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生
艾思奇同志是我们党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献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和教育,致力于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党的理论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他那坚定不渝的革命信念、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楷模和丰碑。我们要像艾思奇同志那样,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生动鲜活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手法、分散聚合的渠道,准确反映人民群众意愿,表达人民群众心声,解答人民群众疑惑,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寓舆论引导于沟通交流,寓理论普及于解疑释惑,寓凝魂聚魄于弘扬精神,努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人民群众所认识、所接受,并自觉用于指导实践,进一步坚定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各种社会思潮空前活跃,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意识趋于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经过近13年的发展,新华网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重点新闻网站,受众范围广,传播影响大,是很多网民每天浏览的必选。近些年来,我们认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网上宣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网民,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理论氛围,取得一定成效。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好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承载作用,加强网站建设,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以更大的力度办好新华网,承办好中国政府网、中国文明网等国家级网站,巩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网上传播的主阵地,打造新媒体强势品牌。下一步,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方面: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上内容建设
我们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理论宣传普及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平台,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宣传普及,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强阵地。在新华网及承办网站上开设频道、专栏和专题,第一时间在网上权威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等做客网上访谈、网上讲坛、网上讲座,开展理论宣讲,在网上唱响马克思主义主旋律,掌握网上思想理论的话语权、主导权。
二、充分利用各种互动形式吸引网民参与
关注网民需求的新变化,应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吸引网民、服务网民、赢得网民。通过新华网发展论坛等知名网上互动社区,及时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设置为论坛互动话题,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加以正确引导,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增强理论传播的实用性。发挥网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网民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宣传与普及。
三、发挥访谈、直播和视频的作用,增强理论宣传吸引力(www.xing528.com)
就新华网网络视频建设而言,目前视频栏目达20多个,合作的电视台达10多家,每天发稿达200条,时长达20多个小时,同时与专业视频网站合作,制作推出24小时网络电视直播,实现将40多个电视频道的内容在新华网上实时直播。下一步,我们要熟练掌握网络传播规律,运用群众语言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阐释,加强对热点问题的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直播、访谈和视频内容的独特作用,使网上理论宣传更加生动鲜活。
四、开办移动新媒体课堂,建设掌上学习的平台
2008年7月份以来,新华网依托短信平台,创新推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手机课堂",第一时间将中央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决策部署、指示精神传达到广大党员干部手中,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下一步,我们要在网络新媒体的结合点上下工夫,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方式、新方法,推出各种形式的手机课堂,运用手机上课、手机竞答、手机征文等新载体和新形式,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宣传普及到广大手机用户手中。
五、应用博客、微博等新技术,开展拍客、播客等新业务
2009年,新华网推出改革开放30年图片、影像征集令,吸引了大量网民积极参与,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通过拍客、播客征集精彩图片数千张、珍贵视频近50小时,受到海内外网民的热烈欢迎。下一步,我们要发挥道德模范、先进人物、时代先锋人物、社会知名人士的感召力,通过发动名人开博、撰写微博等形式,请典型人物讲述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教育启发网民,传播科学真理、倡导和谐理念、增进思想共识。同时,在承办的中央文明网等网站开辟拍客、播客平台,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科学理论,使其更加可亲可信,更好地入耳入脑入心。
六、大力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切实采取措施,进一步壮大采编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批人民群众喜爱的网络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切实加强网上评论员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培养一批有影响的专业网络评论员,培养一批网上意见领袖,不断壮大网上评论力量,为网络理论宣传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本文系新华社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周锡生在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座谈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