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架起科学理论和人民大众的桥梁

架起科学理论和人民大众的桥梁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继承和发扬艾思奇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张绍能今年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党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艾思奇诞辰100周年。艾思奇的一生,体现了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生活、贴近群众、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因此,我们应该学习艾思奇关注民生,探讨现实问题,服务大众的以人为本哲学思想,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不回避问题、不高谈阔论、不抽象演绎,努力推进科学理论大众化。

架起科学理论和人民大众的桥梁

学习、继承和发扬艾思奇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

张绍能

今年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党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艾思奇诞辰100周年。艾思奇的一生,体现了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生活、贴近群众、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怀念和敬仰,需要我们很好地学习和继承并发扬光大。

一、学习艾思奇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良好作风,坚忍不拔探讨现实问题,服务人民大众的精神

艾思奇哲学观的主要特点就是以人民大众为主体,以现实生活为来源,以指导行动为目的阐述,并将之与西方主体哲学、生活哲学、实用哲学加以比较、辨析,凸现了艾思奇哲学观的现代意义,得出了马克思哲学是现代哲学的重要结论。特别是艾思奇的光辉著作《大众哲学》,贯穿全书的是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贴近生活的哲理。他把读者的对象定格在人民大众群体,把《大众哲学》的内容定位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那样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期,他写的哲学文章一篇一篇地发表,后来结集出版成书,叫做《哲学讲话》,受到国民党的干涉,于是改名为《大众哲学》。艾思奇《大众哲学》的贡献,是首创了大众化的形式,紧密结合实际事例,大力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告诉人民要用新的哲学思想来回答问题、解决苦闷。他通过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工作作风,写出的文章很有针对性,所以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在那种沉闷的政治空气下,拨开了云雾,使得一批批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艾思奇哲学思想,就是要像艾思奇那样,让哲学从书斋走向群众,从殿堂走向大众,把马克思主义播散到大众心中,使哲学面向大众,使大众运用哲学。特别是当前,在理论武装工作中,在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报告中,回避问题、高谈阔论、套话空话、抽象演绎的问题比较突出,所宣传、研究、探讨和宣讲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脱离干部群众、百姓生活,与具体工作相距甚远。因此,我们应该学习艾思奇关注民生,探讨现实问题,服务大众的以人为本哲学思想,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不回避问题、不高谈阔论、不抽象演绎,努力推进科学理论大众化。

二、继承艾思奇运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形式表述哲学,使哲学为群众所理解,为群众所掌握,为群众所运用的以人为本理念

哲学,对一般民众来讲,它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艾思奇对哲学与民众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认为,哲学从来就是来源于人民群众,来源于日常生活,因此,哲学应该属于普通群众,为群众所理解,为群众所掌握,也要为群众所运用。艾思奇一反国际国内哲学大家的手法,不顾别人的攻击与怀疑,运用群众语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谈话的体裁,出版了《大众哲学》,解答了人民群众思想深处的一些疑惑和问题,实现了哲学从纯理论到通俗化、大众化的转变。艾思奇以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借助人民群众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哲理。用“最通俗的手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力气就能够接受”。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他在《大众哲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生活的事例,包含哲理的成语故事,新颖的形式来阐述抽象的概念和艰深哲理。从每篇的题目到内容的阐述,都带有浓浓的文学色彩,意境清新,引人入胜,使读者通过艺术的感染,激起感情的波涛,产生思想的共鸣,产生了对哲学的兴趣”。(www.xing528.com)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作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新文化的特征。《大众哲学》内容、语言和形式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而精心设计的。有很多青年,读过《大众哲学》之后,一心向往着光明,他们携带着这本书,跋涉千山万水投奔到延安。还有的青年人,读了《大众哲学》后,抛弃了自己悲观厌世的想法,树立了奋发向上的人生观。这本马克思主义的“入门”书,启发了千万颗苦闷彷徨的心,许多青年人在它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三、发扬艾思奇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哲学思想

哲学在中国历来是“玄学”,是高踞于民众之上的天上世界。在大众中普及哲学教育,是哲学日常化的一个重要延伸,哲学只有掌握群众,才会变为群众的力量,从而发挥哲学的力量。艾思奇《大众哲学》的问世,从根本上打破了哲学的神秘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为之面目一新,哲学从此进入了民众的生活之中。艾思奇在他的著作中,总是力求用哲学来说明人们所关心的社会现象,解答实际问题,帮助人们端正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唯物史观中反复强调,人们必须首先解决吃穿住,才能从事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活动。重视个人,解决个人的日常生活问题,关注民生,采取积极入世的态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同特征,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一书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为了开启民智,拯救旧中国于水火之中,艾思奇抓住了大众读者的困惑所在,在书中尽量引用和读者息息相关的事例,把当时国家的形势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紧紧连在了一起,对天灾人祸、“命中注定”等许多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及封建迷信观点进行分析,循循善诱,通俗易懂。他认为,“哲学不是书斋里的东西,只有站在变世的立场,在实践中去磨炼出来的哲学,才是真的哲学。最进步的哲学,一定是代表着最进步的实践的立场,没有进步的立场,决不能得到进步的真理。”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运用具体生动的实例来引出哲学结论,通过自然界和社会的事例说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通过“在劫者难逃”的宿命论观点分析偶然、必然和自由等等。体现了通俗化和深刻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是因为艾思奇《大众哲学》其内容、形式、语言都充分地考虑到了受众的需求,反映和回答了当时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艾思奇说:“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些失学者们解一解知识的饥荒。……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只是一块干烧的大饼。”可以说,艾思奇把哲学读者的对象定格在人民大众群体,把《大众哲学》的内容定位于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

进入新的世纪,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在研究党的建设、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问题时,我们应该学习、继承和发扬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原则,积极吸收借鉴当代人类的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鲜活事例、典型来说明理论,宣传理论。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理论,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才能在各项工作中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州委党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