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藂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沧:同苍,海水青苍色,故称沧海。
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高高地立着。竦,同耸。
藂:同丛。(www.xing528.com)
星汉:天河。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用来品评人物,始于汉末,魏晋以后曾广泛流行。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其具体内容与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号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是东汉末帝汉献帝的一个年号。这一时期,东汉朝廷为曹操所把持,地方上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然而这一时期直至魏初,却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诗歌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在这一时期,开创了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语),史称"建安文学"。
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其中"建安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
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就是文学史上推重的"建安风骨"。南唐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风骨篇》中,对"风骨"二字做了这样的解释:"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大意是,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感染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风,文章才能鲜明而生动;
骨,是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准确、简练和明晰,有了骨,文章情感才有了坚实的附着。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共同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而建安文人的创作,正是这两字最好的体现。一方面,东汉末年儒家独尊地位的动摇,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另一方面,社会剧烈变动,百姓生活疾苦,个人命运多舛,为文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现实基础。这时的文学一改过去崇尚理性、"言志""载道"的传统,感慨动乱现实,抒写内心情性,崇尚"缘情",重个性,求华美,格调慷慨悲凉、质朴厚重,文风明朗刚健、遒劲有力。
曹操是这一时期文坛的领袖。他不但是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才学并茂的文学家。他一生戎马倥偬,但"手不舍书……登高必赋"。他的诗,现存二十余首,多以乐府旧题,首首都称得上是传世名篇。除了上引《观沧海》一首外,还有描写董卓之乱及汉末社会动荡的《薤露行》和《蒿里行》、感慨人生苦短抒发壮志的《短歌行》、抒发自己"老当益壮"豪迈情怀的《龟虽寿》等,诗句质朴简约,但"气韵沉雄",不假华词雕琢,格调自然豪迈,有燕赵慷慨悲壮之风。
曹操的儿子曹植,其文学成就最高,被称为"建安之杰"。他的诗现存八十余首,辞赋与散文共四十余篇。曹植文才富艳,辞藻华丽,善用比喻。他的《洛神赋》是千古名篇,以精炼的语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绘出洛神绝世之美及纯洁无瑕的形象。他的五言诗,堪称五言冠冕。"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
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薤露行》)虽然怀才不遇,屡遭迫害,但政治上的失意加上文学的敏感,最终成就了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曹植的哥哥曹丕,在文学上也有所建树。他写作了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典论·论文》,成为建安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他的《燕歌行》是中国古代早期七言诗中较著名的开篇之作。
曹氏父子不仅自己爱好文学,积极创作,在他们的大力提倡下,周围还聚集了诸如"建安七子"这样有才华的文学之士。"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是汉末战乱动荡的真实写照,陈寿《三国志》还单独为王粲立有传记。"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