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07年广东报纸新闻:新进步展示

2007年广东报纸新闻:新进步展示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喜看2007年广东报纸新闻的新进步在2007年度广东新闻奖评选中,报纸系统共有近300篇(件/个)作品获奖。这个数字,反映了广东报界在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专栏、版面、新闻标题、总编好稿、论文以及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专栏、网页设计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与此同时,广东报纸也敢于开展舆论监督,揭露和批评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

2007年广东报纸新闻:新进步展示

喜看2007年广东报纸新闻的新进步

在2007年度广东新闻奖评选中,报纸系统共有近300篇(件/个)作品获奖。这个数字,反映了广东报界在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专栏、版面、新闻标题、总编好稿、论文以及网络评论、网络专题、网络专栏、网页设计等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

总体上,广东报界今年的获奖作品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在消息、通讯、评论、系列报道等几种主要新闻形式中,消息、连续报道走强;二是地市报进步明显,尤其是消息和通讯进步较快,有消息、通讯以及版面、总编好稿获得一等奖。

从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来看,获奖作品呈现出的鲜明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既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又敢于开展舆论监督,批评不良社会风气。评论一等奖作品《量变转为质变的标志——论广东人均GDP超3000美元的意义》(《南方日报》2007年1月24日),抓住2006年广东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这一新闻点大做文章,既肯定“广东迈入了初步现代化的门槛”,又强调广东“面临着转换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艰巨任务”,可谓高瞻远瞩,冷静理性,提升了评论的高度,引起更多的思考。获特别奖的评论《广东亟需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南方日报》2007年12月26日),以社论的形式及时传递、阐释了汪洋书记2007年12月25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二次全会上重要讲话的精神,吹响了南粤大地继续解放思想的号角,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样的评论,可谓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力作。另外,通讯一等奖作品《贤孝媳妇谱写新时代人间孝道》(《深圳特区报》2007年7月2日),《两河南老乡断桥边舍身拦车》(《广州日报》2007年6月20日),讴歌孝顺、友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有利于形成淳朴高尚的社会风气,也从一个侧面弘扬了时代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广东报纸也敢于开展舆论监督,揭露和批评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消息一等奖作品《局长为母风光大葬“轰动”甲子镇》(《南方日报》2007年11月18日)敢于针砭时弊,在深入调查事实的基础上报道某局长“风光”葬母、收受礼金的事件,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警示性。《新光快速还等什么?》(《羊城晚报》2007年1月17日)反映新光快速竣工半年,“已具备通车能力”却“成为人们散步遛狗的好去处”,提出对社会公共资源浪费问题的思考,促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显示出舆论监督的力量。

其二,坚持“三贴近”原则,做足民生新闻。就报道内容而言,民生新闻关注的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与百姓的利益息息相关,最受群众重视,也最能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宣传方针。惟其如此,民生新闻已成为所有新闻媒体近年来重点出击的领域。广东报纸今年的获奖新闻作品中,有不少民生新闻作品。消息一等奖作品《珠海全国率先启动全民医保》(《珠海特区报》2007年12月6日),通讯一等奖作品《“好医生”在社区里“长大”》(《珠海特区报》2007年12月24日),消息二等奖作品《免费义务教育佛山城乡同步》(《佛山日报》2007年9月4日)、《田园村农民“按揭”建房昨日入伙》(《湛江日报》2007年2月5日)、《广东主攻农村最迫切的民生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2月26日)等,都是反映贴近群众、造福于民的民生新闻作品。获特别奖的作品《最牛钉子户是怎么炼成的》(《南方都市报》2007年3月23日)则把相当敏感的民生新闻做出政法意义,体现出大民生的报道思路。除了单篇的民生新闻报道外,不少报社开设专栏,明确打出“民生”牌,以“民生”为专栏命名。今年获奖的“民生”专栏就有《惠州日报》的《民生在线》、《汕头特区报》的《今日视点》、《中山商报》的《记者寻街》、《湛江日报》的《民生短信》、《韶关日报》的《民生档案》等一批专栏。这些专栏不但内容上突出民生主题,而且注重运用百姓易于接受的形式,加强与读者的互动。比如《广州日报》的《来信倾诉》栏目,通过读者来信的方式,获得了第一手的群众关心的选题,并且深入问题进行调查,得出结论,提供建议,不但反映了民生问题,而且也促成了民生问题的解决。

其三,关注重大题材与焦点事件,把系列报道做深做透。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广州日报》推出的《香港回归10周年系列高端访谈》,一共做了24篇人物专访,既有董建华、曾荫权、唐英年等港府官员,也有金庸、汪明荃等文化娱乐界人士,既有鲁平、周南、姜恩柱等中方谈判代表,更有彭定康、卫奕信等前港督,基本涵盖了香港回归全过程的所有重要代表性人物,表现了香港回归10周年非常成功的重大主题。十七大的召开,是党的历史上又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南方都市报》的“十七大系列报道”以专题策划为主,以大型政论报道为特色,以权威高端的报道风格为诉求,推出一系列重头报道:《五年新政》专栏、《国是开讲》专栏、《前进!进!》号外、《国是论衡》特刊、《历史新起点北京论坛》高端座谈会,加上十七大会议现场报道,从9月17日开始到10月29日,共投入120个版面,彰显出该报“社会责任承担者、公民意识启蒙者”的报道思想,别具一格,启人心智。同时,系列报道也十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新快报》2007年3月28日首发的《麦当劳肯德基涉嫌违规用工》系列报道,揭露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等十多家洋快餐站的工资待遇低、超时用工、不给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单方面收合同等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该报道深入挖掘新闻事件,从劳动部门、工会、法律专家、肯德基公司、麦当劳内部员工、兼职大学生等多个角度介入新闻报道,选取角度广泛而新颖,并寻找“两会”后的新闻冷淡期推出,获得了相当高的关注度。整个报道持续时间长达6个月之久,共连续发表相关报道66篇,版面达25版,把消息、通讯、评论各种新闻体裁合理组合在一起,体现出连续报道的优势。该组系列报道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增强了报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因此,上述三个系列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www.xing528.com)

