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推动宣传艾思奇学习

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推动宣传艾思奇学习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宣传艾思奇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张田欣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是我们党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会议高度评价了艾思奇同志为党的理论工作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要求。一是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推动宣传艾思奇学习

学习宣传艾思奇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张田欣

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革命家,是我们党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几天前,中宣部、中央党校、云南省委在北京京西宾馆联合召开了“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高度评价了艾思奇同志为党的理论工作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提出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要求。

一、缅怀艾思奇历史功绩的现实意义

艾思奇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光荣和骄傲。在艾思奇的家乡举行纪念大会,具有特殊的意义。深切缅怀艾思奇的历史功绩,追思和学习他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体现出的宝贵精神,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精神,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鼓舞和激励全省各族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纪念好、学习好、宣传好艾思奇,对于打好“艾思奇”这一品牌,进一步提升云南形象和影响,推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哲学著作影响深远,为我国现代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艾思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丰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使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他毕生献身党的理论事业,为理论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和学习楷模;他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河,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了典范;他以科学的精神创新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探索和贡献。

我们纪念艾思奇,就是要学习他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艾思奇同志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自觉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武器批判旧世界、开创新时代的道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工作了一生,战斗了一生。他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卓越的历史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赞誉。学习艾思奇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就是要牢记党的理论工作者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以更加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开创云南美好的明天,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云南而努力奋斗。

我们纪念艾思奇,就是要学习他把哲学同时代结合、同实践结合、同群众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治学精神。艾思奇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通俗读物先河,倾其心血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普及工作。《大众哲学》本身就具有教科书的性质。在延安时期,为了给干部学习提供教材,艾思奇还编写过《哲学研究提纲》,它可以被视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他编写过《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学习艾思奇的这种治学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不做书斋式的空头理论家,敢于正视和解决当前理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更加关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更加贴近广大群众的思想与生活实际,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成为人民大众的锐利武器,转化为推动云南加快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

我们纪念艾思奇,就是要学习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精神。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我国率先开辟了哲学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第一次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里解放出来,成为广大群众手里的锐利武器。艾思奇同志在哲学通俗化、大众化和中国化、现实化方面表现出来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异常复杂和多变,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务艰巨,党的理论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新课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广大理论工作者在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工作中,必须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以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理论工作的强大动力,努力开创云南理论工作的新局面。

二、以艾思奇为榜样,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来是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历来是开辟事业发展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法宝。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中国化、时代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重大命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刘云山同志在纪念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座谈会的讲话中,对于新时期推进大众化明确提出了六点要求,强调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艾思奇等老一辈理论工作者的宝贵精神,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努力架起科学理论与人民大众的桥梁,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掌握群众。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云山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推进大众化作为理论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学习掌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用更宽的视野来把握大众化的地位和作用,用更高的要求来对待大众化的工作任务,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能不能说服群众、掌握群众,关键在于理论与群众联系的紧密程度。贴近群众的需求、服务于群众的理论,群众就会接受它、欢迎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我们要学习艾思奇坚定不移的群众立场,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回答和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走进群众,服务群众。我省是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各民族群众思发展、盼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的这一最大关注点,努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帮助他们认清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答他们的思想疑惑。要了解群众的知识背景、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用他们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解理论,不仅让群众喜欢听,还要听得懂。要认真研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根据各民族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宣传普及。要保护和发挥好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群众参与到理论宣传普及中来。近几年来,我省涌现出的农村义务宣传员张家营、腾冲“五老”宣讲团等,说明群众参与理论宣传的积极性在提高,我们要保护好群众的参与热情,调动“土专家”、乡土人才等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合力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总结,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我们要学习艾思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国家兴亡、民族前途、人民疾苦紧密联系起来的做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就要立足国情省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实际。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们要联系这些阶段性特征在我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帮助人民群众深化国情和省情认识,把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上来,深刻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重大意义,增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我们要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在推进富民强省战略中的生动实践,阐释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群众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既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实际问题。群众不欢迎空洞的理论说教,他们既期望理论能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更期盼理论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我们在提高群众思想理论水平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紧抓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向具体可操作的政策转换这一根本环节,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把中央和省委的政策宣传与解决群众关心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问题结合起来。以解决大众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突破口,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大众的理论,是为大众服务的。(www.xing528.com)

三是坚持通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理论最大限度的通俗化,是理论通向大众的桥梁。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在推动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上,艾思奇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要学习艾思奇用通俗的文字、形象的事例、巧妙的比喻、明快的文笔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以通俗化的语言、形式和载体,努力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走进人民大众。坚持通俗化,首先是要转变话语方式,用群众的语言、百姓的话语来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我们要适应理论宣传教育感性化、日常化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各民族群众的语言习惯,用家常话、明白话、管用话吸引群众,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坚持通俗化,要努力实现表达形式的大众化,用群众的经验、身边的事例来说事明理。我们要把科学理论中的抽象表述尽可能转换为人们易于理解的鲜活生动的表达形式,结合不同人群的实际工作,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典型说话,做到朴实、准确、直白、生动,使人们从切身体验中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坚持通俗化,要实现传播载体的大众化。在充分发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影响,使他们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阵地。在继续运用举行报告会、编写理论读物、开办宣传栏、树立先进典型等方法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的同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新闻出版、影视作品、文艺创作演出和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

三、努力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学发展观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最具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得到全党全社会的高度认同,正在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当前摆在我们思想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普及工作,真正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要着眼于时代新发展和实践新要求

这是宣传普及工作的重要前提。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洞察时代发展趋势和总结亿万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必须讲清楚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新矛盾、应对新挑战的强大思想武器,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不能破解发展难题,就不能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讲清楚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把保增长、保民生与转方式、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下决心解决深层次的发展问题,才能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中把握机遇、赢得先机。特别值得我们深刻思考的是,在面对我省百年一遇的重特大旱灾中,更加增强了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要着眼于理论的实际运用

这既是宣传普及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增强宣传普及说服力的内在要求。把理论宣传普及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决不能就理论宣传理论,一定要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上,落实到改善民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上。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是我们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多年的发展经验,提出的重要发展思路和举措,对于推进云南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把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就要紧紧围绕“两强一堡”目标,引导全省干部群众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切实提出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使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破解发展难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广大干部群众从实践层面真切感受到科学发展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三)要着眼于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

这是宣传普及工作的重要保证。艾思奇《大众哲学》的问世,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以及宣传思想工作的“三贴近”原则,实际上都是在强调思想理论工作必须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讲究理论说服的艺术性,使理论更好地掌握群众。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考虑大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利益需求,要注意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善于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群众爱听易懂的朴实道理,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准确朴实、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把科学理论的大道理变成群众能够摸得着、看得到的小道理,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让人觉得可亲可信可用,确保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加深入人心。

缅怀先人,是为了更好地鼓舞和激励后人。一代哲人艾思奇同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光大。作为艾思奇同志的故乡,云南更有责任学习好、宣传好艾思奇,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带好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相信,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舞台上,云岭大地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将以艾思奇同志为榜样,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精彩和辉煌!

(本文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田欣2010年4月2日在艾思奇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