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求长生,是服药治病的发展和延伸。依古代医学理论,药物可以治病,就是药物把自己的性质转移到了人的身上。比如人们发热上火,要吃凉药,就是认为药物会把凉的性质给人,使人不再发热。人们要服食黄金,就是要吸取黄金不败朽的性质。据考出于汉代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说:“草木药,埋之即朽,煮之即烂,烧之即焦,不能自生,焉能生人?”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直到唐代的《黄帝九鼎神丹经诀》,都保留着这段话。也就是说,直到唐代,还有人认为,服食黄金,就是要吸收黄金不败朽的性质。所谓“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是对这种服食理论的精辟概括。服食丹砂,自然也是要吸收丹砂经烈火烧炼,不仅不败朽,反而发生奇妙变化的性质。这样的理论,在葛洪的时代,还未见有什么变化。葛洪坚定地相信,服食丹砂,可以使人长生不死。依葛洪说,最好的仙药是丹砂,其次是黄金,再次是白银。
但是后来,服食的理论发生了变化。不少丹书都指出,服食黄金、丹砂等,不是要吸收它不败朽或会变化的性质,而是因为它们自身有充足的元气、元精,或阴阳五行之精。《张真人金石灵砂论》道:
黄金者,日之精也,为金服之,通神轻身。
黄金者,太阳之正气,日之魂,象三魂也;白汞者,太阴之正气,月之魄,象七魄也。合而服之即不死。
陈少微《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序》说:
丹砂者,太阳之至精,金火之正体也……是金火之精而结成形,含玄元澄正之真气也。此是还丹之基本,大药之根源。
类似的说法,充满在唐代的丹书之中:
龙者汞也,虎者银也。汞于砂中而受气,银于铅中而受气,二气各得天地之元气也。(《大丹记》)
水银者,五阳灵之神精,五神会符,合为一体,托胎于丹砂,位居南方……若得上品丹砂,不假烧合,便堪服饵,是自然之还丹也。(金陵子《龙虎还丹诀》)
抱真一之气,为八石之首者,朱砂也……抱太一之气,为五金之首者,铅也。(《大丹铅汞论》)
灵丹之源,禀乎真一之气。(《金丹真一论》)
丹砂,日月之华气,性命之根基,与内外元和,般载成形,饵之故长生不死。(《修炼大丹要旨》)
丹砂精魄,出自中华……天地至精元气,以日月天符,运动交媾……化为丹砂。(《通幽诀》)
汞者,五行之秀气,二仪之纯精……在物之灵,莫斯为最。(苏游《三品颐神保命神丹方·叙》)
依此推论下去,则人们服食黄金、丹砂,就不是吸收药物不败朽、会变化的性质,而是要吸收它们之中所含的元精、元气,或阴阳五行之精。依传统气论,则万物皆由元气所化,那么,元精或阴阳五行之精,归根到底,也是元气。
从吸收金丹不败朽的性质,转为吸收金丹中的元气以长生,或许是受了服气理论的影响,也当是服丹理论自身发展的结果。《周易参同契》就已指出,金丹服下以后,会像风雨云雾一样在体内散开,被人体吸收。这就是说,固体的黄金、丹砂变成了气,因而人从黄金、丹砂那里吸收的,归根到底还是气。问题是,这是什么气。
人和其他生物一样,就生活在气中。但是,这阴阳五行、百物千事之气,是人生命的源泉,而生命也在和这些气的交往中走向死亡。这些气,不能使人不死。要寻找使人不死的气,只能求助于《老子》的思想。
《老子》说,道在万物之先,生育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本、根、始、母,而万物都要归根复命。因此,要得道,也就是要得到这个本、根、元、始。《老子》还认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主张复归于婴儿。婴儿再进一步复归,就是他由以出生的元气。起始的原点,复归的终点,都指向作为万物本源的元气。元气,被认为是造成生命的气。而前人已经多次说过,黄金、丹砂之类可使人不死,那么,它们也一定是含有较为丰富、较为充足的元气。因此,说黄金、丹砂含有元气,只能是理论推演的产物。这个理论,与《老子》哲学有关。
人们用元气来解释自然界的黄金、铅汞的性质,自然也会以此来解释还丹。《修炼大丹要旨》说:
还丹像人,四气足而生,亦如婴儿,乳育三年,大,元气足而成金丹。
《大洞炼真宝经修伏灵砂妙诀》载:
至紫金即是七返灵砂之金,而含积阳、真元之精气足矣……名曰紫金还丹。服之者,形神俱合,当日轻举。
由人工用多种药物冶炼产生的黄金叫做“药金”,这是一种外表似黄金的物质。而由人工冶炼产生的丹砂,则依炼制遍数多少,分别称九转或七转金丹。人们认为,他们和自然生成的黄金、丹砂一样,都含有充足的元气。
