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语法的掌握
一、相关知识
了解病句辨析的相关知识,有助于解题。
(一)检查病句的方法
常用的检查病句的方法是——紧缩法。一般来说,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句子就像一棵树,它有主干,也有枝叶。“主干”是指句子的各中心成分(主语中心、谓语中心及宾语中心),“枝叶”是指句子的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等)。句子的修饰成分多了,“枝叶”纷繁,“主干”就不容易看清,既然不容易看清句子的基本结构,也就不容易找出句子中存在的语法错误。所谓紧缩,就是把句子的修饰成分去掉,让句子的基本结构显露出来。例如:
①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卫星电路跨越海洋的全数字公共电话链路已经在伦敦的英国电信公司和东京的日本国际电信电话公司之间开通。
例①主语前有一个较长的定语“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卫星电路跨越海洋的”,谓语中有一个较长的状语“在伦敦的英国电信公司和东京的日本国际电信电话公司之间”。把这两个较复杂的修饰成分去掉,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基本结构:
……全数字公共电话链路已经……开通。
在紧缩时必须注意一点:有时要保留与主干结合很紧或不可缺少的修饰成分,如例①需保留状语“已经”;特别是要保留作状语的否定词,否则紧缩后的意思将与原句相反。例如:
②以量子力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量子化学,和统计力学一起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例②如果仅保留主干“化学成为基础”,就会变得语意不清,搭配不上。这就需要保留一些必要的成分。如:“量子化学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这样,句子的主要意思就清楚了。
句子出现的语法错误可能是在“主干”,也可能是在“枝叶”。因此,用紧缩法检查病句时,要进行分层检查:先检查“主干”、再检查“枝叶”,即先看各中心成分之间能否配合,再看各修饰成分和中心成分之间能否配合,以及各修饰成分内部词语之间能否配合。例如:
③根据我国邮电部与英国电信总局达成的一项协议,我国的北京、上海等24个主要城市的500万台电话将与英国通过一颗印度洋上空的卫星实现直拨通话的业务。
先检查例③的“主干”,全句紧缩为“500万台电话实现直拨通话的业务,”显然有毛病,“实现……业务”搭配不当,应改为“开展直拨通话的业务”;再检查“枝叶”,“实现”前面有两个由介词词组充当的状语,分别是“与英国”和“通过一颗印度洋上空的卫星”。这两个状语的语序不当,表示对象的状语“与英国”应在后面,贴近述语;表示方式的状语“通过……卫星”,应在前面。另外,构成这个状语的介词词组中的宾语中心语前面的定语语序不当,表示地点的名词性词语“印度洋上空”应该放在前面,表示数量的词语“一颗”应贴近宾语中心语,应该改为:“通过印度洋上空的一颗卫星”。
(二)病句类型
了解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助于发现病句。
句子有毛病,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语法有误,或逻辑有错,或两者皆有,或一错分属两面。为便于理解和掌握,我们分别以语法或逻辑的某一方面为侧重点,对常见的病句类型加以概括说明。
1.常见的不合语法的病句
(1)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常见的有定中颠倒、定状颠倒、多层定语或状语词序颠倒等情况。例如:
①“过去我国石油的开采长期不能自给。”定中颠倒,应改为“开采的石油”。
②“科学地组织、管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对化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积极地具有作用。”定状颠倒,“积极”应作“作用”的定语。
③“目前最大的世界上的一台光学望远镜坐落在高加索的巴斯特底卡夫山上。”定语词序颠倒,表示地点的词组“世界上”应在形容词词组“最大”前面。
④“许多大企业普遍在各地拥有局部网及办公自动化设施。”状语词序颠倒,表示地点的词组“在各地”应在表示状态的词“普遍”前面。
(2)搭配不当。
有主谓、动宾、定中、状中、主宾等搭配不当。例如:
①“这封来信提出的问题很重要,很及时,应当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主谓搭配不当,不能说“问题”“很及时”,应改为“提得很及时”。
②“新技术的发展为物理学提出了新的研究手段。”动宾搭配不当,“提出”应与“课题”搭配;“提供”可与“手段”搭配。
③“海洋是一个无比巨大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仓库。”定中搭配不当,“丰富”不能形容“仓库”,应改为“无比巨大而贮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仓库”。
