地传播,时称"浮屠""浮图",《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班超出使西域后,三十六国内属,西域道路畅通,当时著名科学家和文学家张衡写的《西京赋》就提到"桑门",也就是沙门,可见那时佛教僧徒的存在已开始成为引起文人学士注意的社会现象了。
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信奉者多为帝王贵族,如楚王刘英、汉桓帝等。不过,当时人往往把佛教教义理解为清虚无为、省欲去奢,与黄老学说相似,所以浮屠往往和老子一起祭祀。汉献帝时,丹阳人笮融在今江苏徐州一带大造佛祠、广招佛徒、高铸佛像,史书说每当祭祀,民众来观看者多达万人,可见佛教发展之快。
三国时,大月氏人支谦觐见了吴王孙权,成了皇太子之师。西晋惠帝崇信佛教,在洛阳建兴圣寺并供养僧人百名,愍帝也保护佛教,在长安建造通灵与白马两寺,当时在洛阳与长安,有佛寺180座,僧尼3700余人。
到了五胡十六国时期,由于后赵、前秦、后秦等国国王信佛,在他们的辖区内佛教大得兴旺。西域人佛图澄成了后赵国王石勒、石虎的"大和上(尚)""国之神人",禁止汉人成僧尼的禁令也获得解除,于是佛教突飞猛进地发展。前秦时期大事译经并成立教团。代表后秦佛教的和尚是龟兹国人鸩摩罗什,受后秦国王姚兴欢迎到了长安,尊为国师,从事译经和讲学活动,是与唐朝玄奘并称的两大译经家之一。中天竺(印度)人昙无谶在北凉玄始元年(412)受北凉政府欢迎进入甘肃省凉州,从事了20多年的译经工作。这些人不单单传教译经,还都成了皇帝的政治顾问,实际参与政治,向皇帝献计并为战争祈求胜利。由于这些僧人的努力,佛教在中国北方迅速发展。
北魏统一中原时,统治者就重视佛教。拓跋焘即位之初,对佛教高僧比较敬重,还曾以高僧为太子之师。后在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拓跋焘在长安寺院中发现了武器,于是认为沙门参与其中,便下诏命各地焚毁佛经佛像,坑杀沙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武帝灭佛事件。此事虽对北方佛教的发展有所打击,但佛教所受损失并不严重。此后的北魏皇帝仍然崇信佛教,佛教很快复兴起来。魏孝文帝以尊孔崇儒为基本方针,曾制定法令限制佛教的发展。到北魏末年,僧尼共计有200万,寺庙达到3万多所。在东魏、西魏与北齐、北周并立期间,各朝统治者都信奉佛教。在北齐时,仅在邺城一地,就有大约4000所佛寺、8万僧尼。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后,有感于佛教发展过盛,下令沙门还俗。北周灭齐后,周武帝又尽废齐境佛教,兴盛了一百多年的佛教寺院经济遭到毁灭性打击。隋文帝杨坚统一北方后,下令恢复佛道二教,佛教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北朝佛教不像南方佛教那样重视探究义理,而是特别重视佛法,不尚空谈,重视"功德"。修建石窟成为当时的风尚。北朝修建石窟多处,最有代表性的是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南朝佛教的发展与统治者的信奉和提倡密切相关。从门阀世族到历代帝王,大都信奉佛教,尤其以梁武帝为最。他不仅三次"舍身"入同泰寺,还图谋政教合一,压制反佛思想。陈武帝、文帝也曾先后"舍身"佛寺,继续推行崇佛运动。当时上起王公权贵,下至黎民百姓,为表示对佛教的崇奉和皈依,竞相建造佛寺。唐代诗人杜牧有感于南朝佛教的兴盛,曾赋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寺院数量增多,僧尼队伍也相应膨胀起来。刘宋时候全国僧尼有36000人,到萧梁时候达到8万多人。寺院还占有大量依附人口,在国家经济中具有特殊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