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
主动思考,就是引导孩子在观察的基础上,主动探究事物的真谛。幼儿时期的孩子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趋向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感体验。如果父母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的权利,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没有了自我,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获得答案,那么用独立的意识指导自己独立生活自然也就成了空谈。
由于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爱孩子又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如今的父母对孩子的关心都达到了极度紧张的状态,不但不愿意让孩子在实践中碰壁,就连孩子自己动脑筋想问题,都怕孩子累着。结果,很多孩子就是在父母细致入微的教导下,逐渐丧失了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重复父母话语的“小大人”。这对孩子的成长当然是不利的。
为了孩子的发展,也为了使孩子能真正地具备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父母应当放开自己对孩子的过度管束,尽量多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空间和帮助,让孩子学会主动思考。
1.为孩子营造思考的氛围
传统的家庭生活中,孩子的事情基本上被家长包办,难免让孩子产生惰性,变得不喜欢思考。所以,父母要抓住生活中的一切时机,给孩子营造思考的氛围,让孩子多多练习,对孩子主动思考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孩子自己思考的余地,要给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
和孩子谈话时,父母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交谈的内容,经常向孩子提出问题,促使孩子思考。比如,父母可以经常问“你觉得,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你觉得帽子怎么戴更好看呢?”“你的想法有什么根据”等,以使孩子开动脑筋,引发孩子的思考。
2.鼓励孩子多问问题
如果孩子很喜欢问问题,父母应该感到幸福。因为,爱提问是孩子拥有好奇心的表现,而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孩子就会缺乏求知欲,更没有创造精神。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多想、多问,尤其是要鼓励孩子多问“为什么”,让孩子在对世界的好奇中开动脑筋,使自己的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3.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教会孩子思考
在孩子主动思考的过程中,父母的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对孩子形成正确的思考方式,通过实践迅速进步、提高很重要。因此,父母要使自己成为能与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大朋友,不但要学会倾听孩子心声,还要了解孩子,允许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使孩子可以在宽松、友好的氛围中自由地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和成长。(www.xing528.com)
同步训练
做个“小问号”
妈妈要做的准备:
收集周围的孩子因为喜欢问“为什么”从而使自己出现进步的例子,并编成孩子喜欢听的故事。
妈妈和孩子一起练习:
1.给孩子讲一个“小问号”的故事:有一个孩子名字叫小刚,可是大家都叫他“小问号”。为什么这样叫呢?因为他太爱提问题了。早晨醒来,妈妈叫他快穿衣服,他问:“为什么?”叫他认真刷牙,他想想又问:“为什么?”奶奶带他去邮局寄信给北京的爷爷,他又问:“为什么邮局能把信寄到爷爷那儿?”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会耐心地回答,可是后来却渐渐地不愿意回答了。因为“小问号”的问题实在太多,一看到不懂的事马上就问“为什么”,搞得大家都有点怕和他在一起。但是,“小问号”不管这些,只要一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事,他就开始提问题。爸爸妈妈不愿意回答,他就去问老师。老师不在的时候,他就自己看书,或自己观察,一定要把想知道的事弄清楚了才罢休。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大家渐渐地发现,“小问号”变成了一个知识很丰富、很善于解决困难的聪明孩子。有时候,连一些爸爸妈妈都不知道的问题,“小问号”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大家再也不叫小刚“小问号”了,而是给他取了个新名字——“小博士”。
2.根据故事向孩子提问题,引导孩子把“小问号”作为榜样,形成要多问“为什么”的思想。比如,妈妈可以这样问:“故事讲完了,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什么?”孩子:“小刚爱问为什么?”妈妈再问:“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孩子:“因为他不懂。”妈妈:“他问了‘为什么’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孩子:“大家都害怕他,不愿意和他在一起。”
妈妈:“为什么?”孩子:“他的问题太多了。”妈妈:“那他是怎么做的呢?”孩子:“继续问,并自己找答案。”妈妈:“结果怎么样呢?”孩子:“他变聪明了,大家都叫他‘小博士’。”妈妈:“‘小博士’好吗?”孩子:“好。”妈妈:“你想变成‘小博士’吗?”孩子:“想。”妈妈:“那你该怎么做呢?”孩子:“先做个‘小问号’,多问‘为什么’。”
需要注意的事: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妈妈还可以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将自己和“小问号”进行对比,对孩子勇于提问的行为提出表扬,增强孩子向榜样学习、做个“小问号”的愿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