④“微电子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迅猛渗透到工业的各个领域。”状中搭配不当,“迅猛”不能修饰“渗透”,因为“渗透”表示逐渐发展的动态,谈不上“猛”。应改为“迅速渗透”。
⑤“秋天的香山是个美丽的季节。”主宾搭配不当,应把“季节”改为“地方”。
(3)成分残缺。
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成分残缺等。例如:
①“气垫船是一种正在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新型船舶,是实现船舶现代化、高速化的新途径之一。”主语残缺。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气垫船”,后一分句的主语应该是“发展气垫船”,但被省掉了,应该加上。
②“由于这些杂交高粱产量高,而且比外国进口的杂交高粱更强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谓语残缺。本有谓语“更强”,但被挪作“能力”的定语,使句子谓语残缺,应把“更强”移到“能力”后面作谓语。
③“治理黄河的工作应尽快结束缺乏统一领导,力量分散,投资程度不当,重复低水平劳动。”宾语残缺。“结束……”话没有说完,应在句尾补上宾语中心语“的局面”。
④“针对乡镇企业规模小、分工粗、产品调头快的特点,这所职业工学院确立了‘专业面宽一些,实用性强一些’的指导思想。”定语残缺。“指导思想”前缺少必要的定语,应加上“办学”。
⑤“这些院校近几年在为机械工业培养合格人才、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取得”前面的状语残缺不全,前头用了“在”,但后面没有与之相配合的词语,应该加上“等方面”。
⑥“在火力发电的流程中,燃料的能量的总利用效率很低,剩余部分消散空气和水中。”后一分句的补语残缺,在消散后面应加上介词“在”。
(4)成分赘余。
有些句子成分是多余的,造成重复啰唆。例如:
①“用那望眼欲穿的眼睛寻觅着船帆。”“眼”和“眼睛”重复,应改为:“望眼欲穿地寻觅着船帆。”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可删去“的想法”。
③“车间里,工人们正在进行炼钢。”“进行”多余而啰唆,应删去。
④“明天要开全校大会,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的到来”是多余的,应删去。
(5)结构混乱。
即把两种不同的结构或句子硬凑在一起。例如:
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领导干部,办事、想问题,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这是把“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和“都要以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混杂在一起。
②“当领导决定把这次任务交给我们时,我们立刻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真是难以形容。”这是把“我们立刻产生一种非常光荣的感觉”和“那种感觉真是难以形容”两句硬凑在一起。
(6)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有多种情况,既有语法方面的,又有逻辑方面的,下例都是由于代词所指代的对象不明,产生了句意混乱。例如:
①“闰土的原型,真名叫章运水,章贵是他的孙子,他虽然并未见鲁迅,但祖辈的友谊,对他来说是那样亲切。”同一个代词“他”在句中分别指代不同对象,第一个指章运水,第二、三个指章贵,所指前后不一,造成意思混乱。
②“吕晖和陈文玲是老搭档,现在她也调到乐队来了,两人都高兴得跳起来了。”“她”指上文的两个人,让人搞不清到底是指谁。
(7)词性(也称词类)误用。
不同词性的词语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即有不同的组合能力和充当句子不同成分的功能,如不按词语的语法功能使用,就会造成词性误用。例如:
“他近来的一些作品引起了相当的争议。”“相当”既可作动词,表示两方面差不多,或两方面可以相配、相抵;又可作形容词,表示适宜、合适;还可作副词,表示程度较高。这句中的“相当”表示程度,是副词,副词主要作状语,这就要求有一个相应的中心语,因此应改为“相当多(的争议)”或“相当激烈(的争议)”等。
(8)虚词误用。
例如:
①“他一生和外戚、宦官斗争,最后终于被皇帝的妻舅迫害致死。”副词“终于”表示由原因引出结果,多用于说话人所希望的或积极的结果,例句中的结果是消极的,应删去“终于”。
②“这个电影剧本,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错误。”按习惯,“无论”一般跟“还是”、“或者”等带选择性的词语搭配,而不跟“和”搭配。
③“我对这篇文章觉得很好。”误用介词“对”,造成语句和意思的混乱,应改为“我觉得这篇文章很好”。
2.常见的不合逻辑的病句
(1)概念不清。
例如:
“主要的日用工业品,如棉布、服装、自行车、手表、书籍杂志、儿童玩具等的节日供应量,也比去年同期增加很多。”“书籍杂志”、“儿童玩具”不能包括在“日用工业品”中。
(2)自相矛盾。
例如:
