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劳动·实践
“生产”一词共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谋生之业,这一词意在《史记·高祖本记》中有明确的记载:“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在《郦生陆贾列传》中又说:“乃出所使越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二是专指生育。三是社会生产的概念,本文要比较的也就是这一概念,即指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人们为了获得衣、食、住、行等所需的物质资料,必然结成一定的关系,同自然界作斗争,故生产在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生产。人们在生产斗争中不断改变自然和自己并创造人类的历史。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没有生产就没有交换、分配和消费;而交换、分配和消费反过来又影响生产,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生产在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精神财富的生产,以及劳动力即人类自身的生产。
“劳动”一词的含义在《辞源》中是这样解释的: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或使用。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人类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的祖先类人猿经长期劳动实践,才变成为能制造工具的人。劳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实践”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履行”的意思,如实践诺言;二是指社会实践,即本文要比较的概念。目前对这一概念比较一致的解释是:“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不同。人在活动中总是抱着一定的目的,使用一定的工具,采取一定的方法去改造自然对象,以此满足人的生存和生活的需要的。人的这种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就是实践”。[1]概括起来,实践有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实践是具有客观现实性的感性活动。第二,实践是具有创造性的能动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社会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社会生活有多少种形式,实践也应有多少种形式。但最能体现实践本质特征的是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改革社会的实践以及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基本的实践形式。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随着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人类在物质生活基础上又发展出精神生活的领域,有了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这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科学实验、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的创造等。精神文化的创造活动是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活动。在社会分工的历史条件下,科学、艺术和教育的实践构成人类总体实践的必要的环节和部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生存活动方式,既是把人同动物区分开来,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新的更高统一和联系的基础与纽带,也是把人们结合起来,建立联系和形成社会统一整体的基础与纽带,同时还是实现物质东西和观念东西的相互转化,联结和沟通主观与客观关系的基础与纽带。实践活动既体现着自然对象对人的制约性,又表现着人对自然对象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人既改变了外部世界的客观对象,同时也改变了人自身。
肖前先生等在1983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书中认为:“‘劳动’和‘生产’两个概念本质上是同一的,劳动的性质、作用和意义也完全适用于生产。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则略有不同:‘劳动’一词侧重从主体的活动及其过程的角度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对于人类的历史来说,它更带有一般、抽象的色彩。因此,它的外延相对地要广一些,例如也包括一些并无生产效果的活动。‘生产’一词侧重从活动的结果以及活动的产物之形成过程的角度来标示劳动,它更带有劳动的物化或对象化的具体性。因此,它的外延相比“劳动”要窄一些。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一般劳动具体化的主要形式就是生产劳动,即生产”。[2]
肖先生他们在这里清楚地比较了“生产”与“劳动”的概念,认为这两个概念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没有提及到这两个概念与“实践”的区别与联系。我认为,从上述比较细致的解释就可以看出,“实践”概念的内涵基本涵盖了“生产”与“劳动”概念的含义。所以,三个概念虽然各自搭配不同,表达角度各异,但在本质含义上基本是一致的。理解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别是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本质的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