人们最初服用的黄金和丹砂,当是自然形成的黄金和丹砂。《神农本草经》和葛洪《抱朴子内篇》,都把丹砂、黄金,还有其他矿物药,比如白银、石英、雄黄、云母等,当做可使人成仙的上品药物。但是,在实践上,服食这些药物不仅不能使人长生,反而会使人丧命。于是,一些丹经开始指责自然黄金和丹砂是有毒的,不能直接服用。《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指出:
凡服金银,金银多毒。必须炼毒尽,乃可服之。(卷九)
人见《本草》,丹砂无毒,谓不伤人。不知水银出于丹砂,而有大毒。故《本草》云:水银是丹砂之魂,因丹而出。末既有毒,本岂无毒?(卷十三)
臣按:五金三汞九铅八石皆有毒。(卷三)
自然黄金有毒,需要经过烧炼;而药金本由人工烧炼而成,所以它被认为是无毒的:
石金性坚而热,有毒,作液而难成。忽有成者,如面糊,亦不堪服食,销人骨髓。药金若成,乃作金液,黄赤如水,服之冲天。如人饮酒注身体,散如风雨。此皆诸药之精,聚而为之。(www.xing528.com)
药金服之,肌肤不坏,毛发不焦,而阴阳不易,鬼神不侵,故寿无穷也。(《张真人金石灵砂论》)
批评自然金有毒,主张服食药金,是古人在付出了许多生命的代价之后,取得的一点点认识上的进步。
服食金丹所遭到的失败,还使人们从另一角度去总结教训。于是发生了真伪之争,出现了真铅、真汞的概念。金陵子《龙虎还丹诀》道:
真铅者,取其矿石中烧出未曾炋抽伏治者,含其元气,为之真铅。
取上品丹砂,一色不染者,抽得水银转,更含内水内火气,为之真汞。
真铅、真汞最初当是对药物品质的要求,后来就成了真假之义。真铅、真汞概念的出现,对此后的炼丹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体从药金、还丹中所吸收的既然是元气,那么,炼制的过程就应当是使它们元气充足的过程。使元气充足,是使它返回万物的始点,自然也是自己的始点,因而“还丹”的意思,被说成是返本还元:
阴阳运转,气化为精,精化为朱,朱化为汞,汞化为金,金化为药,故号金砂,名曰大还。大还者,返归之义。(《修炼大丹要旨》)
万物以春夏发泄为黄芽,秋冬收敛同成熟,各归本色,反本味,不改旧容,尽名曰还。(还)丹之义,反本也。(《玉清内书》)
成仙就是使肉身化为元气,这样,炼丹的理论和成仙的理论,就统一起来了,即都是一个返本还原的过程。
以为金丹能使人长生,是由于其中含有充足的元气,把炼丹的过程解释为返本还原,使元气充足的过程,是唐代炼丹术的基本理论。
炼丹理论发生改变的同时,服气理论也在发生变化。《淮南子》说“食气者神明而寿”,当是从实践观察中得出的结论。后来,服气可使人长生的理论有了变化。河上公《老子注》说,万物之中都有元气,元气使身体和柔,所以能够长生。
古人认为,生命的存在,依赖于气的存在。断了气,人就死了。气,是生命存在的条件。因此,只要保证气的永存,就可长生不死。直到南北朝末期,这种见解仍然是服气的主要理论。《真诰》卷六《甄命授》说
夫可久于其道者,养生也。常与人久游者,纳气也。气全则生存,然后能养至,养至则合真……
《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说:
《服气经》曰:道者,气也。保气则得道,得道则长存。
这样的服气理论,是呼吸对于生命重要的延伸。古人不能明白保气的条件,以为纳气就可以保气长存。
隋代到唐初,服气理论发生了根本变化。《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
服光化为光,服六气化为六气,游乎十方。服元气化为元气,与天地合体。服胎气返为婴儿,与道混合为一也。
这样的服气论,当是受“服金如金,服玉如玉”理论影响的结果。《道教义枢》也这么认为,文字也和这里类似。
唐代把各种内修术都归于服气一名之下,而服气又是服食元气,其目的是让身体变为元气,那么,服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返本还原的过程。传为张果所作的《太上九要心印妙经》说道:
一者,精也。精乃元气之母,人之本也。在身为气,在骨为髓,在意为神,皆精之化也……精者,人之本也,是以圣人返其本而还其元,此乃返本还元之道也。
“返本还元”就是“返本还原”,元就是原。《太上老君元道真经》论述了服气的各种方式之后说:
此道归根复本,合于自然,故曰元道。
在该经看来,服气之道,就是复本还元之道。
把返本还元看做长生之道,其基础是老子哲学。出于南朝的《三天内解经》说:“老子教化,唯使守其根,固其本。人皆由道气而生,失道气则死。故使思真念道,坚固根本,不失其源,则可长生不死。”把服气也看做返本还元之道,就和炼服丹药的理论统一起来了,并为内丹术的产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
(1) 参见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