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魏孝文帝改革:诗说中国中的重要篇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诗说中国中的重要篇章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诗是北魏孝文帝与侍臣郑道昭等宴飨时所作联句诗。由此导致了北魏社会矛盾激化与政权不稳。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是北魏的第六个皇帝。孝文帝改革的第一阶段集中在484~486年,主要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北魏的政治经济制度。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进一步推行改革政策。孝文帝决心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诗说中国中的重要篇章

拓跋宏等

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兮莫不思。

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兮清六合。

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兮道风明。

舜:传说中的有德明君。

被:披盖。

九地:指各地。

汝坟:古代典籍之一。

本诗是北魏孝文帝与侍臣郑道昭等宴飨时所作联句诗。诗中展示了孝文帝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表现了北魏君臣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高度认同。孝文帝改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大大推动了北魏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出了卓越贡献。(www.xing528.com)

北魏建国后,用了100多年的时间逐渐巩固了在北方的统治。但由于鲜卑族长期以游牧为生,社会政治制度仍存在很多旧习。占领中原后,贵族们依然习惯游牧生活,大量圈占农田为牧场;官吏没有俸禄,依赖盘剥维生;又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民族矛盾突出。此外,北魏征服中原过程中,遇到大量汉族豪强的"坞堡",为维护统治,便采取"宗主都护"制的方式,承认坞堡主的既得利益,让其负责维护秩序、征发租调力役,境内出现了不少小的"独立王国",国家政令难以畅通。由此导致了北魏社会矛盾激化与政权不稳。再沿用旧有成法治国,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因此,急需改弦更张,采取新的统治政策。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是北魏的第六个皇帝。他自幼聪明,秉性孝谨,3岁被立为太子,5岁即位。即位后直到490年,政权一直由其祖母冯太后代掌。冯太后长期执政,具有丰富政治经验,是个颇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的第一阶段集中在484~486年,主要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北魏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内容包括:

1.加强吏治。规定: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决定,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品定期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加大反贪力度,惩治贪官污吏。

2.推行"三长制"。486年下令废除"宗主都护"制,以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别设置邻长、里长、党长,选乡里办事干练而又遵守法令者担任"三长",负责稽核田地户口,征发租调力役。这样就健全了基层行政组织,便于中央对土地和人口的有效控制,及政令畅通。

3.推行"均田制"。485年规定,凡15岁以上男女由国家授田耕种,男子每人可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女子可领取露田20亩。露田不能买卖,年老免课,死后归还官府。桑田为私田,也称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与之配合,废除了旧有的"九品混通"制,实行新的租调法。

这三项改革措施的推行,既保持了北魏政治稳定与吏治清明,又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农户的直接控制,保证两国家财政收入和力役征发,及政令畅通,同时也便于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安定社会环境、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一时间,"海内安之"。

490年,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进一步推行改革政策。他主要做了两件大事:首先是迁都洛阳。北魏建国时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但随着形势发展,平城作为都城已渐不适应。作为鲜卑旧都,贵族保守势力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大。孝文帝决心迁都洛阳。493年,他以南伐为名,率20万大军南下,到达洛阳后,天降霖雨,他假装欲继续南下,群臣跪在马前劝阻。于是利用群臣不愿南下的心理,宣布迁都洛阳。其次是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着手推行大规模汉化措施。先依照魏晋南朝制度,改定官制;

又下令禁胡服,用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朝中禁用鲜卑语,并改鲜卑姓为汉姓,确定了八大族姓。又提倡鲜卑贵族同汉人士族互通婚姻,以促进鲜卑与汉族的进一步合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