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幸免”是没有死,不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
②“她基本上把不好的习惯克服干净了。”“基本上”和“干净”矛盾,不能同时并用,只能用其中之一。
(3)分类不当。
例如:
“有的是从解放区来的,有的是从农村来的,有的是从部队里来的,还有从延安来的。”“解放区”和“非解放区”是用一个分类标准,“农村”和“部队”是用另一个分类标准,“延安”是解放区的一部分,四项不能并举。
(4)主客倒置。
例如:
“大姐告诉我:‘祖母叫你。’我走到祖母房里,母亲和她正默然相对地坐着。”上句说“祖母叫你”,下句应先说“祖母”,再说“母亲”,可改为“她和母亲”。
(5)判断失误。
例如:
①“社会的发展也是人类不断创造和使用新工具的历史。”主词“发展”和宾词“历史”不能构成判断,应把主词改为“社会发展的历史”。
②“按规定,教师晋升职称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但是,照该校目前僧多粥少的状况,教学任务难以安排。”这句话是用转折复句表达一个转折关系的联言判断,但两个支判断间并无转折关系,应将最后一句改为“教学工作量难以达到。”(www.xing528.com)
(6)否定混乱。
例如:
“我们并不是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否定层次较多,造成混乱,使得表达跟原意相反,可改为“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透露出一些希望。”
(7)先后倒置。
例如:
“英法帝国主义者烧毁并洗劫了北京西郊的名园。”“烧毁”之后哪儿还有东西可“洗劫”?应把两者对调。
(8)类推失误。
例如:
“小王平时学习努力,考试成绩很好;小李平时学习也很努力,他的考试成绩也一定不错。”“考试成绩”好的因素很多,不能仅从“学习努力”一点,类推“小李”跟“小王”一样。
(9)顾此失彼。
例如:
“他喜欢栽培奇花异草和珍木良禽。”“奇花异草”、“珍木”可以说“栽培”,但不能说“栽培良禽”。
(10)强拉因果。
指让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表现为因果关系。例如:
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从“南方”回来后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的结果,“思想依然如故”怎能说是“去了”的结果?
②“由于我对学科有偏重,因而对于数理化就不感兴趣。”“对于数理化不感兴趣”是“对学科有偏重”的具体表现,不是对学科偏重的结果。
二、解题方法
病句辨析的解题方法主要有:
(1)凭借语感,发现病灶。
语感是我们多年学习、使用母语所形成的感觉,基本上是可靠的,我们可根据语感,发现语句中的病灶。找到病灶后,再凭借知识,分析病因,确保判断正确。
(2)凭借“紧缩”,检查病源。
发现病灶后,可凭借紧缩法从“主干”到“枝叶”分层检查病源。
(3)凭借知识,分析病因。
即凭借词汇、语法、逻辑、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病句的病因。病句试题常常出得比较隐蔽,需要“咬文嚼字”、“吹毛求疵”,才能发现错误。
三、常考题型与答题思路
(一)语病题
【例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立场、方法、观点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
B.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C.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事故,单位领导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措施。
D.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这是一道经典试题,2003年辅导时我们曾将其作为语病题的例题讲过,而在当年GCT考试中碰巧出现了这道题——语文第5题。本题考查的是语病句辨析。语句A不合逻辑顺序,应为“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语句B语序不当,“详细的规定”是对“政策”而言,“深刻的说明”是对“理论”而言。语句C成分赘余,或删去“防止”,或删去“不再”或“不”;“制定”与“措施”搭配不当,应说“采取措施”。没有语病的一句是D。
下面我们再选一道典型例题讲讲。
【例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B.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迅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技术人才。
C.你知道每斤蜂蜜包含蜜蜂的多少劳动吗?据科学家统计,蜜蜂每酿造一斤蜜,大约要采集50多万朵花的花粉。
D.先生侃侃而谈,他的音容笑貌虽然没什么变化,但眼角的皱纹似乎暗示着这些年的艰辛和不快。
