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需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分野。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立足历史学科的思想政治课。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凸显各时期挺立于时代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因为他们对时代的潮流最敏感,最能体现时代的特征。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当秉承增强学生现实关怀的价值导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导论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价值导向的内涵分析

我们常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导向,那么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又该如何,以历史课面目出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引导呢?

首先要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这一历史进程。围绕中国革命和中国现代化的线索客观地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按照时序评述中国的先进人物如何寻求各种救国的良方,突出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研究有素的海外学者如黄仁宇,亦称急剧的社会转型必需革命:“首先即须创造一个高层机构,次之又要翻转社会之低层机构,以便剔除内部阻碍交换之成分,使各种因素能接受权利与义务之摊派,然后才能敷设上下之间法制性之联系,构成永久体制。在过程中也难免流血暴动,并且旷日持久。”如英、法革命都是动荡数十年,“美国将英国业已改造完成之系统加于一空旷地区之上,好像避免了这段煎逼。只是南部用奴工,违反了公平而自由交换之原则,仍待数十年后因南北战争而改正”。在中国“毛泽东与中共则利用土地革命剔除了乡绅、地主、保甲在农村里的垄断,使上下层因素同有平均发轫之机会”[4]。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既是中国现代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

其次,了解国史、国情,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多难兴邦的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要爱这个国家和民族首先要从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开始,如钱穆指出,他写《国史大纲》的目的无非是要培养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温情和敬意”。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从中激发出民族精神和民族魂,它是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民族认同中沉潜久远的决定性因素。但正如有的论者指出的那样,我们长期以来历史教育的价值过于狭义化,且方法过于教条,以致历史教育的过程与受教育者的生命极少关系。“过短的历史时序线索(作为“思考”的因果联系),特别是在其间用于发现问题的具体且真实的资料运用得极为吝啬(作为“批判”或“反省”的“做”的素材),使学习者的思维异常地程式化。爱国主义不过是历史教育的旗帜,而非历史的真实。在我们的国力还不够强大,社会经济还欠发达的背景下,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教育信念,更多地不是充实国民的理性、智慧和自信,而是在大多数情境中充当着撩拨草莽英雄情愫的角色。于是乎,落后就要挨打虽不是理性历史的判断,我们还是宁愿将它当作真理,以激励眼前的实务。”[5]此处论者所提及的爱国主义实际上是指狭隘的民族主义。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教授维罗里(MaurizioViroli)在其著作《爱国论》中指出爱国主义本质上是防守型的,比较开放与宽容,不主张攻击、侵略他人。而民族主义由于坚持民族性为最高和唯一原则,有封闭、狭隘、专横的特点[6]。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需注意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分野。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我们很容易犯简单化和公式化的错误,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二元思维,和一些一贯正确或一贯错误的历史幻觉,这很省力讨巧,易于灌输,似乎也易于被接受,但它一方面经不起现实经验的推敲,更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在民族危亡、国家处境艰险等特殊时期可以发挥凝聚国人的作用,但当国家发展到融入世界的现代化阶段,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则是一把双刃剑,必将弊多利少。事实上,其弊端在日益开放和国际化的今天已经逐步显现出来。(www.xing528.com)

再次,培养以国家民族为本位的国际化视野。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全球意识和认识其本质方面有独特价值。中国近现代史也是一部世界史,是一部近现代中国全球化的历史,见证并感受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张及影响。如果以世界史的眼光看待中国的近现代史,就会把近现代的中国推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考察。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国际化的潮流和现实性。诚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教师希望培养学生们良好愿望、相互信任和理解他人的感情,但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这类情感在运用时并不是单方面的。不管那个国家的人们对长久和平的希望多么强烈,要是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却学着去憎恨和不信任别人的话,那它也只能落空。正像已经说过多次的一样,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就用什么方式处理它,而不是我们希望它是什么样子。”[7]以中国近现代史为抓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对让学生体认国际化的现实性极有裨益,所以立足于国家民族本位上的国际化视野是纲要教学中的现实性的价值选择。

最后,体验人的历史,提升人文素养,增强现实关怀。当代价值观的特点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教育目标是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自由、完善、全面发展的人。“以人为本,完善人的德性,始终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8]历史教育在人格养成、展现人文关怀方面有独到之处。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立足历史学科的思想政治课。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的历史,而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活生生、具体的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该凸显各时期挺立于时代风口浪尖上的弄潮儿,因为他们对时代的潮流最敏感,最能体现时代的特征。通过对于这些人物的挖掘、描摹,使学生既能感知时代的变迁,不离历史主线,又可体贴前人的所思所想、喜怒哀乐、人生际遇,激扬历史精神,深化生命意识,体验历史长河中的人生意义与奋斗,认识到个人奋斗与历史发展条件和客观社会条件的关系,从而对个人的理想抱负有更加客观的态度,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鉴、提供参照。

此外,西哲有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还有史家称:历史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历史只有与当下发生联系,才会体现出历史的真生命。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应当秉承增强学生现实关怀的价值导向。“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反思”应是“纲要”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使历史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所关心的现实问题发生联系,才能打动他们,才能深入人心,使学生感受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体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认识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