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的学者一般认为,历史研究与教学应该远离政治。第二个任务,即领会“三个选择”的必然性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就更加紧密。历史的科学性主要取决于历史观的科学性。

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二、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我们解读中国近现代史,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科学性和政治性结合起来。由于我们将历史理解为人们对过去活动及其产物的解读,人们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认为应该尽量将客观的“历史”告诉给学生,让历史研究和教学远离政治;另一个极端是将历史视为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为达到服务政治的目的任意裁剪“历史”。

从事历史学专业研究的学者一般认为,历史研究与教学应该远离政治。但是,首先,“史料不是史学,史学是要建筑一座大厦,而史料则是建筑这座大厦的砖瓦;建筑材料无论有多么多,都不是建筑物本身”[10]。历史也不可能是“描述性的科学”,“把历史学称为‘描述性的科学’是无用的,因为那是没有意义的,它是描述性的这一事实就使得它不再是一门科学了”[11]。其次,历史教育总离不开与现实政治的关联,它必然,也必须为现实政治服务。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要将自己的意识形态通过历史教育等方式和途径传递给全社会,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欧洲中世纪,神学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强调神的绝对权威,将人视为神统治下的无所作为的“玩偶”。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于是统治阶级总是通过种种方式力图使之成为全社会的意识形态。因此在历史研究和教育中,贯穿了儒家的“天命观”。在资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以后,仍然在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历史观进行历史教育。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当然要将自己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贯穿在历史研究和教育之中。因此,将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视为展现、描述客观历史的过程,希望其远离现实政治,无疑是一种天真的、不符合实际的幻想。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使学生了解国史、了解国情;二是领会“三个选择”的必然性。这两个任务无不与现实政治有紧密的关系。对于第一个任务——了解国史、国情,我们当然不是为了解而了解,也不会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了解”,而是要通过对国史、国情的了解帮助学生认识今天的中国与昨天的中国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二个任务,即领会“三个选择”的必然性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就更加紧密。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在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中国人民是如何作出这“三个选择”的?这些选择是偶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不起眼的浪花,还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的、符合历史潮流的结果,将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工人阶级统治地位以及社会主义制度合法性、合理性的问题。因此,如果我们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视为一般的历史教学,它要为现实政治服务,即需要通过这门课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意识形态灌输给青年学生;如果我们将它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则它服务于现实政治的目的性就更加明确,它必须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于社会主义制度。期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成为大学中一门所谓“客观”的课程,是不符合实际的幻想。(www.xing528.com)

既然历史总逃不脱与现实政治的关系,那么人们是否可以根据现实的需要,将历史视为一个任人摆布的“小姑娘”呢?既然历史具有主观色彩,是人们对过去的解读,历史又是否已经成为一个随意打扮的小姑娘了呢?这就牵涉到历史研究和教育中的科学性问题。

马克思认为历史研究是为了“通过批判旧世界”去“发现一个新世界”,它必须服务于人类改造现实的活动。而历史教育的目的则是通过对人类过去的解读论证现实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并根据对人类过去活动认识的规律性的把握,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历史认识并非完全主观的,必须含有客观性,否则人们的活动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成效[12]。因此,历史研究需要科学性,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装扮“历史”。历史的科学性主要取决于历史观的科学性。正如上文提到的,人们在面对自己的历史、对历史进行解读的时候,总是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前提,即在一定历史观的指导下开始历史认识的。这样,对历史认识是否科学,将首先取决于历史观是否科学。如果历史观是科学的,则对历史的认识就有可能是科学的;如果历史观是错误的,则对历史的认识在总体上肯定是错误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不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都与现实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肯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是,为了发现一个新世界,我们又必须将科学性贯穿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既不能为政治需要随意裁剪、取舍史料,也不能以科学性为名,忽视甚至否认课程的政治教育功能。如果仅仅注意政治性,忽视科学性,最终会削弱课程的政治性;相反,如果我们以科学性为名,忽视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功能,不仅会动摇课程存在的根基,而且与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相违背。在“纲要”教学中,正确处理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关系要求我们将“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以科学性去体现、实现政治性,以政治性来保证科学性。以科学性体现政治性,就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科学的方法讲述近代以来160多年的历史,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国史、国情,领会“三个选择”的必然性,从而实现课程的政治功能,体现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以政治性保证科学性,就是要我们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从政治的高度,而不仅仅是从一般教育的高度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叙述这160多年的历史,总结其中的历史规律,使学生不仅在政治上相信,而且在学理上理解,进而信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