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新垣平向汉文帝所献的玉杯,刻着“人主延寿”,就是一证。新垣平不久被杀,长生不死术在文帝时代未能引人关注。然而长生的愿望毕竟是产生了。其表现之一,是司马迁作《史记》时,就听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史记·老子列传》)然而此外的黄老学者,则未闻以长生为业者。
在汉初,陆贾《新语》曾批评过那些“苦身劳形,入深山,求神仙”和“废诗书,背天地之宝,求不死之道”(《新语·慎微》)的人,说明当时就有一批这样的人物。稍后除了张良“从赤松子游”之外,史书上没有发现入山修仙的人物。追求长生不死的人物,主要是在宫廷之上。汉武帝之后,宫廷中求仙的活动虽然规模缩小了许多,但并没有停止。汉昭帝在位日短,祭祀没有重大改革,也无求长生之事。汉宣帝时,又接受方士的建议,立起了许多神祠:
又以方士言,为随侯、剑宝、玉宝璧、周康宝鼎立四祠于未央宫中。又祠太室山于即墨,三户山于下密,祠天封苑火井于鸿门,又立岁星、辰星、太白、荧惑、南斗祠于长安城旁。又祠叁山八神于曲城,蓬山石社石鼓于临朐……京师近县鄠,则有劳谷、五床山、日月、五帝、仙人、玉女祠。云阳有径路神祠,祭休屠王也。又立五龙山仙人祠及黄帝、天神、帝原水,凡四祠于肤施。(《汉书·郊祀志》)
祭祀仙人,并为之单独立祠,至少说明对神仙的崇拜。并且有可能从事求长生不死的活动。见于记载,有刘向进献炼金术:
大夫刘更生(1)献淮南枕中洪宝苑秘之方,令上方铸作。事不验,更生坐论。
《汉书·楚元王传》对此事的记载是:
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而更生父德,武帝时治淮南狱得其书。更生幼而读诵,以为奇,献之,言黄金可成。上令典尚方铸作事,费甚多,方不验。上乃下更生吏,吏劾更生铸伪黄金,系当死。
他的哥哥把封国的一半献上,赎免了弟弟的罪。而这件事是在“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的前提下发生的。
汉武求仙失败了,宣帝又要重蹈覆辙。有识之士已经发现这些方术不可信,但武帝时似乎还无人敢于进谏。宣帝时,京兆尹张敞,也就是那位东阁画眉的人物,上书谏道:“愿明主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士之虚语,游心帝王之术,太平庶几可兴也。”(《汉书·郊祀志》)汉元帝时,贡禹、韦玄成、匡衡等大儒相继为相,立志要按儒经改革祭祀,元帝也无暇复兴方术之事。成帝末年,因无子嗣,又多致力于鬼神。这时,谷永上言,系统地批判了神仙方术之事。他说:
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五经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及言世有仙人,服食不终之药,遥兴轻举,登遐倒影,览观县圃,浮游蓬莱,耕耘五德,朝种暮获,与山石无极;黄冶变化,坚冰淖溺,化色五仓之术者,皆奸人惑众,挟左道,怀诈伪,以欺罔世主。
接着他历数了方术发展的历史:
昔周史苌弘欲以鬼神之术辅尊灵王会朝诸侯,而周室愈微,诸侯愈叛;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而兵挫地削,身辱国危。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垒,震动海内。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瞋目扼腕,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其后,平等皆以术穷诈得,诛夷伏辜。(《汉书·郊祀志》)
可见,谷永也把苌弘视做当时方术的开端。他的叙述,使我们知道当时方术种类繁多,还都依附着儒教以求生存。
汉哀帝时,又“博征方术士”。王莽称帝次年,也大兴求仙之事:
莽篡位二年,兴神仙事。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台成万金,作乐其上,顺风作液汤,又种五梁禾于殿中,各顺色置其方面……言此黄帝谷仙之术也。(《汉书·郊祀志》)(www.xing528.com)
此外,王莽还听信方士,行御女术:
郎阳成修献符命,言继立民母。又曰:“黄帝以百二十女致神仙。”莽于是遣中散大夫、谒者各四十五人分行天下,博采乡里所高有淑女者上名。(《汉书·王莽传》)
从房中术衍生出的荒淫的御女术,也不是道教的首创和发明。
史料所见,东汉初年,人们才明确把黄老和养生术联系起来。《后汉书·光武帝纪》载:
