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艾思奇:架构科学与人民大众的桥梁

艾思奇:架构科学与人民大众的桥梁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艾思奇在这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在这场论战中,艾思奇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的正确导向,还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发展观和创造观。(三)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艾思奇没有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艾思奇:架构科学与人民大众的桥梁

艾思奇马克思主义的突出贡献与当代价值

张仲华 杨必霄

艾思奇作为我们“党的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和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自青年投身中国革命事业,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以毕生精力研究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艾思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艾思奇自青年时代就投身中国革命事业,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到延安以后,逐步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战士,并以毕生精力研究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工作者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

(一)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

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中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在当时,这种变化还主要体现在进步知识分子之中。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怎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告诉甚至不能识文断字的人民群众,变为人民群众的世界观,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课题。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对破解这个课题做了大胆的尝试,并作出了重要贡献。

1.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著作,为人民群众打开了神秘的哲学殿堂,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想问题、办事情的指南

艾思奇说:“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自始至终,就没有想到要它走到大学的课堂里去”,“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些失学者们解一解知识的饥荒,……”1935年李公朴就对艾思奇所做的努力给予了公正地评价:《大众哲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大气力就能够接受……这本通俗的哲学著作,我敢说是可以普通地做我们全国大众读者的指南针,拿它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大众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范本

《哲学讲话》相关论文陆续发表后一方面得到广泛好评,同时也遭到了来自学院派各方面的攻击。也有人认为,哲学大众化是没有水平的“雕虫小技”。其实不然,要做好哲学普及,并不简单。艾思奇正是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研究和丰富社会阅历,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践行方法。包括他首先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为照顾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为了使初学者容易把握艰深的哲学理论,《大众哲学》“从头到尾都有明白具体的解释,因此每一篇都把一件具体的事例做中心,而每一篇所定的题目也就不用哲学的题目”,使哲学理论不再艰深。其次在方法上,在对哲学行文讲解过程中,他突出重点,有意识地反复阐释。还有,就是他注重将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宣传内容。目的是“以便大家能够把日常思想中正确有益的思想抓紧,……以便较系统、明确地掌握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哲学思想,使我们有可能较正确地认识周围事变的发展情况,更有勇气和信心为广大人民的斗争贡献自己的力量。”

3.从效果看,《大众哲学》鼓舞了青年学生,使他们看到了国家的前途,并走上了革命道路

《大众哲学》等著作在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传播,“使得许多在黑暗中徘徊、摸索的青年,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和前途”,“成为了许多进步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启蒙老师”。艾思奇的著作和理论活动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哲学工作者和具有哲学素养的领导干部。他的著作不仅走进了大街小巷,也遍及于党内和党外各个阶层的爱国人士中。

(二)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总是同一个国家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民族化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就是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系在一起的。艾思奇在这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

1.坚信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体现了时代精神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是思想激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一个特殊时期。身处此境,艾思奇既要走出欧洲哲学书斋,又必须和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想进行较量。他没有拜倒在那个时代仍很流行的封建哲学面前,也没有追随名噪一时的叔本华尼采等哲学流派,而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为他看清了马克思主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体现了时代精神和它在中国的强大生命力与光明前途。

2.提出了“理论与今天的实际相结合,依据今天的情况而具体化”的观点

20世纪30年代,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反对者之间发生了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艾思奇不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的正确导向,还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正确的发展观和创造观。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无疑“是在不变的正确基础原则上的新的理论和事业的创造”。他还用“察今”概括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认识,即“要了解今天的情况,今天的特点,解决今天的问题。理论与今天的实际相结合,依据今天的情况而具体化,这就是进入成功之门的正道,否则就是走向失败的邪道”。理论联系实际、一般与特殊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本质要求。

3.联系中国革命实际,用中国的语言,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在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命运、人民的利益相结合,用生动活泼的形式,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于“《大众哲学》的出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因而它一版再版,使马克思主义走进人民群众,启发人们探求真理,寻求改造中国的道路。

4.深刻认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积极开展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

在延安时期,艾思奇就深入研究了毛泽东思想,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加重视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强调只有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对革命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做出结论,找出指导工作的方针、方法,才能真正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精神的实质。

(三)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www.xing528.com)

艾思奇没有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的层面,而是以大众化为开端,在时代化的过程中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运用

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中,艾思奇首次提出哲学中国化和现实化问题,认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

2.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据与原则

在《论中国的特殊性》一文中,他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正确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的根据,也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的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实质是国际主义的,但其表现形式是民族的、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它所奠定的基本原则,只能起引导作用。

3.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必然性和客观要求

艾思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仅是理论研究,还包括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下实践马克思主义,在一定国家的特殊条件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心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特殊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4.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与途径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出发,艾思奇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在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上,绝不能把马克思理论当做现成的公式直接拿来套中国革命的实际,必须根据中国的需要和特点来接受它、应用它、发展它。

他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途径进行了探索,包括:从生活工作中举出实际例子,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范畴和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个基本原理,说明中国革命和现实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创造性地解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工作方法问题。

5.阐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

艾思奇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发表的《论中国的特殊性》一文中,他坚定地指出,现在已经有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它已经指导和推动中国无产阶级和他的党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他1959年写下《十月革命以来中国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发展》,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放在中国近代哲学思潮斗争,放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中加以探讨,说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想发展的必然产物。认为毛泽东思想必须要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坚持,毛泽东思想是“行动的唯物主义”、“行动的辩证法”,是认识工具和方法论。

艾思奇的贡献和宝贵经验揭示了这样一个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同世界的发展变化、同中国的国情、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强调实践的作用,体现理论创新精神,以发展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以艾思奇为榜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新中国各方面事业进步与发展过程,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又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的营养和发展动力,并形成了新的理论形态,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因此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艾思奇通过研究,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其理论成果所以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大众化。其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意识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当前,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利用学校教育等方式方法,探索现代社会独特的理论传播手段和影响机制,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对于党的理论工作而言,要立足群众日常生活、关注大众话语,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要造就一支像艾思奇那样忠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强、具有为传播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尚精神的专业队伍。

(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化,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既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着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只有不断进行符合时代特点、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的重大理论创新,才能为中国人民指明前进的方向;才能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不断创新和培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意识,从而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应对各种复杂而严峻的挑战,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不断提供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基础和理论资源。

(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这些特征其最深厚的根源在于它始终自觉地根植于实践,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首先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只有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才能充分发挥这一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