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往对生产力和分工的影响

交往对生产力和分工的影响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是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还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力、分工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交往建构成一个宏观性、总体性、社会性的概念,交往包括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三个层次。世界的普遍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渐同步化。

交往对生产力和分工的影响

三、交往

“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概念。马克思和恩格斯视交往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交往成为衡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依据。马克思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6]他们进而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狭隘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7]这些说明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会决定他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交往不仅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中介,也是人类社会保存业已取得的文明成果并实现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从代内交往来看,人们将个体的生产能力、生产经验和思维成果通过交往和传播而转化为他人和社会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水平;从代际交往来看,每一代人在开始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时,都继承了前一代人创造的生产力和交往关系,并以此为既定前提从事新的生产和生活。“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8]

交往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也表现在各个民族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无论是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还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都取决于它的生产力、分工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当生产力水平不高、分工不发达、人与自然之间只能发生狭隘的关系时,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也是狭隘的,社会的发展只能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孤立地进行。对于这些孤立的国家和民族来说,每一项发明创造都必须重新开始,其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革也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缓慢地进行,而且其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果也往往因这个国家或民族的衰亡而失传。而在交往普遍化的条件下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以后,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可能在与共创国家和民族的交往中吸收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其他文明成果都可以在这种相互交往中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无须从头开始自己的发明创造,可以在其他国家和民族业已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高起点地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发展自己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

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流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方都必有重新开始;……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方都是单独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商相当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9]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各个民族、地区的发展日益受到世界整体相互依赖性的限制。彼此之间通过互相借鉴、继承,不必一切从头做起,从而可能出现跳跃性的发展。历史证明,一些国家的超常发展、后来居上绝非特例。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建构了“交往”的理论体系,又从实践上对人类的交往进行了考察。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交往建构成一个宏观性、总体性、社会性的概念,交往包括物质交往、精神交往和语言交往三个层次。按照经典作家的观点来看,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表现为冲突的总和,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等等、政治斗争等等”。[10]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人类交往实践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初期决定社会基本组织的主要因素是血缘关系,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在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条件大致相同,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整个社会缺乏交往,无法形成凝聚力,形同散沙。“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商业和生产的分离,表现为特殊的商人阶级的形成。……这样就产生了同附近地区以外的地区建立贸易联系的可能”。[11]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交往,生产有了巨大发展,市场扩大,愈来愈成为世界市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像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12]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交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世界性为其根本特征。

世界的普遍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渐同步化。“大工业发达的国家[或多或少]影响着非工业的国家,因为非工业国家由于世界贸易而被卷入普遍竞争的斗争中。”[1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4]在交往过程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千万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千万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15]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从纵横两方面展示了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今天,世界全球化的进程就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全球化是民族国家参与下的交往实践进程,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全球化也就是以前就已经出现的交往的加速而已,人们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人类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本质上而言,它仍然标识的是社会交往的程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交往是人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是衡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依据,是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总之,我们考察和确定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要综合劳动资料的物质技术属性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形式以及交往程度等这三个方面的情况加以具体分析。一般说来,生产力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三种在性质和水平上互相交错的阶段:第一,使用原始的、粗笨的和简陋的手工工具,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与外界的交往程度很低,劳动者在原始公社范围内以简单协作为主的小规模集体劳动,或在奴隶主强制下以简单分工与协作为主的大规模奴隶集体劳动。这意味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还处于相当低下的状态;第二,使用比较专门、比较精细的手工工具,人们的活动范围和交往方式逐渐扩大,以劳动者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分工与协作。这种性质的生产力,自原始公社瓦解,经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达到顶点,并且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社会以至社会主义社会。这意味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三,以自动化机器系统为主,全球性的交往方式普遍形成,生产有着高度的分工和协作的社会化劳动,这是优于保守的手工业劳动的革命的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

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的复杂过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生产力性质的革新作了准备;而新质生产力的获得,又为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开辟了新的着力点。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及其发展趋势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www.xing528.com)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6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3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9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8~49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1~6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8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9~6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6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49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