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郑世堃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适应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现代化实际需要而传入中国的。它和中国历史上一切外来思想文化一样,从传入中国时就开始了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在中国社会变革中发挥作用的“中国化”过程。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并不断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任何时候,中国的具体实际都既包括中国的现实实际、特别是中国的当前实践,也包括中国的历史实际,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一、实践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践与理论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实践是永无止境的,实践的发展,必然要求理论发展、理论创新。任何理论只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跟上实践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充分实现其存在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6月再版序言中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938年4月,艾思奇发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概念,并初步阐述其基本内涵。国人如何对待抗日战争,“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运动。过去的哲学只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按:指在这之前的以《大众哲学》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运动),把最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神秘观点上,在使哲学和人们日常生活接近,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哲学思想的修养上,是有极大意义的,而且这也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初步,因为如果没有几分(虽然很少)做到中国化现实化,是不能够获得相当成果的。然而在基本上,整个是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因此它也没有适应这激变的抗战形势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因为整个没有做到中国化现实化,所以也不够充分的通俗化。”“辩证法唯物论是最和实践一致的哲学,在今日的中国,它是一切以抗战的实践为依归,而绝对排斥学院式的空洞的争论。”艾思奇还反复说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目的,也就是要做到善于在中国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正确地研究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把握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正确解决中国无产阶级在本国革命斗争中的任务和战略策略等问题。这说明,要做一个辩证唯物论者,就要做到善于从具体的客观实际出发,善于找出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并能把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联系起来,善于把一般的指导原则具体化,以夺取革命工作的胜利。
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一项崭新的事业,我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将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因此,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地破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思想、理念及制度性障碍。这就需要有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正确理论来指导,即需要用中国化的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所以,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呼唤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
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发端于19世纪中叶,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马克思领导第一国际、恩格斯领导第二国际的斗争,欧洲共产主义运动轰轰烈烈。“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以后,从时间上看,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经过长期传播和斗争实践,才被了解和认同,而在中国仅仅经历三四年时间。由于传播时间相对短暂,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基本以列宁的东方革命理论为蓝本,没有经过更系统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于是,造成党的理论长期匮乏局面,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怎样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多次出现“左”和右的错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就在艾思奇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发表半年后的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做了题为《论新阶段》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作了经典论述:“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从而,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正确方向。以后,经过延安整风,毛泽东思想被广大党员所认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理论成果,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来,毛泽东未能实事求是对待社会主义建设的课题,急于推动对理想化社会主义的认同,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认真审视中国所处的实际情况,正确处理革命与建设的关系,引导人民走出对社会主义狭隘理解的误区,实现了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化的正确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进一步强调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三、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www.xing528.com)
正确地解决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所在。尤其是在我们发现前人已有的理论与今天的现实发生矛盾、已有的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当今现实实际问题时,就更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和正在进行中的新实践,应用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地继承人类发展的优秀文明成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得以实现的源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正是改革开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邓小平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做出了集中而深刻的概括,它揭示了“先进性”的实质和内涵,把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群众性更加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把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更加紧密地统一了起来,从根本上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胡锦涛提出的关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关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论等等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推进,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重大发展和创造。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本质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使我们理论创新成果能够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四、实践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用和影响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近现代中国历史和社会文化发展紧密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在艾思奇看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环境中的应用和创新,就是在中国的现实中把马克思主义加以具体化、加以发展。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而去学习研究、应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回顾历史,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中国人民找到寻求解放的正确道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新的革命前途、领导方法,共产党在实践中领导广大人民彻底改变了被奴役、受压迫的地位,成为新中国的主人。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同样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历史上曾经出现探索的曲折,正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全面理解造成的。所以,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没有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就没有祖国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我国五四以来的革命与建设模式,基本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的,整个社会发展、政治进步、经济腾飞、文化繁荣、民族崛起,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具有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来源于实践的呼唤、是实践的要求、受实践推动,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和升华。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发展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艾思奇同志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贡献、继承他丰富的哲学思想、弘扬他为传播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高尚精神,更要善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师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