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家与黄老:道教简史中的历史记载和学派发展

道家与黄老:道教简史中的历史记载和学派发展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谈说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司马迁则更多地把这个学派称之为“黄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指出,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我们可以说战国时代已有黄老或道家之实,但不能说战国时代就有了黄老之名。《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说自己多阴谋,是“道家”所禁;又说陈平“好黄帝、老子之术”。

道家与黄老:道教简史中的历史记载和学派发展

司马谈说道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司马迁则更多地把这个学派称之为“黄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说“申子(指申不害——著者)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说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这篇列传也讲了庄子,但没说庄子之学归本黄老。司马迁看到了庄子所著十余万言,“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也意识到庄子不属于汉初的黄老,不属于“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的道家。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司马迁指出,慎到、田骈、接子、环渊等“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司马迁把这些学黄老道德之术的学者和孟子、荀卿同传,当是认为他们有某些共同的思想倾向,这些思想倾向是老子所无而道家所有的。

在司马迁看来,这些战国时代的学者有共同的思想倾向,他们归于“黄老”这一学派名下,也是司马迁用了自己的分类标准和自己当时的概念来追述前代之事。我们可以说战国时代已有黄老或道家之实,但不能说战国时代就有了黄老之名。那时有黄有老,却无黄老;就像那时有老有黄,却无道家一样。而所谓有黄老之实,也只能说是在某些学者的思想中有黄老的某些内容,却未必形成一个如儒如墨一样较为成形、倾向也较为一致的学派。他们各有汉初黄老的思想成分,但被其更加突出的思想成分遮住了光芒。从现存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知道,韩非、申不害思想更加突出的是法家倾向,至于慎到、接子等人,我们能够找到的思想材料极其稀少。司马迁把上述诸人分归于老子、孟子列传,可使我们大体推测他们的思想倾向。(www.xing528.com)

到汉初,胶西的盖公,“善治黄老言”,被曹参礼拜为师,“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其治要用黄老术”。(《史记·曹相国世家》)而盖公的老师,可上溯到战国末年乐氏家族“善修黄帝、老子之言”的乐臣公。(《史记·乐毅列传》)后来,曹参入朝做了相国,黄老术也正式成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汉文帝即位,其后窦氏“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书,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黄老术作为当时国家的统治思想持续了数十年,治黄帝、老子之言的学者也正式成为一个学派,即黄老学派,或曰道家学派。《史记·陈丞相世家》记载陈平说自己多阴谋,是“道家”所禁;又说陈平“好黄帝、老子之术”。在司马迁的词典中,黄老与道家乃是同实异名的概念。虽然后人多用道家而少用黄老一词,并且把道家内涵扩大到先秦庄子等人,但在汉代,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还是更多地用黄老一词来指称汉初所出现的、被司马谈称为道家的那个学派。(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