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圣贤家训·蒙学:勉学篇

中国古代圣贤家训·蒙学:勉学篇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颜氏家训·勉学颜之推这篇家训的中心思想是勉励后辈勤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少年和老年时期、古人苦学成才的事例,等等。家训指出学习的目的是充实提高自己,修身利行济世,不是只图在口里说说,做做样子。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

中国古代圣贤家训·蒙学:勉学篇

颜氏家训·勉学

颜之推

【题解】

这篇家训的中心思想是勉励后辈勤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目的、学习的少年和老年时期、古人苦学成才的事例,等等。在谈学习的重要性时,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学习的益处和不学的危害,批判了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士大夫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贵族子弟。还进一步指出:为将者不学,不知天时、地利、人和,古今兴亡成败;为相者不学,不知移风易俗,不能掌握自然界阴阳变化,不懂荐拔人才,等等。而且要向下层人物中的先达学习。家训指出学习的目的是充实提高自己,修身利行济世,不是只图在口里说说,做做样子。学习时机,最好是二十岁以前,学东西记得最牢;但人生遭际不同,失于盛年,犹当晚学。孔子大圣,五十学《易》。荀子公孙弘等都是老年力学成名。至于苦学成才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文章既讲道理,又讲实例,令人信服。对梁朝士大夫与贵族子弟的描绘,形象生动,不仅读来饶有兴味,还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社会风俗的历史资料。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451)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452)聊举近世切要(453),以启寤(454)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455),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456)婚,体性(457)稍定,因此天机(458)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459);无履立(460)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461),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462),体中何如则秘书(463)。”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464)车,跟高齿屐(465)坐棋子方褥(466),凭斑丝隐囊(467),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468)求第,则顾人(469)答策;三九公宴(470),则假手赋诗。当尔(471)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472),铨衡选举(473),非复曩者(474)之亲;当路(475)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476)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477)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478),不晓书记(479)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480)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读书之人,自羲农(481)已来,宇宙之下,凡识几人,凡见几事。生民之成败好恶,固不足论,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隐也。

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482),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483)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484)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485),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486),反风灭火(487),化鸱为凤(488)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489),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490),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491)长者,轻慢(492)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493)。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494),秋登其实(495);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496),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497),犹不遗忘;二十之外,反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498),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499),老而弥笃(500),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501)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502)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503);公孙弘(504)四十馀,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505)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506)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www.xing528.com)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507),照雪聚萤(508),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交州刺史勃之孙,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燃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采(509),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510),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511)。义阳朱詹(512),世居江陵,后出阳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炊,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513),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馀,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译文】

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还要勤奋学习,何况平民百姓。士大夫家的子弟几岁以后,没有不受教育的,课程多的有《三礼》、《三传》,少的也有《诗经》《论语》。二十岁以后,更须教育诱导,有志者通过磨炼成就儒业,没志气和行为不端的因懈惰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职业,农民盘算耕种,商人议论货财,工匠巧制器具,有技艺的人探索方法技术,武士练习骑马射箭,文人讲论经书。常见一些士大夫耻于务农经商,或从事公务技艺,每天酒醉饭饱,无所事事,把学习的事全忘掉了。碰到吉凶大事,议论事体得失,就张口结舌如入云雾中。逢公私宴会集会,谈古作诗,只好默不作声,连打呵欠。旁人替他们惭愧,恨不能代他们钻入地下。何不勤学几年,以免一生长受羞辱。

梁朝全盛时期,贵家子弟,多无学问,当时谚语说:“成天坐车游荡的人当著作郎;只能写客套话‘体中何如’的人当秘书郎。”他们只知打扮自己,出行坐卧赏玩都很讲究,望之若神仙。参加明经考试,请人代为答问;官府举行宴会,则请人作诗。当时确实很快活,后来朝代变迁,选人用人不再是往日的亲朋同党。他们没有什么才能,放到社会上没有一点用处,失去华贵的外表,露出卑劣的本质,呆立着如枯木朽株,浅薄得像快干涸的河流,战乱中流离失所,死后被弃尸沟壑之中。而有学识技艺的人则可到处安身,谋生有术。

通晓六经的意旨,广泛读诸子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道德修养、促使风俗敦厚,但仍不失为一种技艺,可资以谋生。父兄不可长久依靠,家园不可常保无事,一旦无人庇护,就只可依靠自己。俗话说:“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想有技能,见多识广,而又不肯读书,就像想吃饱而懒得去做饭菜,想穿暖而懒得去裁剪衣裳。

现在一些人只知道骑着战马,披上铠甲,手执长矛,身带器弓,就说“我能为将”,而不懂得为将要熟悉天时、地利,比较战争逆顺,通晓历代兴亡的奥妙。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而不知道敬奉鬼神、移风易俗,掌握自然规律,发现选拔人才的重要。只知道不受贿赂,不延误公事,就说“我能治民”,而不知道以忠诚为百姓树立榜样,执马缰如丝线般整齐以驾驭吏民,以及防风灭火、化恶为善之法。只知道照搬法律条令,早上判刑,晚上释放,就说“我能平反冤狱”,而不知如何根据物证明辨是非,如李崇用假话哄使露出奸谋,如陆云不审问而查清事实。在农夫、工匠、商人以至奴仆、渔夫、牧人等各类人中,都有学问德行很好的人,可为师表,多方面学习,很有好处。

学习是为了求知,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凌轻视长者,看不起同辈人,使人厌恨,这样还不如不学的好。

古人学习为了补充自己的不足,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人看,说说而已。古人学习为了实行自己的主张,有利社会;今人学习为了自己的利益,作为进身之用。学习如种树,春天欣赏它的花,秋天收获它的果,讲论文章如春花,修身行世如秋实。

人在儿时,专心一致,长大以后,注意力分散,所以要及早教育,不失时机。我七岁时能背诵《灵光殿赋》,十年温习一次,至今不忘。二十岁以后背诵的经书,丢开一个月就荒废。万一错过这学习时机,也不可自暴自弃。孔子五十岁时学《易经》,曹操、袁遗老年学习更加专注。曾子七十岁才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到齐国游学,还是成了大儒;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因此做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从师学《孝经》、《论语》,他们都成了大儒。这些都是早年未学到晚年才明白过来的例子。世人到二十岁就说学习晚了,因此疲沓松劲,如面墙而立,寸步不前,是很蠢的。年幼而学,如初升的太阳,老年学习,如持烛夜行,仍然比闭着眼睛一无所见强得多。

古人勤学,有用锥子刺大腿的苏秦,投斧挂木以示决心的文党,映雪读书的孙康,用萤光照读的车胤,带着经书去锄地的倪宽、常林,用蒲草编成小简写字的路温舒。梁朝的刘绮,幼年丧父,无钱买灯烛,经常买尺把长的荻杆,折成一寸一寸地点燃了照明夜读,后来以才学受到梁元帝萧绎的重视,做到金紫光禄大夫。义阳县的朱詹,家贫几天吃不上饭,以纸充饥天冷抱狗取暖,不废学业,终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受到元帝尊重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也是勤奋好学的一个例子。东莞人臧逢世,读《汉书》苦于借阅时间不长,向姐夫要了客人名片和平日书信的纸尾,手抄一本,终以研读《汉书》出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