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

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张巨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去影响、教育、启蒙人民大众,并使人民大众理解、接受、认同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这是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开端。艾思奇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

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张巨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去影响、教育、启蒙人民大众,并使人民大众理解、接受、认同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也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必要和重要途径。

一、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中,艾思奇有开创之功

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哲学讲话”专栏上连续发表了24篇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阐明、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章。这是艾思奇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开端。这些文章后来结集成《哲学讲话》一书,于1936年1月出版,深受读者欢迎,很快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哲学讲话》很快就出至第三版,但国民党政府有关当局却以“宣传唯物史观,鼓吹阶级斗争”的罪名将该书查禁。1936年6月,艾思奇对该书稍加修改后,更名为《大众哲学》再版。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该书一共印了32版,堪称出版史上的奇迹。许多青年正是在《大众哲学》的影响下,产生了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走上了革命道路,一批又一批地奔赴延安、奔赴抗日战场、奔赴解放区。

毛泽东对《大众哲学》这本书更是特别重视,多次提到这本书。1936年12月,中央到陕北不久,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毛泽东给在西安做统一战线工作的叶剑英、刘鼎去电,要他们“买一批通俗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哲学书,大约共买十种至十五种左右,要经过选择真正是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例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柳湜的《街头讲话》之类),每种买五十部,……作为学校与部队提高干部政治文化水平之用。”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离京外出考察时,在要带走的一大批书中,就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1937年10月,艾思奇、周扬、何干之、舒群一行来到延安。毛泽东非常高兴地说:“噢,那个搞《大众哲学》的艾思奇,来了!”毛泽东还命抗日军政大学的罗瑞卿召集抗大的学员,举行欢迎大会,艾思奇到延安后,毛泽东待他如老友、常常与之会晤,交换哲学上的新思新论。

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1937年4月出版后,毛泽东不仅认真仔细阅读,而且还抄录了3000多字,并亲笔致信艾思奇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抄录了一些,送请一看是否有抄错的。”毛泽东还将自己的哲学专著《实践论》、《矛盾论》的油印本亲自签字送给艾思奇,希望阅后提出修改意见。艾思奇所提的意见,毛泽东大部分都接受了。

艾思奇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得到了毛泽东的赞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曾说过:“老艾同志不是天下第一个好人,也是第二个好人。”1966年艾思奇去世后,毛泽东在他的悼词上亲笔写下了“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一语。

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就必须通俗化,必须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的典范之作。它的文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思想敏锐,文笔明快,联系现实,抨击时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成了一本脍炙人口的畅销书,一时上海“纸贵”。(www.xing528.com)

著名学者李公朴在为《哲学讲话》写的编者序中称赞说:“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讲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他还进一步指出,有人怀疑“通俗会流于庸俗”,但《大众哲学》却“出浅入深”,“作者对于新哲学中的许多问题,有时解释得比其他一切的著作更明确。虽然是通俗化的著作,但也有许多深化了的地方。尤其是在认识论方面的解释”。这个评价,在今天看来也是恰当的。

新中国建立后,艾思奇以满腔热忱投入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的推进工作之中。1950年,艾思奇应教育部邀请,为高等学校教师作广播讲座,系统讲授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他还花了许多精力和时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校、机关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1951年3月,艾思奇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在社会科学讲座节目中讲《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当时,全国各地能讲授这门课的教师还很少,中宣部因此就通知各地宣传部组织干部收听。总计各地收听社会发展史这个讲座的有50多万人,这是当时全国一个最大的课堂。各地各单位还组织讨论,电台负责辅导和解答问题。后来,电台把艾思奇的讲稿编成了《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发行了100多万册。1957年3月,艾思奇在中央党校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的讲稿,以《辩证唯物主义纲要》的书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1959年再版,1978年11月出了第3版,累计印刷了6次,累计印数为883000册。

196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高教部联合组织编写高校文科教材,艾思奇任哲学组组长,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于1961年11月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1962年8月修订再版,至第五次印刷时已销售93.7万册,在1978年4月出了第3版,累计印刷12次。197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等单位翻印在军内发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为全国高等院校、党校师生和广大干部提供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权威性读物,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时代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又一次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本书在中国高等学校中使用时间之长是空前的,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大学生,都以这本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20世纪80年代,仍有以这本书作教材或必读参考书的。再后来全国高等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尽管全国编写出版了几十种,但都是以这本书作为蓝本的。

二、艾思奇成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迪

今天,在我们纪念艾思奇诞辰100周年之际,回顾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总结其成功经验,对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的启迪。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关注民生,关注时弊。艾思奇当年写《大众哲学》,不仅重视语言文字上的通俗易懂,而且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国家兴亡、大众疾苦紧密结合起来,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群众生活,因此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改革、建设、发展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回避存在的问题,积极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焦点、敏感问题。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认同,大众化才能切实推进。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5页)。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就必须以人民群众为本,心系群众,了解群众,在思想上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要坚持立足于群众,满足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让科学理论更好地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艾思奇在中国率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结合起来,针对“大众真正的切身问题”,为人民群众写作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适应、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理论、哲学需要,使人民大众掌握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今天,马克思主义一方面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要走出学校、走出机关,走向工人、农民群众。理论需要掌握群众,群众需要掌握理论。今天,城市里的农民工、下岗工人、“蚁族”等,他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也需要马克思主义。今天,农村的农民群众,文化水平有了提高,文盲大大减少了,对于通俗易懂的马克思主义,是有基础接受的。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注意语言文字、形式和技巧上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形象的生活事例、巧妙的比喻、明快的文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表达出来。在这个方面,艾思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今天高校和研究机关里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们的大量所谓论著,大多数只是为了获得职称、课题和学位点的筹码,而能够经世致用的论著则很少。有许多人主要是为了评职称才写所谓的“论文”、“专著”。这样的“论文”和“专著”,大多数算不上是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更少有学术、思想、理论上的创新。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所谓“论文”、“专著”,同样缺乏学术、思想、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做得更是不够。也正因为如此,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是非常艰巨困难的,但前景是广阔光明的。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