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坟零落野花春,闻说中郎有后身。
今日爱才非昔日,莫抛心力作词人。
温庭筠(约812~870)唐代文学家,词"花间派"鼻祖。名岐,字飞卿,山西太原人。
蔡中郎坟:即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坟墓,据称在江苏常州市尚宜乡互村。
后身:按佛教"三世"的说法,后身为转世之身,是相对前身说的。
历史的风雨,人世的变迁,使这座埋葬着一代名士的古坟已经残破不堪,只有那星星点点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它的周围,更显出古坟的零落荒凉。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这座坟墓里埋葬的是曾经名噪一时的著名人物呢?(www.xing528.com)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人。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博学多识,擅长辞章,并精通音律。桓帝时,宦官专权,听说他善于鼓琴,于是奏请天子令陈留太守督促他入京。蔡邕行至偃师,称疾而归。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朔方。遇赦后,不敢归乡里,流亡于今江浙一带有12年之久。有一次,他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赶快把它拣出来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而琴尾已焦,这就是焦尾琴。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董卓被诛,蔡邕被捕,死于狱中。
蔡邕曾著诗、赋、碑、诔、铭等共104篇。他的辞赋以《述行赋》最为知名。据赋序说,延熹二年秋,他被当权宦官强征赴都时,有感于宦官擅权,大兴宫苑;又有感于当时朝中直言之士多遭惨死,心中愤愤不平,因此写了这篇赋,借途中所遇古迹,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在历来用于歌功颂德的汉赋中,这样的思想内容是难能可贵的。蔡邕的散文字句典雅,音节协谐,多用偶句,表现了汉末文风的转变。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更高,尤以隶书造诣最深。蔡邕的字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南朝梁武帝说他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后人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等上奏请求正定儒家六经文字。蔡邕认为这些经籍中,由于俗儒穿凿附会,文字误谬甚多,为了不贻误后学,而奏请正定这些经文。诏允后,蔡邕亲自书丹于碑,命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据说石经立后,每天观看及摹写人坐的车有一千多辆。
蔡琰(约177~?),即蔡文姬,是蔡邕的女儿。蔡文姬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经历颠沛流离,命运曲折悲惨。蔡文姬16岁时嫁给河东世族卫仲道,但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后父亲死于狱中,文姬被匈奴掠去,被左贤王纳为王妃,居南匈奴12年,并育有二子。因为父亲蔡邕是著名学者,素被曹操敬重,交谊很深,后来曹操得知蔡文姬的情形,以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并做主把她嫁给董祀。婚后第二年,董祀犯罪当死,蔡文姬蓬首跣足地来到曹操府上求情。曹操念及昔日与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惨的身世,最后宽宥了董祀。相传,当蔡文姬为董祀求情时,曹操看到蔡文姬在严冬季节,蓬首跣足,心中大为不忍,命人取过头巾鞋袜为她换上,让她在董祀未归来之前,留居在自己家中。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
蔡文姬在历史、音乐、书法、文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从匈奴回到中原后,蔡文姬继承父亲遗志,完成《续后汉书》,留下《悲愤诗》五言、骚体及《胡笳十八拍》等诗篇,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当属《胡笳十八拍》。当代学者们普遍认为,这首饱含感情的诗篇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吸取流行于西域的胡笳声律,一反温柔敦厚的封建传统,其感情之奔放,想象之大胆,语言之炽烈,形式之新颖都令人耳目一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瑰宝。大文豪郭沫若就曾评价说:"这是自屈原的《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