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传播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网络传播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传播教育的态势与思考随着网络传播事业与网络传播研究的迅速发展,网络传播教育也在及时跟进中快速发展起来。[3]网络传播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网络传播教育目前存在着两个层次三种形态。在这个格局中,不同形态的网络传播教育负有不同的使命。因此,培养复合型的网络传播专业人才,无疑是网络传播专业教育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到2002年,我国开展网络传播教育较为成熟的院校当数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

网络传播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网络传播教育的态势与思考

随着网络传播事业与网络传播研究的迅速发展,网络传播教育也在及时跟进中快速发展起来。如何开展网络传播教育,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不仅需要在实践上探索,而且需要在理论上探讨。笔者不揣谫陋,略呈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网络传播教育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1996年,清华大学传播系设立新媒体研究方向,招收研究生,开设“新媒体研究”课程;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开设“电子传播”(主要内容为网络传播)必修课,并依托人民日报网络版进行技能层面的培训。1998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从理工科二年级学生中招收22名网络新闻传播方向的学生,创办全国第一个网络新闻传播班。[1]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99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中开设网络传播方向。同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新闻学、广告学等本科专业中开设“网络传播原理与应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在新闻学本科专业开设“网络传播”课程。2000年4月,北京广播学院率先成立我国第一个网络传播学院。到2001年,全国有七所高校设立网络传播专业,其中包括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广西大学等。[2]此后相继在本科教育中开设网络传播(或网络新闻)专业的院校还有兰州大学东北大学广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所谓网络传播专业,实际上都是作为新闻学等本科专业的一个专业方向来开设的。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在传播学硕士点设网络传播方向。2002年全国主要新闻传播院系硕士生招生情况显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下设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传播学下设影视与网络传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学下设电子传媒研究,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下设网络新闻学、传播学下设网络传播,武汉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制浆造纸工程研究下设网络传播方向。[3]

网络传播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我国网络传播教育目前存在着两个层次三种形态。一是研究生层次的网络传播教育,二是本科生层次的网络传播教育,包括两种形态,部分院校作为本科专业方向,大多数院校作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各本科专业的专业性课程。这样,开设硕士学位的研究方向、学士学位的专业方向、学士学位的专业课程,就成为我国网络传播教育的三种形态。两个层次三种形态的网络传播教育,构成了我国当前网络传播教育的基本格局。在这个格局中,不同形态的网络传播教育负有不同的使命。开设硕士学位的网络传播研究方向,显示了我国新闻传播学术界的学术敏锐与研究实绩,这就是紧密跟踪传播科技前沿,拓展新闻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培养网络传播的研究性人才。开设学士学位的网络传播专业方向,本意是想设置网络传播的本科专业,以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专门人才,由于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尚未设置网络传播学专业,只能采取这种变通的措施。开设学士学位的网络传播专业课程,是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本科专业中增设网络传播方面的专业课程,这是对原有专业教学计划的一种调整与扩充,目的在于拓展新闻传播学各本科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在传播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在网络传播事业不断发展、网络传播研究不断深化的时代,面对网络传播教育这个新生事物,我们的确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襟怀,采取多种方式来培养适应时代与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三种形态的网络传播教育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不过,有意义是一回事,怎样做得更好又是另一回事。我们认为,在新闻传播学原有各本科专业中增设几门网络传播方面的课程,有利于充实完善原有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必须坚持下去的。在新闻学、传播学等硕士点增设网络传播(或网络新闻)研究方向,对于新闻传播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无疑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只要有条件的新闻传播院校与科研机构,都应当大力培养网络传播方向研究生。至于以变通的方式把网络传播当成一个本科专业来办,这种形态的网络传播教育倒是需要冷静思考和认真反省的。

