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有《李太白集》。
流:流放。
夜郎:古国名,中心在今贵州一带。
酺:聚众饮酒,往往须由政府批准。
北阙:京师的皇宫。
太康:安乐祥和。
南冠君子:指囚徒。典出《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见钟仪南冠作楚囚事。
遐荒:荒凉遥远的地方,指夜郎。(www.xing528.com)
汉酺:汉代赐酺,这里指唐朝事。
钧天乐:仙乐,指唐朝赐酺时所奏乐。
安史之乱后,大诗人李白以"从逆"罪被肃宗流放夜郎,后遇赦返回。其间李白写的不少诗篇中都提到了夜郎。夜郎当时是唐朝的一个郡。那么,夜郎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它又在历史上留下了哪些印记?
夜郎是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居住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湖南西北及四川南部等地区。秦及汉初,夜郎已进入定居的农业社会,与巴、蜀、楚、南越均有经济联系。西汉初,竹王多同自立为侯。建元六年(前135),武帝遣唐蒙入夜郎,招抚多同,并在其地置数县,属犍为南部都尉。汉对西南夷的经营从此开始。元光六年,汉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驿站,以便交通;同年,司马相如等又奉使宣抚。元鼎五年(前112),武帝征南越,因夜郎等不听调遣,乃于翌年发兵平定西南夷之大半,在其地设牂柯郡(治今贵州关岭境)与夜郎等十余县,同时暂存夜郎国号,以王爵授夜郎王,诸部族豪酋亦受册封。西汉河平二年(前27),牂柯太守陈立杀夜郎王兴,夜郎国灭,共存在了三百多年。建夜郎国者究系何族,众说纷纭,主彝、苗、仡佬、布依等族先民者均有之。至西汉成为汉郡县后,日益受到汉文化影响,中原的钢铁制品、手工业品、生产工具与灌溉技术等都很快输入夜郎地区,近年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挖掘的很多汉墓中的遗存已足够证明。但这些遗存同时证明一部分土著习俗文物也遗留了下来。
传统上认为古夜郎主要在贵州境内,但夜郎古都到底在哪里,现在还有很多种说法。贵州的牂牁江被中外专家誉为"夜郎都邑之乡",郎岱古镇被誉为"夜郎国都前宫",很多的学者都认为这里是夜郎国的首邑。而江边茅口一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奇特神秘的古驿道、古驿站,江畔硕大的王子坟、古烽火台等,也被认为具有夜郎王侯的气势和风度。另外,当地民众还发现过不少西汉时期的遗物,如青铜酒杯、青铜手镯、银质针线盒,还有在月亮洞中发掘的夜郎王和王妃遗骸、陪葬的陶釜,这些都证明茅口和夜郎古文明之间的密切关联。
湖南省沅陵县也被很多人看作夜郎故都。沅陵历史上就是文化昌盛之地,且与贵州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而沅水是大西南通往长江的必经之路,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这里曾叫过"夜郎县"。而据考证,李白诗中的"夜郎"有可能就在沅陵。
另外,夜郎国的建立者称竹王,可能与"竹崇拜"有紧密的联系,由此有人认为贵州长顺县广顺镇为古夜郎文明的中心。广顺坐落在天马山下,当地还可看到可能是王府的残墙断壁旧址。古城池约有2平方千米大小,周围山峰环绕,仅有4个出口。内有两道城墙,分成内外城墙,用土石筑成,金氏族人(也就是夜郎王族)长期居住。1949年后民间在耕地时发现过多处保存完好的夜郎古墓,还挖出过金剑、方印、青铜匙等多种文物。
从研究来看,夜郎的国都好像分布在很多处,除了上面提到的沅陵、广顺、茅口等地外,有关的说法还牵涉到贵州、云南、湖南省的十几个地方。于是有人指出,既然在各地都发现有相关文物,证明该地为夜郎古都,这是否说明夜郎都邑处在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至于其中的原因,大概是战争频繁,疆域不断变动,其国都也不可能长久地固定于一地,因此不断变迁、经常变化。
提到古夜郎国,不能不让人想到"夜郎自大"这句成语。夜郎故事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后,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于公元前122年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再无法西进。逗留期间,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这段很平常的故事后来便演变成家喻户晓的成语,用来形容人的见识浅薄与无知傲慢。"夜郎自大"成语到清代的时候已广为流行。如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曾写道:"驾炮车之狂云,遂以夜郎自大。恃贪狼之逆气,漫以河伯为尊。"成书于光绪年间后期的晚清讽刺小说代表作《孽海花》也说:"饿虎思斗,夜郎自大,我国若不大张挞伐,一奋神威,靠着各国的空文劝阻,他哪里肯甘心就范呢?"当然,汉代夜郎国地处边陲,而且独居一方,势力颇大,由于搞不清天下地理形势,提出"汉孰与我大"这样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演变成为现在的成语,恐怕也超出史书的原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