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国故事:《君子之道》

法国故事:《君子之道》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中年,不能不提起法国的一个戏剧故事,我在《艺术创造论》里分析过。这个故事的作者是法国现代作家让阿努伊,写作时间是一九四四年,故事取材于古希腊的悲剧《安提戈涅》。但是,虽然《安提戈涅》抵达了这个等级,而它所依附的故事和观念却明显地带有罕见性。国王、王后、王子、叛国罪之类,与国家伦理、血缘伦理拌和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世界,缺少与广大民众的亲和性。

法国故事:《君子之道》

说起中年,不能不提起法国的一个戏剧故事,我在《艺术创造论》里分析过。当然,这个故事是一个艺术虚构。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法国现代作家让•阿努伊,写作时间是一九四四年,故事取材于古希腊的悲剧《安提戈涅》。

在我印象中,《安提戈涅》是黑格尔最满意的一出悲剧,因为它成功地表现了冲突双方的充分理由和各持片面,无简单的善恶利钝可言。善恶利钝可以趋之避之,而各执理由的正当立场之间的不可调和,却是一种无法逃遁的必然。

古希腊的《安提戈涅》写了国家伦理和血缘伦理之间各执理由的冲突,国家伦理的代表是国王克瑞翁,血缘伦理的代表是姑娘安提戈涅。国王宣判一位已死的青年犯有叛国罪,不准下葬;姑娘是这位青年的妹妹,又恰恰是国王未过门的儿媳妇,她当然要为哥哥下葬,于是发生了一系列的悲剧。悲剧到最后,这位姑娘在监禁中自尽,国王的儿子因痛失未婚妻而自尽,国王的妻子因痛失爱子而自尽。满台尸体,怪谁呢?

怪国王?但他只是在奉行国家伦理的起码原则而已,否则怎么称得上国王?怪那位可怜的姑娘?更不能,她只是在尽一个妹妹的责任罢了,否则怎么对得起天伦亲缘?

这种悲剧也可称之为“无责任者悲剧”,与我们一般看到的善恶悲剧相比,高了好几个美学等级。大善大恶未必经常遇到,而“无责任者悲剧”则与人人有关。

但是,虽然《安提戈涅》抵达了这个等级,而它所依附的故事和观念却明显地带有罕见性。国王、王后、王子、叛国罪之类,与国家伦理、血缘伦理拌和在一起,组成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世界,缺少与广大民众的亲和性。这正是两千多年后阿努伊要对它作一次大修改的原因。

以现代观念改编经典的做法并不少见,但像阿努伊那样取得国际间广泛好评的改编却不多。那么,阿努伊究竟是怎样动手的呢?我看主要是两点——

第一,把国王和姑娘这两个人,从身份定位转化成性格定位。不再是国家伦理和血缘伦理的冲突,而是随波逐流和敢作敢为这两种性格特征的冲突。随波逐流的是国王,敢作敢为的是姑娘。国王本不想做国王,万不得已做了,又无可奈何地每天做着自己也不想做的事;姑娘正相反,敢于执掌自己的命运和意志,选择明确,敢作敢为。他们两人有很长的争论,都是关于如何做人。

第二,把这两种性格特征,又归之于年龄原因。敢作敢为的姑娘几乎还是少年,有少年的一切特征,连去埋葬哥哥尸体的铲子都是儿童的玩具铲子;相反,随波逐流的国王则是中年人,说得出中年人不得不随波逐流的千百条理由。说出了那么多理由也深知自己的无聊和悲哀,因此争论归争论,他还是要悄悄对自己的年轻侍从说:“小家伙,永远别长大!”(www.xing528.com)

于是,阿努伊就在这个故事中探讨起了人生的常规走向。天下每个人都曾经敢作敢为,但又都会告别少年,渐渐地随波逐流。那么,你身上还剩下几分“姑娘”?已滋长多少“国王”?每个人天天都在进行着这样的比例衡定。

对于这个问题,不应该作简单的是非衡定。并不是“姑娘”皆好,“国王”皆坏;也不是少年皆好,中年皆坏。如果这样简单,一切又都回到了浅薄。这里出现了新的两难:两边仍然都有理由,两边仍然都是片面。能把敢作敢为和随波逐流两者合在一起取个中间数吗?不能,因为这不是静态片断而是动态过程,动态是由两种相反的力拉动的,就像拔河比赛,无法调和。

结果,全部情景就像阿努伊笔下那样,姑娘在玩具世界中打着呵欠起身,敢作敢为,稚气可掬,又处处碰壁。慢慢,随着岁月的推移克服了稚气,圆熟通达,随波逐流,事事妥协……一个古典悲剧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现代悲剧,一个最具有普遍性的悲剧。

整整两千多年,好不容易绕到了现代,却绕出了如此朴拙的年龄问题,一个在前人看来简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那么多宏大的题材为之黯然失色,那么多慷慨的陈词为之风流云散,剩下的只是最简单的本真。

唯有这个本真,人类找到了在苍茫暮色中回家心情。从万人垂泪的大悲剧中回家,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身边回家。

有关年龄的话题,是自然对人类的注定,人类能作的反抗幅度很小,整体上无可奈何。但是,有时人类也会以自己的精神逻辑嘲谑一下自然逻辑。

这样的嘲谑在文艺作品中不少,此处还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