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子俨等疏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出身于没落士族家庭,少时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虽有壮志,但未能施展。早年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和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官场污浊,四十一岁便辞官退隐农村,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由于亲自参加劳动和接近农民,对农村生活有较深的体验,也写了很多反映农村生活的诗歌。他写的田园生活,内容真切,感情丰富,散文辞赋也写得美好淳朴,很有感染力。他不满黑暗现实的思想和作品的独特艺术技巧,对后世创作起到积极影响;但他乐天知命逃避现实的思想也起过消极作用。有《陶渊明集》。
【题解】
这篇《与子俨等疏》是陶渊明写给他的五个儿子俨、俟、份、佚、佟的文章一方面是为了教育儿子们要仰慕先贤,团结友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明自己追求恬淡人生,怡情山水,虽居贫困而无怨无悔的志向。从文中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深受儒家思想中的兄弟友爱、安贫乐道,道家思想中的顺随自然、委运任化的影响。因此,作者恳切地以儒家兄弟观去教育这五个同父异母兄弟,引导他们携手互助,共享生活中的忧乐;同时作者也流露了对辞官以后归隐生活的热爱,展示了自己厌恶污浊世俗、淡泊守志的思想性格。当然,由于自己志趣的取舍给家庭带来了贫困,所以作为父亲,他在文中也表露了深深的歉责之意;因而文章更有人情味,这副慈父形象更惹读者喜爱了,作者的思想追求也更有感染力,更能得到读者的理解。文章在简略地回忆自己大半生经历的时候,并没有讳言自己生活的困顿,但是,作者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和人生志趣,这就是热爱自然,追求精神解放,因此,面对生活的窘迫,作者还能自得其乐,潇洒人生。
告俨、俟、份、佚、佟(302):天地赋命(303),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304)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305),亲受音旨(306),发斯谈(307)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308)
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309)自量为己,必贻俗患。亻黾亻免辞世(310),使汝等幼而饥寒。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311)此既一事矣。但恨邻靡二仲(312),室无莱妇(313),抱兹苦心,良独内愧。(www.xing528.com)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314)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渺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315)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316)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317)归生伍举,班荆道旧。(318)遂能以败为成(319),因丧立功(320)。他人尚尔(321),况同父之人哉?颖川韩元长(322),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323)。济北氾稚春(324),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325)虽不能尔,至心尚之(326)。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译文】
告诉俨、俟、份、佚、佟诸子:天地给予生命,有生就一定有死。自古以来的圣人和贤人,谁能独自避免。子夏有话说:“死和生听从命运,富贵由上天安排。”属于四友(指颜渊、子贡、子张、子路,皆为孔子的学生)行列的人,亲身受到孔子教诲,发这种议论,难道不是因为命运的好坏不可妄意追求,寿命的长短永远无法分外求得到的缘故吗?
我已年过五十,小的时候又穷又苦,常常因为家庭的困顿,东奔西走。本性刚直,才质倔强,同世人的意见多不吻合。自己估计这样做下去,必定招致世俗的祸患。主动辞别世俗,让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我曾感慨孺仲贤惠妻子的话,自己盖着破棉的被子,又何必为儿子不如别人而惭愧呢?这个道理是相通的。只遗憾邻居中没有羊仲和求仲那样高尚气节的人,家里没有老莱子妻那样的夫人,怀有这样的苦心,自己内心实在感到惭愧。
我年少时学习弹琴写字,偶然也喜欢闲适安静,翻看书籍有所收获,就高兴得忘记吃饭。看到树木交错遮荫,四季鸟儿改变声音,也高兴得面有喜色。常常说,五六月(指旧历)间,躺在北窗下面,遇到凉爽的风忽然吹来,自以为是伏羲氏时代以前的人。意念单纯,知识贫乏,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但时光流逝,体智渐衰,我还是疏于投机取巧之事。远远回顾以往的岁月,一切都多么渺茫啊!得病以来,逐渐接近衰弱损伤。亲戚和旧交不遗弃我,常常用医药来救我,自己担心寿命不会太久了。
你们几个从小家中贫穷,常受到打柴挑水的劳苦,什么时候能够免除呢?我在心中挂念你们的程度,怎么能用语言表达啊。你们几个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却应当想到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兄弟的情义。鲍叔牙和管仲(合伙做生意)分财物时无猜疑之心;归生和伍举,相遇路途共叙旧情。于是就能够因失败变为成功(指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因丧事而立功(指归生和伍举的故事)。别人尚且如此,何况同一父亲的人呢?颍川韩元长(即韩融),是汉末有名望的人,位居高官,八十岁才去世;他和兄弟住在一起,直到年老牙齿掉光。济北氾稚春(即氾毓),是晋代节操品行很好的人七代人同理财物,家里人没有埋怨的神色和语言。《诗经》说:“高尚的道德如山高大,要仰慕它;远大的行为,要以它为准去实行。”即使不能完全这样,但至诚的心要崇尚他们。你们要努力啊!我还能说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