本题A“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顾此失彼,搭配不当,可以说“挽救失足青年”,但不应说“培养失足青年”。B“能否”在第一分句中出现,但在第三分句中没有,造成逻辑混乱,“要”应为“能否”。C“大约”和“多”都表概数,用词重复,可删除一个。答案:D。
(二)歧义题
歧义题的基本特征,是辨析有歧义的句子。
语句有歧义,原因有二:
(1)隐性语法关系不同。(2)句子内部层次构造不同。
【例3】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人,他的笑话讲不完。
B.在《我的首长》这篇文章中,他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C.小王回到了宿舍,发现老朱和他的朋友仍然坐在那里聊天。
D.董事长看到总经理非常高兴,不由分说地把他拉到了办公室里。
这也是一道经典试题,2003年辅导时我们也曾将其作为歧义题的例题讲过,而在当年GCT考试中碰巧也出现了这道题的变体——仅变了一个句子,答案一样——语文第6题。
这个句子产生歧义的原因,是由于隐性语法关系不同。语句A中的“他”既可认为是“笑话”的施事,即“笑话”的发生者,讲“笑话”的人;又可认为是受事,即“笑话”的承受者,被别人笑话的人。由此造成歧义。语句C中“他”的指代对象,既可认为是“老朱”,又可认为是“小王”,造成歧义。语句D中“非常高兴”的发出者既可认作是“董事长”,又可认作是“总经理”,由此产生歧义。正确答案是B。
再讲一例与上例类似的试题。
【例4】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他原来住在这里。
B.桌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C.旅伴告诉我当地流传的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
D.她在电话里对我说,老张没有找到。
题中A“原来”既可表示“以前”,又可表示“发现某种真实情况”。B既可表示“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又可表示“许多礼物”是朋友送来的。D即可理解为“没有找到老张”,又可理解为“老张没有找到别人”。正确答案是C。
【例5】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一踏进办公室,就看见几个工厂的负责人正焦急地等着他。
B.我第一次见到她时,也不过才八九岁,如今已长成大人了。
C.世界上的许多大学,正利用信息技术频繁地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
D.他高兴地告诉我,学校已发来通知,要他九月十日前去学校报到。
句子产生歧义的原因,是由于句子内部层次构造不同。本题语句A、D因句子内部层次构造不同而产生歧义,A句实际上有两个层次构造:(1)“几个”修饰“工厂”,句子的意思是“几家工厂的负责人”;(2)“几个”修饰“工厂的负责人”,句子的意思是“几位工厂的负责人”。D句也有两个层次构造:(1)“九月十日”修饰“前去学校报到”;(2)“九月十日前”修饰“去学校报到”。语句B因隐性语法关系不同而造成歧义,“也不过才八九岁,如今已长成大人了”的对象,既可理解为“我”,又可理解为“她”。正确答案是C。
(三)语病、歧义题
语病、歧义题的基本特征,是既辨析有语病的句子,又辨析有歧义的句子。
【例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在专业研究、实验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有派出讲学人员、接受访问学者、举办训练班以及对其他协作单位提供帮助的义务。
B.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C.他们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D.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本例题选项中既有语病句,又有歧义句。B句“根本任务”跟前面的“能不能培养出……”判断失误。C句有表述不清之处:“气愤”的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还是“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D句顾此失彼,对“事件”可以“严肃处理”,但不能说“批评教育”。只有A句是既无语病、又无歧义的句子。
【例7】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找到充足的资料,写好毕业论文,在图书馆里许多同学近几天如饥似渴地阅读着。
B.“心连心艺术团”的全体演职员近日将与当地文艺团体联袂演出,延安地区军民奔走相告,亟盼亲人的到来。
C.网上购物,可以说出很多好处,但是目前难以受人青睐,是因为“好处”并没有兑现。
D.1965年秋天,我瞒着你奶奶和你姑姑毅然决然到山西当新农民,一干就是18年。
本例题A句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一般按时间、地点的顺序排列,因此“在图书馆里”应在“近几天”后面。B句“延安地区”与“当地”先后倒置,犯了主客颠倒的错误。D句有歧义,既可理解为瞒着“奶奶”和“姑姑”,又可理解为只瞒着“奶奶”一个人。答案C。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