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误导的文化与教育,走出困境

误导的文化与教育,走出困境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莫里老人认为,人类的文化和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一代一代地误导下去,这应该引起人们注意。莫里老人呼吁人们阻断这种全球性的文化灌输,从误导的惯性里走出来。唯一的办法是不要相信原有文化,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莫里老人对爱的呼唤,总是强调社会的针对性: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误导的文化与教育,走出困境

描画至此,我想人们已可想象这门最后课程的主要内容。

莫里老人在乐滋滋地体验死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重大问题。

他不希望把最后的发现留给宁静墓地。这个最后发现,是对人类文化的告别性反思。

莫里老人认为,人类的文化和教育造成了一种错误的惯性,一代一代地误导下去,这应该引起人们注意。

什么误导呢?

我们的文化不鼓励人们思考真正的大问题,而是吸引人们关注一大堆实利琐事。

上学、考试、就业升迁、赚钱、结婚、贷款、抵押、买车、买房、装修……层层叠叠,一切都是为了活下去,而且总是企图按照世俗的标准活得像样一些。大家似乎已经很不习惯在这样的思维惯性中后退一步,审视一下自己,问:难道这就是我一生所需要的一切?

由于文化不鼓励这种后退一步的发问,因此每个人真实的需要被掩盖了。“需要”变成了“想要”,而“想要”的内容则来自于左顾右盼之后与别人的盲目比赛。

明明营养已够,但所谓“饮食文化”却把这种实际需要推到了山珍海味、极端豪华的地步;明明只求安居,但“装潢文化”却把这种需要异化为宫殿般的奢侈追求……大家都像马拉松比赛一样跑得气喘吁吁,劳累和压力远远超过了需要,也超过了享受本身。

莫里老人认为,这是文化和教育灌输的结果,他说:

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

莫里老人认为,这是美国教育文化的主要弊病。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没有理由沾沾自喜,觉得弊病比他们轻。在过去经济不景气的时代,人们想拥有物质而不可能,在权位和虚名的追逐上也是越多越好,毫不餍足,其后果比物质追求更坏,这是大家都看到了的;等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原先的追求并不减退,又快速补上物质的追求,真可以说是变本加厉,这也是大家都看到了的。

莫里老人呼吁人们阻断这种全球性的文化灌输,从误导的惯性里走出来。

他认为躲避这种文化灌输不是办法,实际上也躲不开。明明躲不开还假装在躲,那就是虚伪。

唯一的办法是不要相信原有文化,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但是莫里老人很温和,不想在这个问题上成为破旧立新的闯将。他说,在文化的一般准则上,我们仍然可以遵循。例如人类早已建立的交通规则、文明约定,没有必要去突破。但对于真正的大问题,例如逐渐疏远物质追逐、坚定确立对社会的责任和对他人的关爱等等,必须自己拿主意,自己作判断。不要胡乱参照他人,来代替自己的选择。

简言之,不要落入“他人的闹剧”。

临终前几天,他思考了一个人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发现两者首尾相衔。他与学生讨论,如果他还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他会做什么。他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是这样的:

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学生听了很惊讶,连忙问:“就这些?”

老人回答:“就这些。”

不可能再有的一天,梦幻中的二十四小时,居然不是与意大利总统共进午餐,去海边享受奇异和奢侈!但再一想,学生明白了:这里有一切问题的答案。

如果就个人真正需要而言,一切确实不会太多。甜面包卷和茶,最多是喜欢吃鸭子,如此而已。意大利总统的午餐,奇异和奢侈,全是个人实际需要之外的事。于是,在无情地破除一系列自我异化的物态追求之后,自私变成了一种没有任何意义的无聊行为。(www.xing528.com)

真正的自我在剥除虚妄后变得既本真又空灵。这样的自我不再物化,不再忙着从外部世界争夺利益向自身搬运,而只会反过来,把自身向外敞开,在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中建立起生命的价值。

在莫里看来,既然物质的需要微不足道,那么对他人的关爱就成了验证自身生命价值的迫切需要。生命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这种价值的最高体现,就是使很多其他生命因你而安全,而高兴,而解困。

莫里老人在最后的课程中一遍遍重申: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莫里老人对爱的呼唤,总是强调社会的针对性:

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给予他们你应该给予的东西。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够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那些创造

我忍不住摘录了莫里老人的这么多话。读者如果联想到这些话的字字句句,全都出自一个靠着重力敲打才能呼吸的老人的口,一定也会同样珍惜。

他的这些话是说给学生米奇听的,米奇低头在本子上记录,目的是为了不让老人看到自己的眼睛。米奇的眼神一定有点慌乱,因为他毕业后狠命追求的东西正是老人宣布要摈弃的,而老人在努力呼吁的东西,自己却一直漠然。

老人发现了学生的神情,因此讲课变成了劝告:

米奇,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忌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地面对整个社会。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看了学生一眼,问:“我就要死了,是吗?”学生点头。他又问:“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关心别人呢?难道我自己没在受罪?”

这是一个最尖锐的问题。莫里老人自己回答道:

我当然在受罪。但给予他人,能使我感到自己还活着汽车和房子不能给你这种感觉镜子里照出的模样也不能给你这种感觉。只有当我奉献出了时间,当我使那些悲伤的人重又露出笑颜,我才感到我仍像以前一样健康。

这样,他就道出了生命的根本意义。在我看来,这就是莫里老人最后课程的主旨。

因此,学生懂了:老人的健康心态并不是心理调节的结果,他有一种更大的胸怀。什么叫作活着?答曰:一个能够救助其他生命体的生命过程。

床边的人在为他的病痛难过,他却因此想到了世界上比自己更痛苦的人。结果,全部自身煎熬都转化成了关爱。

学生们原来为了分散他的病痛而让他看新闻,而他却看着看着突然扭过头去,为新闻中半个地球之外的人在悄悄流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