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独立意愿
孩子刚出生时,各项生理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也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必须在亲人的照顾下才能健康、正常地成长。随着一天天的长大,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探索世界、自己照顾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的意愿会越来越强烈。这不仅是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弱小,想早点把自己“变成”大人的一种渴望,还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时普遍具有的内在力量。当孩子出现独立活动的意愿时,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可以使孩子产生“自信”“自豪”等积极情感,这对培养孩子独立、坚强、有毅力的良好个性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们应该明确认识到这一点: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独立的意愿,该放手时就放手。
【案例】
妞妞两岁半了,已经成了令爸爸妈妈十分头疼的“不配合分子”。妈妈要喂她吃饭,她把小脸一扭,说:“不要喂,自己吃。”妈妈要帮她穿衣服,她左摇右扭就是不好好穿。妈妈要给妞妞戴新买的绒线帽子,妞妞不但摇着头不让戴,还想伸手去抓掉妈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她围上的围巾。妈妈烦恼极了,只好请爸爸来帮忙:两人一个抓着妞妞不让妞妞乱动,一个抓紧时间给妞妞喂饭、穿衣服、戴帽子。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爸爸妈妈发现妞妞再也不反对爸爸妈妈帮自己做事情了,可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妞妞变“懒”了。以前妞妞特别喜欢跟在妈妈身后看妈妈做家务,还时不时试图帮妈妈干一干,现在不但没了这个热情,连爸爸妈妈教她自己吃饭、喝水都不愿意学,总是哭着要妈妈喂。以前爸爸妈妈总为了妞妞不肯接受帮助而发愁,现在却轮到为妞妞不肯自己做事情而发愁了。
妞妞之所以会变得“懒惰”,完全是因为父母对她独立意愿的否定造成的。妞妞的想法接连被父母制止,她发现自己的争取是徒劳的,索性便顺从地接受爸爸妈妈所有的安排,以至于“懒”得独立做任何事情。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遇到像妞妞这样的问题。2岁以后,孩子开始产生独立的意愿。一反过去安静、听话的常态,开始时不时向爸爸妈妈要求“我自己来”,还常常说“我要”“我会”“就不”等话语,或表现出任性、爱自行其是的特征。想自己吃饭、不愿意接受爸爸妈妈的帮助,都说明孩子有了比较强烈的独立意识。这时候,与其为孩子的不配合烦恼,倒不如根据以下几点,放手让孩子满足独立的意愿,这对他们的成长和独立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1.抓住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关键期
一般说来,2~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出现自我意识,也开始表现出强烈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愿。有些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很难管,甚至因此而责骂孩子。殊不知,这正是孩子想实现独立的表现。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能训斥孩子,或生硬地制止孩子的自主行动,或干扰孩子的独立尝试,而应该理解孩子此时的心理,对孩子的独立意愿给予积极的保护和支持。这时候勇敢地放手,让宝宝“自己来”,对宝宝的成长可是有很多益处的。
2.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
人类的成长是具有一定规律和阶段特征的:婴儿期的孩子生理、心理发展都很滞后,甚至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区分开来,具有非常强的依赖性。1岁左右孩子的身体和神经都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动作能力得到比较大的提高,心理和智力也出现了很大发展,开始出现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到了两岁左右,孩子学会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正式形成。从此以后,孩子开始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和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并处处表现出想自己选择、自己做事情的意愿,这正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
3.捕捉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刻,给孩子必要但不过度的协助(www.xing528.com)
在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时,父母固然需要勇敢地放手,但也应该认识到,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仅体格弱小,知识、能力也十分有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候就需要父母的帮助。这里所说的帮助,并不是指父母一看到孩子遇到困难就急匆匆地跑过去主动协助他,而是指父母在让孩子进行充分尝试后,从仔细的观察中了解到孩子最需要什么样的帮助,然后再选择最恰当的时机给予最确切的支援。
为了更好地观察孩子,父母可以提前制作一个“观察记录表”,将孩子每天的活动记录下来,并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孩子每一天的进步和不足,以便在日后的生活中加以关注。使用“观察记录表”有助于父母迅速、准确地找出孩子需要帮助的地方,给孩子以及时、恰当的帮助。
4.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并在沟通中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
想使孩子的独立能力得到提高,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生活”,不强迫孩子做不感兴趣的事,让孩子根据自身的节奏成长。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就应该转变观念,多和孩子沟通。和孩子沟通时,父母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孩子专心做游戏时,或正在兴奋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不要生硬地打断孩子的活动或者强迫孩子和自己讨论问题。
第二,如果自己的情绪很坏,不要马上和孩子进行沟通,以免将不良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等到自己平心静气的时候,再与孩子聊天、玩耍。
第三,和孩子沟通时不要太过急躁,应该多一点耐心。这时,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努力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多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不要强迫孩子顺从自己的想法。
第四,给孩子反驳和申辩的机会。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尤其是父母认为孩子做错的时候,不要根据表面现象轻易下结论,也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一味怪罪孩子,而应该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允许孩子为自己辩解,并根据孩子的申辩和自己的调查,做出符合事实的判断。
第五,和孩子沟通时,语气应该友好、平和。这时,父母不宜用批评、指责的语气和孩子沟通,不要对孩子说“你真笨”“你很傻”之类容易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