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夷且长,窘路狭且促。
脩翼无卑棲,远趾不步局。
舒吾凌霄羽,奋此千里足。
超迈绝尘驱,倏忽谁能逐?
魏徵(580~643)唐初政治家、文学家。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在定陶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由"汉王"改称"皇帝",汉王朝正式建立,刘邦是为汉高祖。后来,刘邦又定都于长安(今西安市),史称"西汉"。
王朝统治秩序重新确立后,刘邦开始论功行封,大封功臣。但群臣争功,岁余不决。最后刘邦认定,萧何的功劳最大。这让功臣们很不服气。他们说,我们披坚持锐,身经百战,攻城略地,冒死打下了汉的天下;而萧何不过手持文墨发发议论,既未上过战场,又无汗马之劳,反而功居上等,如何让人信服?刘邦反问大家:"诸君见过打猎吗?打猎时,猎狗追杀兽兔,但发踪示迹的却一定是人。你们只能追到走兽,是功狗。至于萧何,发迹指示,是功人。况且大家追随我,都是单身,至多两三个人,而萧何举其宗族几十人随我征战,他的功劳,你们是无法企及的啊。"群臣无人再有异议。于是议定,萧何功劳第一,封酇侯;曹参功劳其次,封平阳侯;张良封留侯,等等,第一批分封,共二十余人为侯。(www.xing528.com)
第二批分封之际,因为僧多粥少,大家日夜争执不下。有一次,刘邦远远望见诸将在宫外沙地上聚坐议论。就问:"他们在说什么?"张良说:"陛下,他们要谋反呢。"刘邦大惊,忙问原因。张良说:"陛下起于布衣,您的属下也多是布衣,依靠他们夺取了天下。如今您贵为天子,而得封侯的萧何、曹参等,都是早年追随您的爱将,您所诛杀的,都是平生所恨的仇敌。如今大家担心您不能尽封功臣,恐怕会因为污点过失而被诛连,因此才相聚谋反呢!"刘邦赶紧向张良问计。张良建议刘邦,先找一位大家公认的他平生最恨的人,给以封爵,这样就能安定人心。刘邦于是封他平素最不喜欢的雍齿为"什方侯"。群臣见状,全都放下心来,高兴地说:"雍齿尚且封侯,我们这些人就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经过几番论功行赏,共有百余人封侯。此外,刘邦还封韩信、英布等七位功劳最大的异姓将军为王。于是,那些早先追随刘邦左右的文臣武将,大都成为刘邦朝中较有权势的将相或重臣。
西汉初期统治集团的成员,大多出身于秦末社会下层,且多追随刘邦参加了多年的反秦起义。这些人起于乱世,成于新朝,虽功劳赫赫,地位显贵,但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且带有不少民间习气。清代史学家赵翼认为,汉初政治格局可称为"布衣将相之局"。高祖刘邦即出身庶民。刘邦曾为泗水亭长,是个基层小吏。家中虽有田产,但仍需"居田中"劳作。他早年生活放荡,"好酒及色",常常欠人酒钱无力偿付。因为不会过日子,屡遭父亲责备。后来刘邦打下天下后,有一次在未央宫大宴群臣,他给父亲敬酒,问:"当年您以为我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像大哥那样会过日子。现在您看我置下的产业,与我大哥相比,谁的更多啊?"殿上群臣闻言,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追随刘邦起事的人,也大多出身社会下层。比如,首任丞相萧何曾任沛县文书吏;第二任丞相曹参,曾为沛县看守所的狱吏;第三任丞相陈平则"少时家贫"。大臣王陵、陆贾出身"白徒"(平民),大将樊哙做过杀狗屠夫;周勃曾吹吹打打,为人操办丧事;韩信游手好闲,靠人施舍才有饭吃;
灌婴是个小贩,娄敬本为车夫,彭越、黥布则出身盗贼,等等。秦汉之际,社会处于大变局中,贵族世家纷纷从政治舞台上消失,而这些出身卑微的草莽英雄,最终成为西汉初期政治舞台的主角。这种"庶民皇帝,布衣将相"格局,对汉朝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由于汉初将相多出自布衣,熟悉社会下层百姓生活,了解民间疾苦,因此他们反对秦代的暴敛与酷法,主张减轻百姓负担,使刘邦赢得了民心支持。刘邦做皇帝后,积极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令百姓"复故爵田宅",恢复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者的庶民身份,并适当减免百姓的赋税负担等,一系列施政措施的推出,均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过20多年的积累后,西汉社会出现了"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的繁荣局面,为接下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