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策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策略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策略李维昌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和新的伟大工程。毫无疑问,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宣传教育工作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方面。首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动因发生了新变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教育策略

论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策略

李维昌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和新的伟大工程。毫无疑问,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宣传教育工作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与革命时期相比,今天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尽管把深刻的理论浅显化和通俗化,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但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新时代,在我国经历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时期。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性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教育推广活动,不仅要注重吸收以往的历史经验,还必须有新的战略考量和实施策略。

一、以宣传教育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伊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教育无产阶级队伍和广大人民群众相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坚持无产阶级的最终利益和奋斗目标,就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开展政治实践活动的首要课题。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提出了同盟成员必须践行的一项政治要求:“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从这个意义来说,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大众化的要求。

历史表明,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实际的结合过程中,各国共产党人或先进分子始终承担着理解、翻译、介绍、阐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也就实现了“大众化”。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由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争取和实现要求所决定,而且也由无产阶级自身条件所决定。从逻辑上讲,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劳动阶级“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它就应该为人民大众所掌握,否则就不能体现其理论价值。如果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那么我们同样应当说,人民大众掌握理论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他们需要的程度。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人民大众的需要和利益统一起来,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转化为说明、反映、代表广大人民群众需要和利益的实践活动,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前提。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要发挥宣传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还由无产阶级的实际条件所决定的。由于无产阶级队伍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不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他们极易受到各种机会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想的影响。由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本身所占有的优势,也由于无产阶级本身是从小资产阶级队伍中征集而来的,就同小资产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历史任务,就是要锻炼、教育、改造旧社会遗留给无产阶级的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一切分子。要做到这一点,除了革命式的、灌输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一开始是没有其他途径可资利用的。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起,如何让广大劳动人民掌握马列主义?一开始就是一个历史性课题。无论是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老知识分子,还是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新知识分子,无疑都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活动,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命题的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业已结出硕果。在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的一年时间里,时任《读书生活》杂志编辑的艾思奇同志连续发表了24篇有现实针对性、发人深省的哲学论文,这就是后来结集出版的《大众哲学》。它一出版,就带给读者耳目一新、振聋发聩的感受。民主斗士、学者、《读书生活》杂志主编李公朴先生认为,它“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他并认为《大众哲学》做到了回应大众化理论的呼声和要求,开创了“通俗化”理论的先河。这是《大众哲学》能够一版再版的重要原因。从宣传教育的角度看,《大众哲学》深刻把握了民众的心态、精神需要和文化状况,成为许多青年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材。

从宣传教育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看,我们可以得出诸多启示:一是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的理论,它只有在和人民大众的融合中才能成为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离开宣传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融合就失去了基本的途径;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接近、亲近、结合的过程,也是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推广和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三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必须契合人民大众的实际生活过程、文化水准、教育程度、接受意愿;四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过程,也是宣传党的政策主张和方针路线的过程,这个过程必须符合、体现、代表人民大众的利益。总起来说,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合点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人民大众的利益结合起来,宣传教育工作只有把对马克思主义的推广与人民大众的利益要求联系起来,才是切实有效推动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宣传教育原则。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立足点。

二、宣传教育工作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遇到的新挑战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当然也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原则、方法的大众化。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基本方面。那么,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工作遇到了哪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呢?

首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动因发生了新变化。在革命战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只能围绕革命活动来开展。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同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现实需要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文化,不仅吸引了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而且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运动和文化创新。在那时,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理想追求的表现,而且出于解答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可以说,现实革命的需要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推动了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和学习、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亲近感和亲切感。在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民族化、实践化、政策化的宣传教育过程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但在今天,人民大众很难感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迫切性,也很难对“马克思主义”字句产生亲近感和亲切感。

事实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今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只有让人民切身感受到坚持、相信、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他们现实利益的关系。让人民群众从他们的切身利益中体会到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才能重新找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动因。

其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工作遇到了利益分化的时代性课题。在当前,贫富的分化和利益的分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种分化面前,宣传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走出这些困境,是宣传教育工作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新任务。

再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活动遇到了社会生活功利化倾向的新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越来越具有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其集中表现就是人们的个体意识和利益意识变得日趋浓烈,利益的分化和阶层的分化进一步凸显了社会关系的功利化倾向。这种倾向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工作,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最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活动面临重塑意识形态的新任务。在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深刻变化,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随着个体利益、群体利益等方面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之际,共同利益的认知、维护、发展呈现了一系列新现象、新特征和新问题。显然,宣传教育必须结合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在维护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一致性的基础上来体现它的意识形态建设功能。这也是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策略

这里的宣传教育策略,主要是针对宣传教育工作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遇到的困境,提出正确的宣传教育方向、途径和方法的总称。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涉及了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视为是通过个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化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那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策略,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设想。(www.xing528.com)

(一)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个体性策略

1.宣传教育工作要在增强个体社会地位认同中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市场化取向的体制改革确立了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合法化,从而强烈地冲击了原来意义上的各种身份角色认同和社会管理模式,使社会成员评价其他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标准多元化、非一致化。宣传教育工作要在引导社会利益认同、确立正确利益观中,在帮助人们重建身份角色认同中发挥角色认知教育、利益观念教育、利益追求行为引导的作用,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宣传教育工作的新任务。

2.宣传教育工作要在帮助个体重建生存原则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个人的生存原则由对组织和国家依附转置为基于利益交换为基础的契约原则,由政治原则转化为利益原则。解决宣传教育工作一遇到利益问题就软弱无力的问题,关键是重塑人们的生存原则。只有把宣传教育工作同人们生存原则的重建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3.宣传教育工作在帮助个体进行价值选择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价值的多元化选择和功利的至上性表明,很难有一种观念成为持有不同价值观念的社会成员共同认同并遵守的价值准则;同时,没有一种价值观念的形成无不与社会成员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相联系。宣传教育工作面临重建社会成员价值观念体系的重任。通过帮助人们澄清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路径所在。

(二)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的社会性策略

1.宣传教育工作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个人谋利的限制被逐步取消,个人合理利益得到承认,对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给以道德的肯定,其结果之一就是人们的逐利意识和逐利行为凸显了出来。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在思想道德领域的负面影响日益呈现了出来。在这样的形势下,除了制度的建设外,人的素质、人的能力、人的精神水平的提高,也显得十分重要。如果没有一代“四有”新人的塑造,没有对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正确认识和自觉抵制,任凭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泛滥,那么,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宣传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历史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利益意识和利益观念,在于引导和规范人们的利益追求行为。惟其如此,方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宣传教育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应该是利益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从这个立场来看,宣传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责任主要有:一是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和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念,克服价值取向偏差导致的人民内部矛盾;二是通过宣传教育工作使不同利益主体有利益表达机会,增强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三是宣传教育工作通过沟通、说服、宣传等方式,使不同利益主体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超越本位的利益,从全局的角度、从整体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使利益矛盾得缓和与解决。进一步来看,宣传教育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在于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在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中得到体现和实现的,这本身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

3.宣传教育工作在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在我国利益关系多样化和阶层关系多样化的背景下,在全社会范围内面临思想共识、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面临困境的情况下提出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奉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从这个意义来说,宣传教育工作在推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促进和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总之,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推动大众化的主体、大众化的对象、大众化的环境和条件等要素,涵盖着理论研究、宣传推广、普及教育等方面。作为一种传播、宣传、教育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是一个教育转化、渗透吸收、掌握运用的过程。宣传教育工作要切实有效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与人民大众争取与实现、维护与发展切身利益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人民大众在自身利益的追求中,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中,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在社会价值观的建设中,真正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威力和实践指导能力。这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策略。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