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多元文化视野

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多元文化视野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周本贞学习和研究艾思奇及其《大众哲学》的思想,对我们在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为了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对各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潮进行坚决的批判和斗争。《大众哲学》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多元文化视野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周本贞

学习和研究艾思奇及其《大众哲学》的思想,对我们在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下,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者们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基本事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宣传遇到了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社会文化消费娱乐化倾向等多元文化的挑战,使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位、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方针和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哲学格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及众多哲学分支等都得到了多方位研究和传播,在哲学思想界和各个社会阶层、群体中具有程度不同的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大众面对的是多元的文化和哲学思想,在哲学思想的接受上有着丰富的选择性和替代性,对哲学表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需求状态。

二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和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由于不同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职业差别等因素,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也日渐增强,造成了哲学理念、哲学偏好及哲学接受能力的多重差异,给一元主导、多元发展的哲学思想的统一和整合带来了困难,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形成了不小的障碍

三是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来看,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与我们争夺思想阵地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他们采取多种形式,对我国人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进行西方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的渗透,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形成了挑战。

四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大潮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严重扭曲,社会上部分出现了信仰缺失、精神迷茫和社会伦理秩序瓦解等现象,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越来越不关心并逐渐感到遥远和陌生,有些人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转而对西方的一些错误理论和思想进行盲目的推崇。

这一系列问题的显现,一方面说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一项迫切而重大的任务,哲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说明,哲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尤其是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

二、对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思维向度的理解与认识

“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斋中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武器。”这既是《大众哲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也是艾思奇及其《大众哲学》的基本方向。在此基本方向下,艾思奇及其《大众哲学》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思维向度: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立场,用科学的理论明辨是非,彰显真理

20世纪20~30年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股反动势力残酷压迫中国人民,在中国思想界,代表这三股反动势力的各种封建思想、唯心论哲学甚嚣尘上。为了抗日战争和整个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对各种唯心主义哲学思潮进行坚决的批判和斗争。艾思奇从1933年到上海开始从事哲学理论工作起,就注意到帝国主义的各种反动哲学思想对民众的严重影响。他在《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一文中,重点揭露和批判了西方传入中国的生命哲学、新康德主义、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和反动的哲学思潮。艾思奇认为,由于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西方资产阶级哲学与中国封建哲学相结合,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后的三四十年代,艾思奇在“新哲学”论战中,分别与为配合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军事和文化围剿的叶青、张东荪等的唯心主义哲学、新康德主义进行了批判。通过这些批判,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大意义、唯物辩证法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都作了全面的阐释和发挥。通过这些批判,艾思奇坚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立场,并通过激烈的论战和交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实现了空前的普及。同时,艾思奇还善于综合中外哲学的思想精华,丰富和充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

(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中国民众生活和革命、生产实践,并为其提供指导

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特征。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思维方式强调哲学与现实生活的双向互动。《大众哲学》就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实践的观点。在该书第一章《绪论》里,艾思奇通过阐述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共通点和差异,说明哲学其实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东西,因为“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由此阐述了学习哲学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性;然后用“果树林里找桃树”,说明各种社会思想中只有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看法的思想,才是哲学思想,生动地讲述了“哲学是什么”;又比如,为了讲清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表现形式各异而实质相同的道理,艾思奇用《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的实例,浅显易懂地说明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虽然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说法有差异,但实质上最终却殊途同归,都一同滚进精神创造世界的泥坑里而去了的道理。接着就用日常生活的实例以及意味深长的成语故事,缜密全面地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派别,论述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基本规律及其范畴。他用照相机作比喻说明反映论原理;借助卓别林希特勒的胡子说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矛盾;通过“雷峰塔的倒塌”说明质量互变规律;以“岳飞是怎样死的”说明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用“在劫者难逃”说明偶然、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关系等等,每个章节都是联系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来讲述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哲理,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表达方式通俗化,接近大众生活,内容上也深入浅出,顺应时代潮流,回答了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和对哲学的兴趣,激励了千千万万的青年人走上了革命道路。

(三)用本土的大众语言表述哲学,让哲学亲近大众,让大众掌握和应用哲学(www.xing528.com)

哲学的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满足民族的精神需要程度,即取决于它与大众的利益追求、价值取向、思想关注、思维方式相契合的程度。艾思奇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他的《大众哲学》的大众性不仅表现在内容上真切反映中国人的生活,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并为社会和人民指明方向,而且,就其表述哲学的语言来说,更是克服了许多理论家“言必称希腊”,用所谓的学术的语言和高深莫测的概念来研究、宣传哲学的通病。艾思奇在写作中,“把专门研究者的心情放弃了,回复到初学时候的见地来写作。说话不怕幼稚,只求明白具体”。比如,艾思奇用“一块招牌上的各种花样”为题,从一个故事入手,介绍了不同的世界观,最后归结到“世界观的种类虽多,从根本性质上看来,却只有唯物论和观念论两大类”。短短几句话,通俗明快,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在世界本质问题认识上存在的两种对立的世界观。李公朴评价说:“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力气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

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当代启示

与艾思奇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今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多样性造就了丰富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艾思奇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立场,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在文化多元化、大众精神文化需求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立场,使其在广大民众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影响最广泛和深入的哲学,成为指导大众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情势下,面对以新形式出现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心史观等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立场的前提下,对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在思想交锋中明辨是非、弘扬真理,以此作为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和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发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和主导作用的基础。

其次,面对不同文化和思潮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只有善于把挑战化为机遇,加强不同文化及哲学思想间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才能始终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以自身的丰富性和真理性成为大众广泛接受并认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再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脉相承,扎根于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变革,所以必须汲取人类文明和传统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趋势中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最广大人民的哲学。

(二)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力和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锐利武器,要使其发挥作用,增强其实效性和感召力,必须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体现和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实践的观点和大众风格。

首先,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以关怀人民大众的生存和发展为己任,关注大众的现实生活,研究、回答和解决社会的、大众的实现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必须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必须眼光向下,把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放到大众的现实生活世界中,放到具体鲜活的社会实践中进行思考和创新,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主题、功能、品格和目标继续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固有的特点和风格,真正关注大众的现实生活,解决社会的、大众的实践难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化要体现生活性、实践性,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大众性。长期以来,哲学研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现象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同时也成为哲学自身发展的桎梏,严重制约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艾思奇《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说明,理论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践、贴近大众,才能为大众所掌握。为此,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致力于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力和解释力,准确揭示富于时代性、鲜活性的实践内容,并把其贯穿于宣传和教化的全过程,转化为大众所欣然接受的事物,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大众。

(三)贴近大众,用大众的语言表述哲学,宣传哲学

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象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大众哲学》的成功经验表明,当哲学贴近生活且采取大众化或通俗形式来表达时,哲学就会成为受欢迎的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宣传教育中,宣传的基础应该是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和觉悟水平,应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努力做到简明而又不简单化,生动活泼而又不庸俗化,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

(作者单位:云南省曲靖师范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