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学习艾思奇同志的精神

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学习艾思奇同志的精神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艾思奇同志的精神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赵彦飞总结我们党的伟大历史,艾思奇同志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成熟时期的贡献,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这正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即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并得到认同、接纳后逐步向工农大众传播。

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学习艾思奇同志的精神

学习艾思奇同志的精神 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赵彦飞

总结我们党的伟大历史,艾思奇同志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成熟时期的贡献,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贡献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通过学习艾思奇同志的精神,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必要性,结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的要求,站在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高度,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大意义,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创造力,坚持不懈地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前进。

一、艾思奇同志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成熟时期的贡献

“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广大理论、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不同时期党的理论宣传和普及作了不懈努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不少成果,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理论家,其中艾思奇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楷模。

毛泽东对艾思奇的著作十分重视,并从中受到一些理论创作的重要启发,并写信给艾思奇,称赞这部书“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艾思奇提出:外因不可忽视,却不能决定事物的必然性,决定必然性的是内因。辩证唯物论并不简单地否定外因的作用,然而必须同时承认事物变化本身的能动性。决定事物变化的必然性的,不是外因而是内因。这些观点,对于毛泽东写作《实践论》、《矛盾论》都有直接的影响和启发。毛泽东还说:“其中有一个问题略有疑点(不是基本的不同),请你再考虑一下,详情当面告诉。”这是指艾思奇同志在《哲学生活》里论述差别与矛盾的关系时,谈到这样一个观点:“差别的东西不是矛盾,例如笔、墨、椅子不是矛盾。但如果懂得推移和变化的原理,就知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倘若某两件差别东西同时同地在一起且发生互相排斥的作用时,就成为矛盾了。例如店员与作家本无矛盾的,如果某店员有了写作兴趣而想成为作家时,二者就在统一体里互相排斥,也就成为矛盾了。”毛泽东在摘录艾思奇这个论点后,认为“根本道理是对的,但‘差别不是矛盾’的说法不对。应说一切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一个人坐椅摇笔濡墨以从事作文,是因人与作文这两个一定的条件把矛盾的东西暂时的统一了,不能说这些差别不是矛盾。大师傅煮饭,把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起来。店员与作家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统一起来。半工半读,可以把工读统一起来。差别是世上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故差别就是矛盾;这就是所谓具体的矛盾。”艾思奇同志还编过哲学资料集,其中一本是1939年出版的《哲学选辑》。毛泽东认真读后,引发了他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毛泽东批注:“抗日阵线中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的两面性,在其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时是进步的,在其向辩证唯物论斗争上与向辩证唯物论斗争时是反动的。这种同时存在的两面性,规定了辩证唯物论应该联合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同时又批判之。”这一思想一直贯穿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包括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著名的“双百”方针,提出解决思想问题要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都受了这一思想的深刻影响。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成熟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人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阶段。毛泽东对艾思奇的思想,既有认同吸收的时候,也有保留的时候。通过认同吸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表现为艾思奇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有所保留,则引发毛泽东的进一步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切磋,由片面的认识变为完整的认识,这同样是艾思奇对毛泽东思想的贡献。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批评党内一些同志“言必称希腊”(这里的希腊指共产国际和联共中央),对自己的祖宗忘记了;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对于中国今天的面目若明若暗。他提议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1942年2月1日,他在中央党校的报告中说,党所需要的理论家,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被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成绩就越大。一周后,毛泽东又在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出版局召开的党内外高级干部以及从事文化工作、研究工作、编写工作的干部参加的宣传工作会议上,要求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这个‘化’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而不是“少许”。他指出:“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这些论述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宝贵财富,对培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优良传统有深远意义。这也说明一个完整认识的产生,一个正确思想的完成,往往不是个人所能独立完成的,即便是个人独立完成的著作,也需要吸收借鉴他人的思想论点,包括前人的思想在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也反对把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思想当做他个人的。他曾经说过,毛选四卷不是他个人的,是多少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恢复并重申这一观点。我们现在仍然要坚持用这一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正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即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并得到认同、接纳后逐步向工农大众传播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要求:“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在新中国成立60年的宏伟历程中,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深刻改变中国的面貌,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显著提升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幅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深刻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通过学习艾思奇同志的精神,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通过学习艾思奇同志的分析解决现实理论问题方法、时代使命感以及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结合形势发展的特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必要性:

