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
有三个这样的故事。故事一:我是一名初三学生,模拟考后,我十分后悔,原因是没看清题目,一大半分数因为粗心而泡汤了。我曾问过老师,老师说我不重视考试。这在平时也许可能,但大考我怎么会不重视呢?我时常想:下次考试我一定仔细。可到时候就是会出错,总改不掉这个小毛病。我该怎么办?故事二:我是一个初二的男生。在我读初一的时候,父母离异了。一个美好的家庭就此破碎,父亲整日精神不振,借酒浇愁,我幼小的心灵也受到很大打击。在失去母爱之后,我结识了一些比我大一二岁的坏学生。他们对我很好,弥补了我的感情空虚。渐渐地,和他们在一起,我学会了逃课逃学,模仿爸爸妈妈笔迹写请假条请假。我学坏了,还会撒谎。在老师心目中完全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学生。但我不要变坏,我要学好。我是不是一个坏男孩呢?我该怎么办?故事三:我是一名初中生,由于受到诱惑而一时冲动,偷拿了别人的财物而受到校方的处分。我曾发誓,以后再也不干这种蠢事了。然而,我发现自己常常远离同学和家人,喜欢独处。同时感到别人经常在我背后吐口水,骂我小偷。痛苦之余,不知怎么办,难道我要为之付出一生的代价吗?
上面三个案例是中学阶段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小小插曲。第一个案例说的是有些孩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小毛病,比如说粗心、拖拉、丢三落四等。这些小毛病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还算不上就是错误,属于在以前生活中形成的不良习惯,它们通过训练是可以矫正的。第二、三个小案例说明一些中学生已经具有或发生过不良行为或说问题行为了,如果父母或老师没有及时提供帮助,这些不良行为将会继续发展下去,或者孩子的心理一直就背负着“小偷”标签的阴影。但我们从孩子们话语中,看到的均是一颗颗改过向善之心。有位老师说:她多次见过犯了错误后痛悔不已的学生,眼泪像珍珠一样吧嗒吧嗒地落下来。(www.xing528.com)
中学生是犯错误的年龄,而且在未成年阶段犯错误往往代价最小,且对以后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意义更大。这也是由中学生年龄发展特点决定的。从中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来看,首先,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一个高峰期,身体形态的变化以及前所未有全新的生理现象,往往使青春期的中学生处于一种茫然的生活状态中。其次,从认知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想象发展相比于小学生来说更富有现实性,往往更能精确、完整地反映客观现实,而虚构的成分逐渐减少。比如说,中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兴趣大大降低,而更喜欢富于现实性的文艺作品。但是,中学阶段,中学生有时还会有不切实际的想象发生,个别人还会胡思乱想,因此,对于那些意志力比较薄弱的学生,还有可能走上歧途。再如思维发展水平上,尽管中学生思维的整体结构基本形成并趋于稳定,但思维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思维的独立性也还不是很强,特别是思维的自我监督和调控能力还不太完善。
这些生理的、认知上的各种变化和发展水平,对中学生外在的言行和内在的心理产生很大影响,从而使中学生处于一个各种矛盾不断涌现和交织的时期。这些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生理上的早熟与心理上的晚熟之间的矛盾;成人意识加强所渴望的独立与经济、生活上的资源还需依赖父母之间的矛盾;希望敞开心扉、渴望父母师长理解与过分的自尊、闭锁心灵之间的矛盾;渴望扩大参与社会与一旦遭受挫折就后悔、退却之间的矛盾;情感丰富、讲究义气与父母、师长所持的社会规范有限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是中学生顺利社会化的重要任务。或者说,中学生如何在这一阶段获得良好的自我形象,获取自我认同,顺利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塑造,是中学生面临和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任务。所以,中学生要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各种各样的自我形象,回答“我是谁”这一人生难题。而现代社会又是如此的复杂,且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过程当中,旧的传统和规范大部分被打破,但新的规范和要求还没有被建立起来,有好多东西尚没有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用社会学家的话说,当前社会正处于一种“失范”的状态当中。所以,中学生的探索注定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所以说,中学生是一个犯错误的年龄;也是一个犯错误代价最小、价值最大的年龄。进一步说,即使对于成人,人们也有权犯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然,成人犯错,并非指他们有权违反法律,或使人遭受人身伤害,或指使他人干这类事情,而是说成人也有权显得目光短浅、愚蠢、持相反意见、不公平、刻板以及顽固。所以,对于中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犯了错误,而是他们怎样面对错误;对于父母、老师和社会来说,重要的不仅仅是如何有效地防止中学生犯我们已经犯过的错误,更重要的是如何去面对中学生已经犯的错误。也就是说,对于中学生,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需要树立的是:人谁无过,过而能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