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说中国相关章节解析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说中国相关章节解析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为汉武帝采纳,定儒家为一尊,百家学说渐失优势。他首倡儒学独尊,并且创造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高祖刘邦一贯看不起儒生,儒家学术源流几乎断绝。为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合"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异端邪说。他罢黜了朝中不治儒家的太常博士,又将黄老刑名百家之言排斥在官学之外,独尊儒术,以优礼招揽儒生数百人。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说中国相关章节解析

司马光

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

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政治家、散文家。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陕州夏县人(今山西运城)。主持编撰了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穷经:穷尽经典。

幽独:董仲舒治学,独自幽居,三年不窥园。

邪说:指儒家思想之外的其他学说。(www.xing528.com)

圣言:指儒家学说。

发策:武帝召集贤良问策,董仲舒连上三策,倡导儒家学说。后为汉武帝采纳,定儒家为一尊,百家学说渐失优势。

西汉儒学复兴的集大成者,是大儒董仲舒。他首倡儒学独尊,并且创造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仁义"学说的基础上,吸取了阴阳、法、道等诸家的观点,建立了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儒学新体系,成为一代思想宗师。

汉初以"黄老之学"立国,实行"无为而治",收到了很好效果。经过几十年积累,到汉武帝时,王朝达到了鼎盛阶段。汉武帝主政后,开始积极有为,一面强化中央集权,一面对外用兵,开疆拓土。原来以"黄老"为核心的基本国策,已日益脱离实际,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汉初儒家学说命运多舛。秦始皇焚书坑儒,严禁民间私藏经书,儒学遭受沉重打击。高祖刘邦一贯看不起儒生,儒家学术源流几乎断绝。直到汉惠帝废除《挟书律》,民间才陆续有私藏经典献出,朝中也开始设置五经博士,以儒经授徒。景帝时儒家学说渐有抬头,但由于窦太后喜好"黄老之学",儒学在朝中还是处于被压制状态。汉武帝即位后,曾采纳丞相卫绾建议,提倡儒学,但遭到祖母窦太后的强烈反对。她借故把尊崇儒学的赵绾、王臧等人下狱,以打击朝中的儒学势力。直到窦太后去世后,局面才有所改观,儒学终于走向"复兴"。

董仲舒少年时即喜欢儒学,刻苦钻研"六经"。他师从儒者胡毋生,专攻"春秋公羊学"。董仲舒治学非常刻苦,甚至"三年不窥园",很快成为闻名的"公羊学"专家。之后,他广招门徒,宣扬儒家学说。他讲学时,坐在屋内帷幔中授课,学生们在帷外听讲,人数多达数百人。但能够直接听他讲学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得意门生。很多人随他学习多年,竟连面也没见过。通过讲学,他为朝廷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汉景帝年间,董仲舒被任为"春秋经"博士。汉武帝即位后,下诏推举各地"贤良方正"到长安参加策论,讨论治国大道。董仲舒也在应诏之列。他接连呈献三篇策文,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系统阐述治国之道,史称"天人三策"。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天人之间存在神秘联系,只有遵循并效法"天道",人间社会秩序才能确立。君主称"天子",其权力来自上天神授,并对上天负责;所有人臣,都应遵从君主统治;而人君也要顺应天道。如果君主行为符合天意,就可以阴阳和顺、风调雨和。如果人君无道,违背天意,上天就会降灾异以警告之。如果面对灾异不思改悔,就会出现"伤败"(社会动荡),最终导致天命丧失。这就是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基石,也是他维护君主专制集权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春秋》大一统"的概念,以进一步损抑诸侯,维护君主的绝对权威。为维护天子的绝对权威,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要求废除不合"六艺之科、孔子之术"的异端邪说。为维护君主专制,他又提出以"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五种道德)为标准,加强教化百姓,完善社会道德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被汉武帝所首肯。他罢黜了朝中不治儒家的太常博士,又将黄老刑名百家之言排斥在官学之外,独尊儒术,以优礼招揽儒生数百人。此后,官吏选拔主要出自儒生,儒学成为进身之途,士子争相奔赴,儒学声望日渐高涨,儒家思想体系也逐渐渗透到社会政治生活的各领域,最终取替了"黄老之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但法家的尊君抑臣等思想,其实也并未完全消除,而是转换到体制之中,形成了"内儒外法、儒法并重"的基本格局。汉宣帝宣称:"汉家制度,本霸(法家)、王(儒家)杂之",可谓一语中的。

董仲舒虽然有如此伟功,但他的仕途却并不顺利,不仅没有得到重用,还因为妄言灾异惹恼武帝,差点丢了性命。倒是学问与人品都远不如他的另外一位儒生公孙弘,善于讨好皇帝,一路腾达,位至公卿,封"平津侯"。宋代女词人朱淑真,感于董仲舒的个人遭际,曾为其赋诗鸣怨。诗曰:"秦火经来道失真,下帷发愤每劳神。谁知异日为无得,只听平津一老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