(一)学习艾思奇同志分析解决现实理论问题方法,增强时代紧迫感(www.xing528.com)

马克思主义指出: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当社会处于大变动时期,都会产生对科学理论的强烈渴求。大革命的兴起时期是如此,大革命失败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也是如此,长征胜利后中国社会处于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替转换的时期更是如此。艾思奇同志的理论著作强烈渴求的背后,反映了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并运用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急切感、紧迫感。

在当今时代,世界政治趋向多极化,全球逐步一体化,呈现多元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第一、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生产力不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我国人均水平还很低。第二、思想文化的挑战,世界上多少个主义都在宣传着他们的政治观点,各个宗教组织都在吸收信众,互联网几乎使思想政治领域成为“不设防”的阵地,尤其是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影响巨大,国际上的敌对势力处心积虑地利用各种手段,加紧对我国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文化渗透,企图达到其和平演变、不战而胜的战略目的。包括恐惧中国强大、对我国抱有偏见和无知的西方主流媒体“妖魔化”中国的宣传,都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制造困难。第三、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多发凸显期。城市改造、房屋拆迁、城镇建设、占用土地、下岗失业、农民进城、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管理跟不上、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个别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腐败等等,使得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多发、高发态势,这都从客观上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接受的难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关注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在直接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关系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衰甚至存亡的重大问题中形成的理论思考,科学地回答了时代提出的课题,构筑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这样的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结论,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现实的理论创新。因此,在大众化的过程中只要能准确地阐述理论与现实发展进程的关联度,必须正视现实,积极的、主动的宣传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

(二)学习艾思奇同志的科学钻研精神,更好地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艾思奇同志正是从探求真理的过程中,深切地认识到了真理的力量,并立志帮助那些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而苦苦求索的青年人。于是,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这一选择,不仅使一个年仅25岁的青年人一跃成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使一部《大众哲学》在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印行了32版,更使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知识分子走上了革命道路。由此可见,艾思奇所选择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路,正好适应了中国当时社会大变革的迫切需要。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是我国社会的精英,从某种意义上讲,掌握了青年就掌握了未来,青年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学校特别是高校已经成为我们党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争夺下一代的“主战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工作。要认真改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教材,引入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释现实问题。要进一步提高从事政治教育的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改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多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让学生提出问题,争论问题,提高认识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坚定理想信念,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是反映人类社会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政党发展规律的真理。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世界形势和中国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中国化、大众化,依然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三)学习艾思奇同志的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精神,让大众理解和掌握真理

“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通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主要是指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提出的通俗化的要求。注重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传统,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风格品质。在整理《资本论》第一卷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做了很多工作,力求做到让别人“不能说这本书难懂”。针对人民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在思想深处产生的种种疑惑和问题,用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都作了浅明的解说,这就是著名的《哲学讲话》。艾思奇曾形象地把该书比作“干烧的大饼”,而非“装潢美丽的西点”。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这一传统,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树立了通俗化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最善于运用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优秀成果去表述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用生动朴实的民族语言去通俗地说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的哲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中国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东西。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标准界定为通俗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即“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毛泽东在通俗性的实现的载体上把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柳提的《街头讲话》和冯契的《怎样认识世界》等通俗化的读本当做参照物和示范蓝本,毛泽东指出:“对一些哲学的基本概念,利用适当的场合,加以说明,使一般干部能够看懂。要利用这个机会,使成百万的不懂哲学的党内外干部懂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邓小平也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他认为,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去读,去研究的,要求广大干部和群众都读大本子,那办不到,因此,“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从来都是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和通俗化的,他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四)学习艾思奇同志,增强队伍的学习创造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高度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要完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样一种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造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是不可能的。理论队伍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力量,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带头进行准确的理论宣传,并与深入的理论学习、理论研究相结合,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向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要进一步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特别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培训,进一步提高社会科学教学工作者的素质和水平,积极宣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理论工作者,生动形象地为广大干部群众解疑释惑的理论宣传名家,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