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产力哲学论:人类社会的三种生产理论

生产力哲学论:人类社会的三种生产理论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虽然没有对人类社会生产的类型进行系统的论述,但在他们的相关论述中,我们最起码可以找到三种不同意义(或类型)的生产过程,这就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的自身生产。与其他两种生产相比,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生产力哲学论:人类社会的三种生产理论

三、人类社会三种生产的理论

生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价值的活动,是人类创造满足自身需要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资料的社会性的活动与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虽然没有对人类社会生产的类型进行系统的论述,但在他们的相关论述中,我们最起码可以找到三种不同意义(或类型)的生产过程,这就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的自身生产。就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而言,生产的概念理应就是对这三种意义上的生产活动过程的综合概括。

(一)社会物质生产

物质生产是指人类创造物质产品的活动与过程,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有方式。与其他两种生产相比,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它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创造性地生产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产品的活动和过程。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有方式,它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人类社会的历史时很明确的讲到:“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因此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上述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并给予应有的重视。”……“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4]具体来说,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在自然物不能以现成形态满足自身的需要的时候,人们便会通过某种创造性的活动去改变自然物的存在形态,使之成为能够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从而达到对自然物的利用、控制和占有,这就构成了人类的物质生产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类解决与自然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便是物质生产力。

第二,物质生产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物质生产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在人的目的的支配下的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变换活动和过程。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5]这就是说,物质生产的过程也就是物质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即物质生产实践的过程。但由于作为物质生产实践主体的物质力量是有意识、能思维的人,因此物质生产实践这种客观过程又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集中表现在物质生产的目的性上,以及人所设计的生产实践的方案和方法上。正是这种自觉能动性,显示了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第三,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是其他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活动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人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才能谈到其他的需要,如发展的需要、各种精神的需要等。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活动称作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历史活动”[6],在这一意义上说,人类其他的一切活动都是由物质生产活动派生出来的,是为物质生产活动服务的,并要受到物质生产活动的制约。

(二)社会精神生产

精神生产是与物质生产相对应的人类社会生产的一个基本方面。精神生产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它是人类创造观念形态产品的活动与过程,又称意识生产。马克思曾按照产品和消费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精神生产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而独立的基本形式,因而能在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如书籍、绘画、图纸、拷贝、录音、录像、计算机软件等等;二是“产品同生产行为不能分离,如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教员、医生、牧师等等情况”,以及某些个体劳动中的仅供自己当时劳作所用的,在自己头脑中所设计的目的、计划、方案的生产和消费的情况,这时,产品在精神生产者主体的运动状态中即被他人或自己直接用来消费掉了。[7]有人把这两种形式的精神生产又分别称为延迟性间接消费的精神生产形式和即时性直接消费的精神生产形式。

社会精神生产是现代社会生产系统的必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生产活动并非随人类的产生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像、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8]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精神生产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出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之后的结果。而精神生产一旦从人类劳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生产活动就必然会逐渐形成自己特殊的劳动过程和本质。精神生产作为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实质上是一种脑力劳动,其内涵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大脑,运用一定思维能力,对一定客观实在的现实进行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生产出一定的思维产物并依赖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形成具有精神价值产品的生产实践活动。所以,精神生产为人类提供理论观点、科学知识、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目的、决策行动计划和未来预见等。在这一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类创造观念形态的产品的自由、自觉的能动性能力便是精神生产力。

精神生产作为生产实践的特殊领域与物质生产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

第一,具有独特的观念性特征。精神生产活动虽然也要凭借必要的物质手段(如笔墨纸张、仪器设备等)、物质资料(如调查实验材料等),并须付出一定的体力劳动,但在本质上,它是通过积极意识活动而实现的脑力劳动。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理论、新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主要不是凭借体力活动,而是要靠脑力劳动,通过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第二,具有特殊的创造性特征。人的实践活动都具有某种创造性的特点,而精神生产的创造性具有更高的特殊要求。精神生产所产出的,必须是以往不存在或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作品,而不能仅仅是简单的重复或模仿。

第三,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个体主体在精神生产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一般地说,精神生产都以发挥生产者个体的才能为条件。在精神产品中,也都明显地表现着生产者个人的特殊才能、风格和个性,所以,在整个精神生产活动过程中,都要贯彻生产者个体的自主性的选择和创造,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常常把精神生产看作是一种“自主的生产”或“自由的生产”。

第四,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即相对独立性。精神生产过程必须以物质生产为基础,并受到社会其他条件的制约,但精神生产又有自身特殊的规律性,它的发展并不完全受物质生产的规律支配。

第五,生产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精神生产的多样性主要是指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精神生产进行分类。

(三)人类自身的生产

人类自身生产是指人类自身世世代代的繁衍,是人本身的肉体和智能的双重生产和建构的过程,包括繁殖后代、培育和教育后代等活动,所以,又称人口生产、人的生产、人的生命的生产。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9]人自身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0]没有人的种系繁衍,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既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是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物质生产的担当者,所以,人口因素直接制约和影响着物质生产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也必然影响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从而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加速或妨碍、延缓的作用。人类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优化控制的方式和能力便是人类自身生产力。人类自身生产的特点是:(www.xing528.com)

第一,婚姻家庭是人自身生产的主要社会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11]家庭是由一定的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人类共同体,属于社会的基本细胞。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人都出生于一定的家庭之中,并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培育和教养。迄今为止,家庭始终是人类自身生产的主要场所。

第二,人自身的生产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质。即它既是一个自然的生物性活动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性的活动过程。自然的生物性是指它是一个人类种系延续的自然活动过程;社会性的活动主要是指人自身的生产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形式中才能实现,它还包含着社会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的内容。所以,人自身生产要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法则的制约。它既要受人的自然生殖、遗传等生物学规律的制约,更要受社会的物质生产状况、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进步程度等条件和规律的制约。在不同社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不同,人口增殖的规律也各不相同。认为可以有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形态和条件的人口规律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第三,人自身的生产具有周期性和生产惯性。人口生产的周期是指上一代人生育下代人所需要的间断时间。一般情况下,其最短也要15年左右,这是由妇女的生育年龄所决定的,而且现在人口生产周期更长,至少会在20年以上。而物质生产周期即从劳动对象进入生产过程到被制成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则会很短,农产品一般是一年,一些工业品生产周期则更短。同时,人自身的生产还具有惯性的特点。这主要是指,凡是长期不断增长的人口都必须具有一种继续增长的趋势,反之长期不断缩减的人口则具有一种继续缩减的趋势。而物质生产则较少惯性,往往可以采取关、停、并、转的办法进行调节和控制。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三者在社会生产体系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于相互渗透和贯通、相互交织和映射、相互制约和规定的普遍相互作用之中。物质生产是全部社会生产的基础,它决定和制约着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又各自对其他两种生产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反作用。三种生产只有相互协调发展,才能使整个社会生产体系顺利有序地发展。我们只有首先比较系统地理解了关于人类社会三种生产的理论,对人类社会的本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才可能深入地研究社会生产力的本质和内在的结构系统。

【注释】

[1]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第275页。

[2]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第77~7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3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1~20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第61~6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2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