其四,注重采写艺术,提升新闻作品的表现力与艺术性。消息一等奖作品《鲁莽运沙船今晨撞塌九江大桥》(《羊城晚报》2007年6月15日)抢在第一时间发稿,当天刊出,时效性强,短小精悍,200余字的篇幅却包含大量的信息,将船、落水车数量、大桥被撞后状况及目击者对大桥坍塌过程的描述,还有九江大桥建桥历史、获国家大奖的情况,都一一呈现给读者。消息一等奖作品《普京获赠“深圳瓷”》(《晶报》2007年3月29日)通过国际电话采访和通讯员现场报道写成,借普京的话“响当当的中国货”来证明中国产品的质量是可信的,有力回击了西方一些国家所谓“中国制造”不安全的传言,可谓立意高远。消息三等奖作品《干部当学总理自打伞》(《晶报》2007年7月8日)报道广大网友所关注并进行热烈讨论的问题,从网友的视角出发报道新闻,运用图片的对比,展现温总理平易近人的风格,与部分地方官员的官僚作风形成对照,最后又加入网友的评论,使整篇报道内容生动、主题深刻。消息一等奖作品《宋代沉船“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成功》(《阳江日报》2007年12月23日)既有宏观视角,又有现场细节,材料剪裁得当,表达严谨简练,将成功打捞的过程、现场、背景一一呈现给读者。前面提到的《珠海全国率先启动全民医保》的导语,选择“一位老人从市长手中接过小病治疗免费卡开心地笑了”这一细节着墨,显得生动。不少通讯更是注重可读性,像二等奖作品《拯救吸毒人员的“诺亚方舟”》(《珠海特区报》2007年6月26日)取材典型,有场景,有故事,读来亲切感人;《飞索求学》(《南方周末》2007年9月6日)大量使用叙述、对话、抒情等表达方式以及比喻、拟物等修辞手法,描述了在祖祖辈辈没有桥的贫困山区,儿童依靠一条飞索过河、艰难求学的故事,笔触细致而优美。

当然,也有一些获奖作品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有的新闻报道在处理上很不恰当。譬如,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是广东的一件大事,但有关新闻报道却不出彩。江门日报社报送的作品《申遗成功了!》,副题为“开平碉楼与村落获一致通过表决过程仅用11分钟”,消息也写得利索,但配发的大幅照片却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新闻发布会”的现场,而不是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的现场,给人的感觉是图文不符,缺乏新闻现场感、真切感,只能获得消息三等奖。

有的新闻报道浮于表面,没有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发现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像《民工举牌维权“举”进拘留所》报道了这样的事情:仅有小学文化的民工肖青山举牌维权,顺利讨回自己的工钱。这种举牌讨工钱的方式屡试不爽,使他发现了新的谋生方式——不经调查随意打出类似于“劳动站某某主任是个腐败分子”这种具有攻击性的牌子,替一些民工讨要工钱,并收取一定费用。这篇新闻以“东莞市公安局以侮辱他人人格为由,对另一名在东莞D镇像肖青山一样举牌维权的民工处以行政拘留5天的处罚”结束报道显得过于平淡。其实对这个新闻可以有更深层次的解读,为什么权益受到侵害的民工会找肖青山维权?这是不是表明执法部门的工作缺失?这种民工维权的觉悟和热情值得不值得肯定?当地企业是否存在着大量的侵害职工权益的事件?这些都是值得思考并可以做进一步深入调查的问题,而这篇通讯仅仅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从而使其新闻价值受到局限。而《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却对这条新闻进行追踪报道,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篇报道的不够深入。

还有的新闻报道对写作技巧重视不够,平铺直叙,流于平庸。好新闻不仅好在题材内容,也好在表现形式。新闻报道要讲究谋篇布局,要把最吸引人的细节放在开头,要综合使用多种写作技巧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像《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之后,辍学依然是我们心头之痛》的报道,按部就班地依照时间顺序介绍我国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之后,农村中学的辍学率依然居高不下的现象,进而分析了辍学原因和提出对策,语言也比较平淡,不够生动。在免费义务教育的一片叫好声中,该报道通过对数名辍学学生的调查,发现了新的问题。可以说,这篇报道的角度不错,可是其四平八稳的报道方式削弱了报道的影响力。如果以描述这些辍学孩子的生活现状作为开篇,报道将更具有可读性和吸引力。这也说明,记者在进行新闻写作的时候,不仅要遵循真实性的报道原则,要顾及时效性、接近性等新闻价值因素,也要练好自己的笔头,在报道技巧上多下一些工夫。

(原载《岭南新闻探索》2008年第3期,与研究生钟丹、王妍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