一般地说,把网络传播设置为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等本科专业方向的,莫不把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确,网络传播需要复合型的专门人才。新浪网2004年公布的职位需求包括:网页设计制作工程师,网站应用开发工程师,体育、教育、房产、娱乐等频道编辑、新闻编辑、专题策划,频道页面设计,频道论坛编辑,采访策划编辑,新闻中心翻译、采访编辑,娱乐频道电影/电视/音乐栏目编辑,明星俱乐部的编辑,多媒体制作部视频制作,多媒体制作部频道内容编辑,多媒体制作部嘉宾聊天和直播技术,多媒体制作部聊天节目策划制作,多媒体制作部内容渠道拓展、媒体合作,等等。[4]作为一家相对成熟的网络媒体,新浪网的人才需要基本上是复合型的。因此,培养复合型的网络传播专业人才,无疑是网络传播专业教育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问题在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培养目标能否顺利达成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首先,教学计划的课程架构涉及相当多的知识类型。为了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以网络传播作为本科专业方向的院校所制订的教学计划,往往安排各种相关的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到2002年,我国开展网络传播教育较为成熟的院校当数华中科技大学和北京广播学院(现名中国传媒大学)。两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大多为新闻学主干课与计算机主干课的组合,以北京广播学院为例:在学科基础课中,开设了6门文学类课程,4门新闻类课程,2门计算机类课程,3门人文类课程;在专业基础课中,开设了4门新闻类课程,1门技术类课程,3门整合型课程;在专业课中,开设了1门新闻类课程,2门技术类课程,2门整合类课程,1门实务类课程,1门语言类课程。合计起来,这些课程包括:新闻类9门,计算机类5门,新闻与计算机整合类5门,文学与语言类7门,其他4门。[5]我们认为,随着知识门类在网络传播专业(方向)教学计划中的增多,很可能导致如下问题。其一,在课程结构上,政治思想课、专业技能课、人文基础课、社科基础课和传播科技课五个方面的课程,都需要安排,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触更宽广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课程设置面面俱到,反而缺乏一个专业之所以成为专业的专业精深度。[6]其二,大量的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课程与网络传播专业课程,势必挤压人文基础课程与社科基础课程,从而削弱人才培养的人文根基,很可能让网络传播专业(方向)的学生重蹈以往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本科专业学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的老路。其三,如果既要保证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又要保证通识课程,从而加强人文基础,势必增加课程门类,增加学时与学分。像国内较早开展网络传播专业方向本科教育的某知名院校,要求网络传播本科专业(全称为新闻学专业网络新闻方向)修满219个学分,大大超过教育部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学时数,势必导致学生忙于应付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发展特长或专长以及培养能力方面受到局限。

其次,核心或主干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还很不完善。由于网络传播事业本身还处于发展初期,相应的网络传播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网络传播研究还谈不上有多少知识成果与学术思想的积累,更谈不上学科研究的细化与深化,这就导致以专业方向名义出现的网络传播专业在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时遭遇尴尬:其一,哪些课程是网络传播方面的主干或核心课程,各院校往往根据自己的想法或师资来确定,从而在总体上给人以随意性强的感觉。比如,某知名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开设新闻学专业网络传播方向的专业主干(核心)课程有:网络传播概论、VB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应用、多媒体信息原理与应用、网络广告学、平面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大众传播学、新闻实务、摄影基础、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写作等。另一所知名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新闻学专业网络新闻方向的专业基础课有:传播学概论、网络基础与应用、新闻事业概论;专业课有:新闻理论、中国新闻事业史、网络新闻采访学、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摄影、传播概论、新闻道德与法规。其二,网络传播方面的主干或核心课程的知识体系是否形成或者说内容是否充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问题。这里提到的一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开设了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编辑、网络新闻摄影等专业课程。诚然,网络新闻的采、写、编、评、摄都有自身的特殊性,但是这种特殊性本身以及对于这种特殊性的研究成果是否足以构成一门专业性课程的内容,应当说还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说网络传播方面的专业主干或核心课程在知识体系与知识内涵上尚未达到本科专业应有的深度与广度,那么,网络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势必难以达到应有的专业精深度。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加上网络传播专业师资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制约,我们认为目前将网络传播作为本科专业方向来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做法并非理想的模式,理想的模式应当是大力推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之所以理想,不仅在于这两种学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而且可以从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上对学科专业教育的专业性、精深度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在我们看来,只有在学科专业的专业性、精深度都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是因为,让学生通过两个各自具有专业精深度而又具有高度相关性的专业学习,才可能有效地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强化专业技能,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当然,即使是推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网络传播专业的建设也同样需要更深入更扎实的学术研究做支撑,需要组织力量编写更为完善科学的专业教材,需要组建更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离开这几个方面的扎实工作与努力,作为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的网络传播专业教育,其专业性与专业精深度也同样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多层次多形态的网络传播教育格局无疑是发展方向,但是这个格局的具体形态有待优化。在层次上,现在基本上还是本科与硕士,将来随着网络传播事业与网络传播研究的发展,还应当在博士层次上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形态上,在保持开设学士学位的网络传播专业课程、开设硕士学位的网络传播研究方向的同时,不宜大面积发展本科专业方向的网络传播教育,而应当大面积推广网络传播的主辅修制与双学位制,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复合型的网络传播专业人才。(www.xing528.com)

(原载《新闻大学》2005年第1期,与研究生刘达、潘琼合写)

【注释】

[1]巢乃鹏:《网络传播专业教育:现状与不足》,《新闻知识》2002年第8期。

[2]邓炘炘:《网络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院召开》,《现代传播》2001年第1期。

[3]《全国主要新闻(传播)院系硕士研究生招生概况》,《中国记者》2002年第9期。

[4]《招聘信息》,《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第5期。

[5]梁嫒、李震声:《网络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初探》,《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2年第2期。

[6]董天策:《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随想》,《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