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文
《大众哲学》这本著作并无高深莫测的道理、艰涩难懂的词句,但却以平凡的真理和朴实无华的语言赢得了无数的读者。不少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正是读了它,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正是在《大众哲学》的启发和影响下,不少青年和有志之士奔向革命,奔向抗日战线,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大众哲学》架起了哲学通向人民群众实践的桥梁,成为艾思奇探索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开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中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普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大众哲学》在我国率先开辟了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
(一)把哲学与群众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为人民大众写哲学著作
艾思奇最喜欢马克思的这样一句名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的,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人民大众需要哲学,哲学也需要人民大众。哲学的武器应该掌握在劳苦大众的手中,他深有感触地说:一个理论工作者,如果脱离群众,就没有生命了。哲学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自己的立足地;群众离开了哲学,就失去了自身解放的“头脑”,只有把哲学同人民大众结合起来,为人民大众写作哲学著作,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正确道路。
(二)形式上通俗化,内容上顺应时代之潮流,合乎人民大众的需要,表达合乎规律的思想
艾思奇不仅重视形式上的通俗化,而且注重把哲学道理同民族存亡、大众疾苦、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握时代脉搏,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实际谈起,更能吸引人民大众对哲学的学习和运用。
(三)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借助于群众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哲理(www.xing528.com)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生活的实例,包含哲理的成语故事,新颖的形式来阐述抽象的概念和艰深的哲理,使哲学与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扫除了哲学艰深玄妙的色彩,从而把哲学迅速地传播和普及到人民大众之中,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对于艾思奇的这种开拓创新的工作,著名的民主斗士、学者、时任《读书生活》杂志的主编李公朴先生在《哲学讲话》一书的编者序中就高度赞扬了它的开拓性价值:“《大众哲学》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
(四)注重知识化和科学化,正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艾思奇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由本体论(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三部分构成。他在《大众哲学》本体论这章中指出,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主观与客观怎样发生关系的问题”。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思想。在认识论这一章,他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在方法论这一章,他阐述了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及其内在关系。并对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也做了通俗的讲解。总之,《大众哲学》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范畴,既讲了唯物论,又讲了辩证法;既讲了认识论,又讲了逻辑学;还介绍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的理论观点。其中,特别注意了语言、实例、比喻的贴切,绝没有把哲学庸俗化,而是在通俗化、大众化的同时,又保持了哲学的科学性,做到科学化。
二、《大众哲学》成功体现了让哲学成为“解放的头脑”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来被看做是最高意义上的“智慧之学”。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则进一步揭示了哲学与社会变革、哲学与历史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把哲学称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活动的灵魂”。在他们看来,不同时代的真正哲学,是每个时代最精深的思想成果,是每种社会文明的精神实质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在谈到德国人民解放时,曾用非常明确的语言指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这个比喻非常精辟地说明了先进哲学的巨大社会功能。从历史上看,哲学首先是“头脑的解放”,即解放思想的科学;而思想的解放,又从来是启动和引导整个解放事业的中枢,从而成为“解放的头脑”。从社会变革的意义上看,任何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总是以理论变革为先导,理论变革无不以思想观念的空前解放作为前提,而吹响人类思想解放的第一声号角的,往往就是代表时代精神的哲学。一句话,真正的哲学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思想解放的强大武器。《大众哲学》的成功,雄辩地说明: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能够对社会变革、对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
艾思奇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丰富、发展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贯穿始终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从走进社会的第一天,就自觉地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旧世界、开创新时代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战斗了一生。我们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大众哲学》也许不是很完美的著作,而它的作者生前也从未把它看成是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艾思奇同志曾经形象地把《大众哲学》比作“干烧的大饼”而非“装潢美丽的西点”。我们也不应苛求它完美,毕竟,我们今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比起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来说是大大地深化了。但是,《大众哲学》所体现的思想与时代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哲学与人民大众相结合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弘扬的。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20世纪30年代贫弱的、四分五裂的中国。我们已开始步入小康,中国人民也不再只满足于“干烧的大饼”,而不去追求漂亮的“西点”了。时代变了,历史使命变了。新的历史阶段又会迎来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为完成新时期的奋斗目标,为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更加需要哲学,一句话,需要理论创新和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众哲学》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大众哲学》所体现的,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倡导的,让哲学成为“解放的头脑”,让哲学掌握群众的精神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
艾思奇同志是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让哲学走出课堂的杰出实践者。他所走过的哲学通俗化、大众化和中国化、现实化的道路,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哲学和科学理论如何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体现当今的时代精神,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更好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众哲学》的成功,启示我们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密切联系广大群众,让广大群众理解、掌握,成为“物质的力量”,才能在各项工作中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