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翔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此基础上,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长期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就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一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教学和宣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中国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大众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代表作品
1934年,年仅24岁的艾思奇在上海《申报》副刊“读书问答栏”担任撰稿工作。那时,中国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许多年轻人苦闷彷徨。艾思奇决心帮助年轻人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用深入浅出的手法、通俗易懂的例子和比喻、老百姓自己的语言和身边的事例,回答一个个问题,讲清辩证唯物主义的道理。后来,这些解答被收集成册,以《哲学讲话》为名正式出版,再版时又改名为《大众哲学》。《大众哲学》的写作初衷,就是为着向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突出特点就是通俗化、大众化。它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心,开启了中国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先河,架起了哲学通向人民群众认识和实践的桥梁。新中国成立前,这本小书一共出了32版,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青年正是怀揣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毛泽东对《大众哲学》给予极高评价,认为这是一本“真正是通俗而又有价值”的书。可以说,正是艾思奇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先河,他因此而被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第一人”。
二、从时代需要出发,较早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重要命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思奇到了延安。由于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直接影响和帮助,艾思奇开始在新的形势下,结合新的时代特点,站在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立场上,以更广阔的视野和关注领域,对哲学问题进行更全面的思索。早在1937年,他就写过《论爱国主义》一文,强调时代性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他说:“一切名词和概念的应用,都是有历史性的。同一名词因它出现的历史时代不同,就有不同的内容。……名词是给人应用的,人的时代不同,这名词的用法也就不同,它也就被人给予了不同的时代意义。要紧的问题,是名词的时代基础是不是存在,新的内容和意义是不是存在。对于一个名词的评价,也就要从这具体的时代的事实上去判断。”他于1938年4月发表的《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更是这种时代性思索的产物。他说:“抗战之伟大的事实,它把一切都吞没在自己的力量影响之下了。……打敌人不仅仅是枪炮对枪炮的事,而且还要从各方面组织和团结力量。正确的哲学运动如果做得好,它可以从思想方面的基础上帮助我们的团结,防止自己的分裂,使我们抗敌的力量迅速地坚强起来。这一个推动的作用,是并非没有意义的。”正是在强调哲学要担当起时代任务的前提下,艾思奇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现实化看成是哲学通俗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而认为过去的通俗化运动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初步和基础,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说:“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过去的哲学只做了一个通俗化的运动,把高深的哲学用通俗的词句加以解释,这在打破从来哲学的神秘观点上,在使哲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也知道注意哲学思想的修养上,是有极大意义的,而且这也就是中国化现实化的初步,因为如果没有几分(虽然很少),做到了中国化现实化,是不能够获得相当成果的。然而在基本上,整个是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可见,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这个问题上,艾思奇是完全自觉的。
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命题之后,艾思奇身体力行,终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而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工作。综观艾思奇的论述,他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观点包括这样四层含义: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要求不仅要研究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而且要认真研究中国的特殊性,吃透本国国情;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个“中心”,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化”为另外的东西;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质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辨证方法,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具体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握规律,指导行动;其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过程,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向前推进。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正像他在《论中国的特殊性》一文中强调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应用马克思主义,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坚决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上,用马克思、恩格斯所奠定了的、辩证法唯物论的和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来具体地客观地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关系,来决定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民族革命斗争中的具体任务和战略策略。”也就是说,按照艾思奇的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加强调查研究,探索并掌握其中的规律知识,来具体地解决中国革命斗争中带战略性、策略性的重大问题。
1938年10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张。这个主张一经正式提出,艾思奇就成为它的忠实践行者,在延安时期是这样,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也是这样。实践证明,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从自己的角度和侧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www.xing528.com)
三、结合延安整风,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研究
艾思奇在哲学研究中,历来十分重视对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研究。继《大众哲学》之后,他于1936年出版了《思想方法论》一书,依据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和认识方法,对帮助青年一代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起了很好的作用。延安时期以后,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研究和宣传又大大深入一步。特别是通过参加整风运动,认真改造自己的学习,他对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入。他受党的委托组织编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一书,发表了《关于研究哲学应注意的问题》、《反对主观主义》、《谈主观主义及其来源》、《不要误解“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及其他》、《学习观念的革新》、《怎样改造了我们的学习》、《反对经验主义》等文章,在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探索创新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观点。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艾思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应用,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之矢来射中国革命之的”。他的《关于研究哲学应注意的问题》一文,讲的是哲学研究的方法,肯定了哲学首先是关于世界全体的一般规律的学问,但紧接着就指出:“哲学的作用,却不仅仅在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在于依据这些认识和理解,去实际地具体地进行改造世界的工作。在我们研究事物的时候,在我们解决各种实际斗争的具体问题的时候,要能够给以指导。”对此,他的《学习观念的革新》一文用了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仅仅在‘想通了’或‘说通了’的时候,而且是要在‘做通了’的时候。”他对毛泽东关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矢来射中国革命之的”的观点深表赞同,在《“有的放矢”及其他》一文中论述道:“为什么用‘有的放矢’来说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就是说,不只是要以中国的事例来解释理论原则,而且必须是依理论原则为指南,来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四、通过理论宣讲和主编教科书,大力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新中国成立以后,艾思奇仍然从事思想理论战线的工作,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教学。应该强调指出,这一时期除了一般的理论贡献外,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进行哲学知识的讲授和宣传,承担了主持编写我国自己的高等学校哲学教科书的重担,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武装干部、宣传群众和走进生活,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普及和教育工作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早在1947年,艾思奇就在马列学院讲授社会发展史,后来形成了《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在中共中央党校工作,一直给接受培训的各级干部讲哲学。同时,还接受外界邀请,作了大量的哲学专题讲座。1950年4月,他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播讲《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连续播讲23次,反响热烈,后来又重播第二遍,听众在50万人以上。后来,他受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高教部邀请,走上大学讲台,给师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思想改造问题,大受欢迎,培养了一大批政治课教师,还为党校系统、社科系统、军事院校培养了许多哲学理论教员,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著名学者。艾思奇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多次到部队、工厂、农村进行调查研究、蹲点锻炼,也给干部群众讲课。
196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要编写中国自己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中宣部和高教部落实。艾思奇担任了哲学专业教材编写组组长,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当年11月,《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我国第一本全国统一的高等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这本书教育了我国几代大学生、干部和群众,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单位:云南省社会科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