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福。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汉代讲黄老养生的著作,最著名者当是流传至今的《黄帝内经》。有关该书成于何时,众说纷纭。早者推到战国时代,晚者则至东汉。折中者认为该书的内容战国时代已经具有,但未必完备,后在刘向校书时,由名医李柱国校聚而成。东汉时可能又补充了部分内容,成为今天的面貌。然而该书在《汉书·艺文志》已经收录,其思想在西汉当已流行。
《黄帝内经》是部医书,《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在“道家”之外,医书系统中。但其受黄老养生思想的影响,则明显可见。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该书解释古人之所以能长命百岁,是因为他们知“道”,能“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所以“德全不危”。篇中论述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养生法则。上古真人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中古至人是“淳德全道,和于阴阳”,“去世离俗,积精全神”;第三等的圣人是“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第四等是贤人,“法则天地,逆从阴阳”。把有道者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和《太平经》相类。其中最高者为真人,而真人是可以不死的:“寿敝天地,无有终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道:“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这些都表明,在《黄帝内经》看来,保持健康的办法,是恬淡寡欲。这和太子用以劝告刘秀的原则也是一致的。
与恬淡寡欲相应,是主张养生以静。《素问·上古天真论》还说,圣人“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这其实就是个神仙。《素问·六微旨大论》清楚地阐述了运动对于生命的意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但是,它认为,“与道合同”的真人是“不生不化”的,而这不生不化的真人是《黄帝内经》所追求的目标。这些养生思想,大体上可归于“内修”的范畴,以和主张服药求仙,特别是服食金丹以求仙的方式相区别。
《太平经》和《老子河上公注》中的养生思想,也属于内修范畴,而不讲依靠服药长生不死。《太平经》认为,人要长寿,最主要的还不是注意内修方术,而是积德、行善,这样,上帝知道了,就会为其延长寿命,直到使其白日升天。张角等人“以善道教化天下”,可能也包括这样的内容。
这些养生、神仙思想都加在一起,在汉代整个黄老思想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这和儒教当时追求神仙、养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至于服药,特别是从事炼丹、炼金活动,则几乎完全是儒教的事业,黄老道教无力从事这样的实践。流传至今的几部汉代丹经,如《黄帝九鼎神丹经》等,和黄老道教并没有直接关系。
一般认为《周易参同契》出于东汉,是一部借汉代易学和黄老理论讲述炼丹原理的著作。汉代易学,主要是卦气说,这是儒教的理论。黄老,主要是取其自然之道。所谓“参同”,就是《周易》、黄老和炼丹三家合一。《周易参同契》道:“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该书的自白,说明它是把黄老和《周易》共同当做炼丹术的根据的。书中除大量引用《老子》的名词,如“橐籥”、动静、有无、上德、下德等之外,在炼丹思想上,主要是取黄老自然说。如第二十七章(彭晓本)在叙述“是非历脏法,内视有所思。履行步斗宿,六甲以日辰……”等长生术之后,认为它们都是违背黄老思想的:“阴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所谓违背黄老,就是违背自然。它所要的是符合自然,“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第三十九章),“阳乃往和,情性自然”(第六十八章),“引内养性,黄老自然”(第八十九章)。黄老思想和儒教哲学一起成了炼丹术的理论根据,但是黄老道教还未把炼丹术纳入自己的宗教体系。
————————————————————
(1) 刘向,原名更生。——编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