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汉谶纬之学在《诗说中国》中的探讨

两汉谶纬之学在《诗说中国》中的探讨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中期以后,谶纬之学日渐系统化,演变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这场闹剧之所以能隆重上演,与汉代谶纬思想的兴起与广泛传播是有密切关系的。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以谶纬协调六经异说,进一步强化其政治地位。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推崇谶纬学说,还"宣布图谶于天下",遇事总以谶纬来决定。他的哲学是对于流行于汉代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之学的批判和否定,同时也是对桓谭等人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继承和发展。

两汉谶纬之学在《诗说中国》中的探讨

周昙

汉代中微亦再昌,忠臣忧国冀修禳。

赤精符谶诚非妄,枉杀无辜夏贺良。

周昙 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著有《咏史诗》八卷。

夏贺良:西汉成、哀帝时人,方士出身,曾任黄门侍诏,宣扬谶纬之学,称汉运已衰,主张哀帝"更受命"。

中微:中道衰落。

禳:古代祭祀的一种,通常用来祛除祟恶。

赤精:即真人赤精子。按照五德终始之说,汉为火德,颜色尚赤,故名。汉成帝时,方士甘忠可利用谶纬迷信,宣称天帝使真人赤精子授道,汉运已衰,当更受命于天。

符谶:指符箓谶纬之言。

谶纬的起源,与民间流传的占验求灵思潮有关,也与董仲舒借用"神学"改造儒家思想有关。西汉中期以后,谶纬之学日渐系统化,演变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社会思潮。谶纬思想的核心是"天人感应"。照此原理,天是宇宙间的至上神,其意志通过阴阳五行与天象变化加以体现。天人之间存在神秘联系,人间祸福吉凶,上天都会给予相应的征兆,叫做"天意"。

西汉末年,宦官外戚专权,土地兼并和强占奴婢现象严重,大量流民生活无着,辗转沟壑之中,死者枕藉。汉哀帝即位后,为缓解社会危机,采纳师丹、孔光、何武等大臣的建议,宣布"限民名田"之法,限制官僚贵族滥占田地与奴婢。但由于触犯当朝权贵利益,最终被迫流产。社会危机日渐深重,各地起义不断,朝廷统治岌岌可危。哀帝做皇帝后,经常生病,心里非常苦恼。面对时局危机,又找不到好办法,只好听信方士禳祟作法,以祈求太平。公元前6年,方士出身的黄门侍诏(朝廷顾问)夏贺良向哀帝建议:"汉历已衰,应当重受天命。成帝没有顺应天命,所以无子。如今皇上生病时间已长,天下变异不断,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应立即改元易号,方可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否则,各种灾祸就会发生,百姓就要遭殃。"

哀帝听信了夏贺良的话,在当年六月甲子之日,发布诏书,宣布大赦天下,改纪元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将计漏刻度改为120度,希望此举可使汉运获得更新,挽回社会颓局。

年号更改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哀帝发觉受骗,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宣布:"我当初笃信夏贺良等人的预言,以为可以永安国家,为百姓谋福。现在看来,不仅没有应验,反而久旱为灾。夏贺良等违经背古,反道惑众,作奸犯科,应当彻底追究。"最后以妖言惑众罪将夏贺良等处死。(www.xing528.com)

一场轰轰烈烈的"更受命"闹剧,不到两个月就尴尬收场。这场闹剧之所以能隆重上演,与汉代谶纬思想的兴起与广泛传播是有密切关系的。

谶纬是一种古代迷信思潮。"谶"是隐秘之言,通常假托神人之口或民间歌谣,用来预言政治吉凶。"纬"与"经"对言,依托经学并对经义加以比附引申的著作,被称为"纬"。谶纬皆依托经学而行,称"经纬"、"经谶"。因为谶纬多图,故又叫"图谶"、"图纬"。如果天下太平,就有祥瑞出现;若是天下不安,则会有水旱灾异出现,作为警示。治国者顺应天时,根据兆应及时调整政策,就能确保时运亨通。国家的历法、制度等,也需与此保持协调一致,才会天下太平。

汉代统治者提倡谶纬,本意是为宣扬"君权天授",以祥瑞粉饰太平。他们常以"嘉谷""嘉禾"之类瑞兆出现为依据,表现政治清明与社会安定。但谶纬同时也是"双刃剑",在社会危机深重、朝政混乱之时,其中的灾异凶兆也会大量出现乃至蔓延,影响民心安定和社会稳定。

西汉后期,借灾异言政事的谶纬之风颇为盛行,最终引发了人们对汉朝国祚的质疑。汉昭帝时,就有人以谶纬推演灾异,建议汉帝禅位。夏贺良向汉哀帝进"赤精子之说",哀帝深信不疑,也与当时这一流行思潮有关。至于民间影射汉家国运将灭的各类谣言,更是遍及各地,令人惶惑。

谶纬的流行,为人们操控社会舆论提供了重要空间。王莽代汉之际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好事者不断制造"巴郡石牛"、"扶风雍石"、"金匮策书"之类的符命上报,强调汉运将灭,王莽将兴,为其代汉推波助澜,王莽借机登上了政治神坛。但王莽改制失败后,社会舆论迅速转向,不利于他的谶纬很快就涌现出来。

后来刘秀起兵也借用了谶纬制造舆论。刘秀羽翼丰满后,遂以"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为由,正式登基称帝。随后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

谶纬在东汉地位极高,号称"内学",尊为"秘经",是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以谶纬协调六经异说,进一步强化其政治地位。此后,凡经说分歧,乃至国家礼乐制度,都要以谶纬决断,谶纬成为具有神学法典性质的著作。

魏晋以后,历代统治者为防止舆论失控都禁止谶纬。谶纬之学才渐渐失宠,零星潜伏于民间社会之中。

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推崇谶纬学说,还"宣布图谶于天下",遇事总以谶纬来决定。桓谭则坚决反对谶纬神学,他曾经给光武帝上书,"极言谶之非经",引起了光武帝的不悦。

哲学思想方面,桓谭把烛干比作人的形体,把烛火比作人的精神,提出"以烛火喻形神"的著名论点,断言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独立存在,正如烛光之不能脱离烛体而存在一样。这一思想具有唯物论的性质,对后世王充等无神论者有一定影响。桓谭的著作有《新论》二十九篇,但早已经亡佚。

王充(约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王充所处的时代自然科学和神学相互交织对立。他的哲学是对于流行于汉代的"天人感应"论和谶纬之学的批判和否定,同时也是对桓谭等人唯物主义无神论的继承和发展。

王充在《论衡》中提出了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物质性的"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其属性"自然""无为"。他否定了董仲舒以来把天说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认为天有意识地创造了自然界万物的理论。从无神论出发,王充区别天道和人事,批判了汉代统治者宣传的"君权神授"的谶纬、符瑞、灾异、祭祀、卜筮、禁忌、鬼神等迷信思想。他认为帝王也是人生的,不是天神的后代。所谓符瑞,都是"和气"产生的"常有之物",并非天神有意安排。帝王的主观感情不能影响天地的变化,自然灾异不是天神有意用以谴告帝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